《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用心理学了解生活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通过《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的阅读,学会用心理学原理去了解一下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历时一个月,今晚终于看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为了能记住一些原理,所以思考和衍生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并用学会的心理学原理去解释。当是方便自己巩固记忆吧。

  花了三个小时写下38点觉得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仅作参考。文字还是很多,读完需耐心。

  说明:【解释】的部分均来源于书籍。

  1.同样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行为。

  【解释】勒温说行为是你与其所处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在乎他人的评价,而这类人往往自尊心很强。

  【解释】

  ①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罗杰斯说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我们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我们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②自尊是我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心强,是因为把他人予以积极评价的那个角色看得比较重要。詹姆士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PS.如果你总是很自卑,不妨看看是不是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过高,才会觉得自己无能和弱小。

  3.未满8个月的婴儿总是喜欢吃/玩自己的手和脚。

  【解释】人的自我概念形成需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状态,它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形(3岁定终身不知道与此有无关系)。所以未满8个月时,婴儿还没有生理自我,也就是意识不到它玩的是自己的手和脚。

  4.我们看见的都是我们想看见的,且我们误以为我们看见的就是所有了。(佛心自现)

  【解释】图示(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了我们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也影响了我们的记忆,对自己和他人的知觉,且自己意识不到。

  5.心情好的时候看一切都好。

  【解释】社会知觉受我们自己的情绪影响。

  6.他看起来不像是这种人啊;或,他长得那么帅他一定是个好人;或,他出现了一个缺点,你把他所有的优点都抹杀了。

  【解释】这是印象形成中的“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我们一旦对某个人的某些品质形成倾向性的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他的其他品质,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他一切好的品质。

  7.第一印象有可能是骗人的。

  【解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首因效应。我们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PS.第一次去见很重要的人,记得打扮好一些,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会同时发挥作用哦,容易以貌取人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

  8.我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粗矿、豪爽;南方人细致、拘谨。

  【解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刻板印象。走南闯北后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使人产生偏见或歧视。

  9.我们总是带着“面具”生活。有些人在自我抬高的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

  【解释】这是印象原理的策略之一,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承认自己的小不足,是为了使自己抬高的那部分变得可信。

  10.如何确定他是喜欢“你”还是只是喜欢“你这个朋友”。

  【解释】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中的“三高”或许可以帮忙确定,他没有对其他女生那么好(高特异性),其实你身边总是有很多人对你好(高共同性),他总是这样对你好(高一致性)。

  11.看待成败:别人获得成功时我们会说是因为他运气好,失败时会说是因为他不努力;而自己获得成功时会说是因为自己够努力,失败时是因为运气不好。

  【解释】内归因和外归因。对他人是动机性的归因偏差(他人成功外归因,他人失败内归因是为了使自己处在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对自己是自我防卫策略(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肯定,失败时外归因以减少需承担责任)。

  PS.面对问题时选择适合的归因方式吧,更多时候选择内归因。但是当你觉得特别难过时,不妨尝试外归因,因为内归因者更容易导致抑郁倾向呢。

  12.“不听一家之言”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解释】是因为我们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PS.听事情不能只听一边,看事情需要换位思考。

  13.“他还没有死心,还在偷偷做着这件事。”

  【解释】因为他的动机还在,而动机有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当行为受阻,动机只要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停止,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隐蔽行为。

  PS.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根本的要改变他的动机。

  14.欲速则不达。

  【解释】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效率下降。所以中等强度的动机,效率最高。

  PS.嗯,果然,“适度”最好。

  15.你喜欢有适度挑战的事情,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

  【解释】麦克利兰说,是因为你是个高成就动机的人,你更喜欢设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奋斗目标,不喜欢唾手可得,因为成败的可能性均等时,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PS.很悲伤地发现我也是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其实我觉得这类人挺累的。

  16.控制欲非常强的人;为了获得权力不顾一切的人;

  【解释】缺乏安全感,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17.为什么会有冒险类的体育活动存在呢。

  【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本身就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是个体的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为了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宣泄侵犯冲动,就有了体育比赛等替代性的释放途径。

  18.自杀或杀人的那些人,很多都是受了重大挫折。

  【解释】多拉德提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是愤怒。

  19.球迷闹事;群体性打砸抢;对想要跳楼自杀的人,围观群众反而起哄说“怎么还不跳”……

  【解释】“去个性化”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去个性化的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增加侵犯行为。

  20.围观的人很多,但救他的人一个也没有……

  【解释】排除怕被反咬一口的这种可能性,是因为这也是他人在场导致的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倾向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但一旦出现一个人去帮忙,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21.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比如,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吸了。

  【解释】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能完全决定行为。

  22.苦口婆心,依然没有任何作用。

  【解释】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说服,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最好。

  PS.还是那句话,适可而止,最佳。

  23.很多时候的“自我安慰”是为了能继续下去。

  【解释】费廷格斯的认知失调论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在不合理的状态,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让自己不那么痛苦,我们会自己创造假象使之合理化。看图就懂了:

  24.屡禁不止。

  【解释】逆反心理中的一种禁果逆反效应,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被禁食的果子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做,这就是禁果逆反。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地禁止,那么该事物就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PS.想阻止一件事,或许“阻止”不是最好的办法。

  25.湖南台的《变形记》这个节目。

  【解释】角色扮演和态度转变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角色扮演能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态度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它们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最终转变态度。

  PS.这个角色要扮演多久才能促使行为改变,从而最终改变态度,这个值得思考和研究。

  26.婴幼儿喜欢接触温暖松软的物体;恋爱中的人喜欢被拥抱和触摸。

  【解释】触摸是人际沟通有力的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在日常的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我们都有被触摸的需要。

  PS.突然想起那句话“再有一万个春天,也不如寒冬里你的手给我握一握”,还有那首歌“爱我你就抱抱我……”。

  27.闺蜜就是那个知道你秘密最多的那个人。

  【解释】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得“探测器”,你对他人接纳多少,就看你在他面前的自我暴露水平。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

  28.孤僻或寻求关注,控制欲过强或不愿负责,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不容易融入群体或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或受宠若惊。

  【解释】这些出现我们身上的问题,都跟我们在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对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29.有人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而有人喜欢与自己互补的人。但是,其实我们都喜欢与我们相似同时又互补的人。

  【解释】①相似的是: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和经验等;②互补的是:需要、社会角色和职业、某些人格特征,如内向和外向。

  PS.现在看看你喜欢的人是不是与你相似又互补呢。反正我喜欢的都是。

  30.你能长久地喜欢一个人,一定不是因为她的容颜、才华等,但极有可能是因为她真诚又善解人意。

  【解释】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其中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PS.你人格里最吸引人的品质是什么呢?嗯,我也最喜欢真诚的人。

  31.表里不一。

  【解释】我们经常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从而适应群体,所以会“表里不一”,这是从众类型中的“权宜从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从众形式。但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判断长期不一致,会出现认知失调和焦虑等情绪。

  PS.从众但不盲从 ,尽量做个有个性又表里如一的人吧,活得坦荡快乐些。

  32.为什么有“磨洋工”现象的出现?为什么现在的企业杜绝“大锅饭”模式,喜欢用绩效评定员工表现。

  【解释】因为工作时经常需要团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与团体一起,容易出现社会懈怠现象。因为个体在群体的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行为的行动力也会相应下降。

  33.有人监督,会做得更好;有观众在,会更有表现的欲望。

  【解释】社会促进的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34.人们喜欢模仿比自己更“上层”的人士。

  【解释】塔尔德“模仿律”之下降律。

  35.是爱情吗,有多爱呢。

  【解释】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彼此做所期待地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36.是喜欢,还是爱。

  【解释】爱情具有依恋(孤独时只想只需要你陪)、利他(让对方快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密(性是爱情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三个表现。

  PS.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里的爱情,而书上说的,心理学归纳总结或研究的,我觉得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你觉得是爱情就好。

  37.婆媳同住为什么问题多呢?或,相处久了厌烦,久不见面又想念。

  【解释】①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当婆媳同住,家里就有两对夫妻,有两个核心。②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是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家庭成员之间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

  38.幸福是什么?

  【解释】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茹塔塔

  公众号:塔塔读书笔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5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