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小学生

小妹 1172分享

  《三国演义》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叫人长见识的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最近,我迷上了三国演义的游戏,爸爸妈妈看我这样的喜欢玩,便给我买了一本学生版的三国演义,我便如饥似渴般的读了起来。

  在这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刘关张的兄弟情谊,凤雏卧龙的智慧以及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都是那么值得人们敬佩。

  在这之中关羽的最令我敬佩。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武器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后来统治者尊称他为“武圣”。

  孙权听说刘备夺得了西川,就打算要回荆州,使计策打算要回荆州,可是关羽执意不还荆州,鲁肃打算让关羽第二天过江赴会,没想到关羽一点也不惊慌,派关平收到信号后去江边接应。宴会上,关羽假装喝醉,拉着鲁肃去江边,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的看着关羽回到荆州。这就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敢为这样的与勇气世间有几个人有?在学校,同学连打针都会哭,这与单刀赴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让我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明白了人要团结,只有别人帮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英雄本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品,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我对历史不太感兴趣,不过《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以天才的笔触再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从建立到灭亡的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被后人称为“七分真,三分虚”。

  一直到六年级时再次品味它,我才发现了它一直深深吸引我的原因是作者罗贯中在写这部作品时,是在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期,由此可见他写作的困难之大。

  书中,我最感到可惜的是“阿斗”刘禅,因为刘备的教育不当,他从那个连诸葛亮都啧啧称赞的好孩子演变成了一位昏庸无知的王,这其中原因,无疑是刘备的溺爱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一个小男孩,已经七八岁了,就读小学二年级,有一次,他回家后,想要吃香蕉,就吵着要奶奶帮他拿香蕉并剥好皮,可他的奶奶因为在做饭脱不开身,便说:“你自己去剥吧。”这时,那个男孩边大吵大叫,最后,见奶奶仍纹丝不动,便自己剥皮了香蕉,还将香蕉皮扔了一地,并且觉得很委屈。

  剥香蕉对一个7,8岁的小孩来说并不难,可为什么这个男孩却要让他人来做呢?是因为溺爱啊!溺爱会使人的独立能力下降,也会让人不会爱,只知道对别人说“NO”,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说“NO”。这一切都是溺爱惹的祸啊。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不止这些,还有更多更多,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感悟很多。

  三国演义第二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可以看出张飞的性子比较急,比较卤莽,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要不刘备受了点小委屈,被人家诬蔑,他怎么会挺身而出,为兄弟两肋插刀呢?再来说说刘备,他是个十分纳贤的人,但他实在是太仁慈了!就连一个对自己有害,想害自己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是那么仁慈,那可怎么行呀!就算要帮助别人,那也得是就对自己无害处的人,不是吗?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

  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三国演义第二章读后感

  在东汉末年,群英并起,他们为了阔大自己的领地,于是相互厮杀。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进入了三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是诸葛亮了,他做事果断,谨慎。所以他能帮刘备获得“新野胜利”、“赤壁胜利”、“博望坡胜利”等。更利于刘备成为三分天下之其中一主。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鞠躬尽瘁,把朝中大臣都团结起来,扶佐后主刘禅,最终使蜀国成为一代霸主,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比赛,我们一组十分齐心,后卫和守门员把球门守得死死的,前锋和中锋像一只只猛虎,向着对方球门冲去,经过40分钟的激战,终于以2:0战胜了对方。我想:众人齐心力量就是大,验证了“一根木头会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的道理。

  再说到讨伐中原时,全军来到祁山脚下,有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走哪一条路才安全呢?诸葛亮手下的谋士刘巴等人说走大路比较危险,应该走小路。诸葛亮觉得应走大路,因为人家都知道他一生用兵谨慎,所以会在小路埋伏。大家都说大路危险,这时自己的观点必然开始动摇,可他仍然领部队走大路。真的大路上一路畅通无阻,部队很快过了祁山。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很可能在自己的眼前。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尔,有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小泽尔指挥到乐谱的一处,总觉得这里不太和-谐,可在场的音乐专家都说这里没错。这时,小泽尔不免对自己的观点开始有所动遥可他经过再三思考,觉得是谱子出了错,大声喊道:“是谱子有错!”台下一片掌声,小泽尔顺利获得了冠军。原来,这是评委们设计的一个圈套,来证实一下这些指挥家们在碰到问题时,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之下,成功就在我们眼前,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就是我们的。

    89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