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复活》读后感作文1500字

小妹2 1172分享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复活》读后感作文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复活》读后感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他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复活》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俄国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中,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曾经被他侮辱和践踏过后而又糟蹋她抛弃她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受到前者,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你拨自己的过去。由于玛丝洛娃被陷害,聂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决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家庭和财产,个别岁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另一方面,通过妓院老鸨在法庭上的供词,对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长,律师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会议,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同时这个怨案虽然因证据不足一直到上述到皇上,大使却一一被驳回,仍判玛丝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亚,当聂赫留朵夫表示愿意和玛丝洛娃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她在流放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

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让人怜悯,更加让我们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风气掩护和痛恨。玛丝洛娃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姐妹的牛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她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女地主看他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吃,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还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16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姑家来度暑假。两年后,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她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有捎给她,可是玛丝洛娃却怀孕了。

她是那样爱着聂赫留朵夫,却被这位贵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与谎言。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发现她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受尽了欺辱和调戏,声下的孩子也死了。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读到这里,我从内心憎恨这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但是《复活》中的"复活"却无处不在的冲击着我的心灵。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多次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和她结婚,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到更深的阶段。这时他认识到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给了当地的农民,后来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在那里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时刻。他最终认清了阶级压迫的统治,无奈他无法改变它。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的精神道德复活了。

从他玛丝洛娃,后来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个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妓女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沦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卷起狂澜,从次他尽最大的努力起解救她,这是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心灵以及人性的复活,而我们所同情的女主人公获释后,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给一个地位不高的革命者。这是她生命,心灵的复活,也是整个俄国社会的复活。

作为世界经典名著《复活》,它4结实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大诗人暮年的心灵稳健,《复活》是托尔斯泰歌颂人类同情最美的诗。是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和德行,一切都一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他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恶都很复杂,而《复活》权势了他们。

《复活》是作者整个文学生涯的总结性、作品,通过对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职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复活》小说读后感

不得不说声抱歉,鄙人已荒废读书良久,一个多月以来,我只是零零星星地读完了一本书,叫《红与黑》。

就是这个午后,天气有些阴沉,适才细雨蒙蒙,好在已经归去,这个双腿交叉了放在书桌上懒散打盹的午后,我读完了这本颇有盛名的著作,在最后的一页写下三两字的评语,再写下日期,翻看开页的时日,确足足过了一个月多。合上书,再环顾一周空虚的屋子,便下决心写一些文字,因怀抱歉疚之情,暂做一篇所谓的读后感,予前月所读之《复活》,且表自诫自惩。

因了记忆力的弱势,这篇补作的后记可能不会切实原书,而此时此刻同学室友已回到周边吵扰,所作之文字,实担忧其质实。

同众多的名篇巨著,我当然指的是小说领域,《复活》这个故事也是借着主人公的感情经历,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匪夷所思的变故,或者司空见惯的爱情故事,借着这个主线,逐渐丰满血肉,尤其是主人公与周边之人的关系,矛盾甚至纠葛,微渺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我们来看这个故事:男主人公是个丰衣足食的可谓的纨绔子弟,因了机缘巧合与两个姑妈的女仆产生了暧昧关系,其实这个情节说来也并不是很丰富和详细,因为整个的文章是以一个案件以及之后的法庭审判,犯人羁押等为主体框架展开的。至于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关系和曲折历程,则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借着初中语文老师最喜欢讲的话,就是一种插叙的手法。

那么这前前后后,看似紧凑紧张又繁杂的故事,以所谓的一个失足妇女被指认涉嫌谋杀的案件为焦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如何模样的人生,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这是沙俄著名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以他生活的时代为背景,借助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所作的一部小说。

最先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这巧妙的情节设计,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是一桩离奇的案件,而法庭很快要审理涉案的犯人,这个场面,尤其适合攻读法学专业的我,甚至让我不觉间参与到了里面的审理和判决的每一个过程。

借着这个铺垫,我们看到了牢狱里的情况,虽然我已无从记起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有好心的妇人,有给女主人公推卸责任的夫妻,有勇毅坚定的男犯人,当然还少不了迂腐的检察官和法官,贪图便宜的看守,等等。离奇或者说比较过分设计的一点,就像《简爱》里面简逃亡的路上偶遇表哥表姐一家一样,这里的主人公也是因一个普普通通的案件,一个作为犯人,一个作为陪审员再度相遇,再反反复复的确认和痛苦的回忆之后,男主人公不断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并决定有所行动,以弥补自己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

为了更形象真切,亲爱的朋友,十分抱歉我回去翻阅了小说的前几页,花了两三分钟以记住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卡秋沙,也就是后来沦落为妓女的马丝洛娃的名字。

接着讲,领略了小说的开门见山的结构之后,我们走进其中的细节,看一看故事的始末。

为了简明,我们从卡秋沙的生活足迹入手。她是一个仆人的女儿,也就是聂赫留朵夫两个姑妈之前的仆人的孩子,论出身,几乎没有这之下的阶级了。然而她是一个勤恳又聪明的人,在两个阔气的老小姐家里(顺便提一句,西方的一些文化真真不同于我们中国,他们可以容忍一个大龄女人安守闺房,并且称这些剩女为小姐)很好地立足了下来,她们待她十分友好,甚至在待遇上十分优越。

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等级如何能够解除?主人对仆人和气善良,完全是一种道德的高度觉悟,而他们轻蔑和任意使唤这些仆人,是他们的权力,做个比较,这与我国封建帝王与大臣的关系,奴隶制度下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是一样的。

可在两个老小姐预备好好培养这个孩子,使她成为一个体面之人时候,当然仅仅是出于一点爱心,她们的侄子,也就是聂赫留朵夫公爵越过了边界,并与卡秋沙发生了情感,当然后来还有一个未能存活下来的孩子。也是公爵的搅扰和再三犹疑不决,卡秋沙一步步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乃至到最后被指控杀人,其实她也曾几次以为爱情――那种她初识公爵后的感情回到了她身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欺骗,受到打击,以至于最后变得得过且过,甚至成了油嘴滑舌、卖弄风骚的妓女。被指控时,她已经几乎丧失了原来的希望,甚至作为一个人的廉耻,当然她出于本能,矢口否认犯罪并曾寄希望于后悔莫及以求原谅的聂赫留朵夫能够有办法挽救她,事实证明,这都是虚幻的。

她的人生犹如一列冲下山去已经失控的火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走向毁灭,在成群的流放和劳改犯中间缓缓前行,她走向了深沉广阔的西伯利亚,最后毅然选择了和一名政治犯结婚,对曾属于她的公爵她又何尝不曾痛苦悔恨呢?

实际上,她的人生故事平平无奇,在那样一个俄国,正是这样的平凡,所以成为经典!

从一个女仆,差点有望成为公爵夫人,到最后沦落为无耻的社会寄生虫,她依然是那个人,那个姿色姣好的那个人,她依然是热爱着这个生活的那个人,依然是值得平凡美好的一个人。

可现实没有给她留下这一切,她得到的是社会的蔑视,是贪婪的男人的蹂躏和抛弃,是别有用心的人的出卖和利用,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做到纯洁善良,如何自信阳光。

在这背后,这个不幸女人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窥见很多东西,从一些细节或者现象入手,我们首先读到,卡秋沙是个标准的大美人,精致五官,丰乳肥臀(尽管我和我们多数人不善如此直接描写,但事实是,社会确实有它客观的一种评价标准)。那么作为古往今来都十分“畅销”的美人,她的姿色很值得做一篇文章,所以离开两个老小姐不久,她就很自然地进入了那个领域,尽管她自己并不认同,这之后的事情,也就是用美色大做文章的情节,我们不妨把思绪铺展开来,美色是不是一种消费品?如果你认同,那么就请想起阔佬爷阔太太们的奢靡之盛况吧!

亲爱的朋友,我的读者,这就是上层社会的人,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面貌,又或许,这就是罪恶的社会了。在这里,有的是阶级观念和规矩,如果你越过了边界,轻则被指责不懂规矩,不识好歹,如果严重,那么很可能你就无法在那里立足。所以依照卡秋沙的出身背景,她理应被随意处置,理应为上层人服务,并且以此为荣,不是吗?

还记得每一个检察官或者法官,或者陪审团成员,甚至监狱里面的看守,他们看卡秋沙的眼光都如饥似渴,有所想入非非,而生活中他们看到的无非这些问题,财产,女人,乐趣,等等,而在这个阶级或者群体里面,这值得炫耀和攀比,而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的贪婪干系到百姓的什么利益和生活,因为这就是当时俄国的现实――我们近些日子最喜欢的口头禅(尽管我们喜欢说“真实”)。

回过头来,那么在这样一个现实里头,聂赫留朵夫公爵并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直接讲述他的故事,可以这样说:他曾经不小心爱上了一个女仆并玩弄了她。对,可以直接说“曾经”,因为对于一个阔气的公爵姥爷,如过眼烟云的一个女仆,算什么呢?

读者,亲爱的朋友啊,我们要接近这本小说的主旨了。毫无疑问,卡秋沙的故事,作者借以描述了俄国的当时现状,而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才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啊!

那一个再次邂逅的女仆,那一个被告席上一言不发的妓女,她有什么意义呢?哦,朋友,她的意义正是唤醒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灵。这一个公爵姥爷,反复确认被告的人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想起他们曾有过的花前月下,曾随口说出的山盟海誓,一个贵族真有一个随意抛弃这一切吗?

当然,他的弥补之路十分直接,我们看到,他到处奔走,四处求情,希望能让卡秋沙无罪释放,或者至少判轻一点,他还要求跟卡秋沙结婚,尽管他后来跟随卡秋沙远赴西伯利亚,卡秋沙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

当然,此时此刻,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弥补方式,正如他把土地分给农民,把财产低价变卖等行为一样,他已经开始公然挑战自己受益的阶级制度,因为他瞥见了平等民主的曙光,我们大可以赞美他为爱情赴汤蹈火的壮举,但所谓“复活”的意涵,我们不得不从公爵的所有行为中见识到。

故事的结尾,算是比较潦草,我都不甚记清,卡秋沙和政治犯是一起殉情了吗?聂赫留朵夫公爵最后怎么样了?亲爱的朋友,我不记得了,或者说,我也想不起来作者是否交代,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领悟。

确如你我所理解,这个发生在过去阶级时代背景下的悲壮的爱情故事――暂且认为是吧,通过一个命运跌宕起伏的女仆和一个公爵姥爷的生活轨迹,以公爵姥爷的逆世之壮举,让我们看到了他“复活”的希望,也看到了历史即将滚滚向前的希望!

/离心雨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复活》读后感

读书会已经进行了两期的《复活》的讲座。每次听完我都有新的感悟。

复活,就是死而复生的意思。旧的生命消亡,新的生命诞生,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就像世间的植物,进入秋冬季节,就会枯萎,春天来临,就会重新萌发,欣欣向荣。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于植物,复活是一种生命的现象。但对于动物和人类,生命只有一次,不能死而复生,重头来过。

托尔斯泰的《复活》,写的不是一个人生命的死而复生,而是一个人精神的死而复生。玛丝洛娃在流放的途中遇到了革命者西蒙松,两个人真心相爱,她从以前的堕落中走出来,获得了新生活,有了新希望,这是一种复活。涅赫留朵夫在赎罪和忏悔的过程中,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卑鄙和龌龊的一面,他决心洗心革面,摈弃自己内心的肮脏和堕落,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这也是一种精神的复活。

我在另一本小说里,也同样看到了一个人的复活。那就是《一个人的朝圣》。主人公哈罗德六十五岁退休。他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连欢送会都没开。他的一生默默无闻,妻子与他内心疏离,儿子抑郁投海自尽。他感情麻木,每日按部就班,平凡的跟没活过一样。

让哈罗德产生改变的是一个二十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的来信。这个朋友叫奎妮,她得了癌症,写信向哈罗德告别。哈罗德突发奇想要步行去贝里克郡看望奎妮。他一生中从没出过远门,除了工作家庭,从没去过太远的地方。从来没自己决定去做一件不理性或是疯狂的事。步行去看奎妮这件事是他做过的第一件自己做主并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凭借这一个简单的信念,相信奎妮会等他,而活下去。哈罗德用了八十七天,从英国的最南端走到最北端,到了贝里克郡奎妮所在的临终关怀养老院,完成了他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在这八十七天里,他经历了太多的内心变化,他重新认识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以及他的人生。他仿佛在一步一步的行进中,从以前按部就班的状态里走了出来,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

我常在公众号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人25岁就死了,可到了七十岁才被埋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丧失掉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哈罗德退休以前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种活死人的状态,贪图安逸,没有自我,没有突破,直到退休。

可喜的是,他在退休以后,一位朋友的来信,改变了他的这种活死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步行去看望好友,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前半生。因为他的徒步八十七天,他的妻子也品尝到了没有哈罗德在身边的那种寂寞感,懂得了哈罗德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了以往对哈罗德漠视疏离的心态。

因此,我把哈罗德的这次一个人的朝圣,理解为是他新生命的诞生,是他精神世界的复活。

人身体上的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退化和衰老。

美国的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这样形容过中国的中年人:“我在中国遇到的……大多年满五十岁,就在心理上宣告退休,一心一意保护既得的地位,避免被年轻人夺走,尽量不引人注意,等着领退休金。”

更有人一针见血:“人早已死了,等着埋而已”。

人到中年,特别喜欢怀旧,我们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却不愿意学习新的事物。

我也到了怀旧的年纪。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和《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没什么大的区别,也是碌碌无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什么暖心暖肺的个人爱好,有的只是满心的欲望,一心想多赚一些钱,把女儿培养好,把家经营好,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等到女儿上了大学,想要好好为自己活一回,制定了完美的健身计划、旅行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这些计划,丈夫就被医院宣布得了癌症,我的朋友取笑我说:“你只为你自己活了十五天。”

一年后,丈夫离开人世,撇下我一个人。我又没了方向,不知自己如何度过余生。

我的前半生庸庸碌碌,为钱、为家、为孩子、为丈夫,为工作,唯独没有为自己。

我觉得我的前半生就是按部就班、死气沉沉、没有成就、没有新生,到了现在,行将就木,等着埋葬。我的这种状态,也是被一件事所打破,那就是,我的女儿给我建了一个公众号,让我读书,把读后感写到里面。这件事,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就像哈罗德迈开第一步走向远方一样,一步一步永不停歇。

这个公众号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自己办了一本杂志一样的感觉,我所面对的是公众,虽然人不多,但是那也是公众,和那些大号没什么区别。微信公众平台的LOGO有这样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内心怀着对自己的公众号一种崇敬的心情,每天都利用时间阅读,然后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通过阅读,通过深度思考,让我意识到,我活着的意义所在。回想前半生,我对待我的工作,每日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怠慢和疏漏。我每天都会处理五花八门的不同的案件,已经不再会为当事人的喜怒哀乐而情绪波动。对于来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一生可能就遇到一个案子一起纠纷,对于他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我珍视我手中的权力,它以法律的无情和冰冷实现着公平和正义。我的工作无疑是有意义的,我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

通过这个公众号,我与很多书友交了朋友,他们给我留言,交流思想,我觉得我不再孤单,生活又有了新的意义。可以说,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次复活。

美国有个摩西奶奶,她七十七岁开始绘画,八十岁在纽约开始办个人画展。摩西奶奶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八十岁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自己的才能生长点。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写出了举世经典《聊斋志异》;柯南道尔行医无所作为,但他写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却成为最高级的侦探小说。诗人苏东坡仕途坎坷,屡遭谪贬,但他的诗篇流芳百世。

所有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做你喜欢做的事,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圆满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葆青春的不老药,只有一颗不老的心能让你永葆青春。保持心灵的年轻,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不间断地学习,思考,自我完善,再完善。

其实,永葆青春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信,你试试?

长篇小说《复活》读后感作文1500字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复活》读后感作文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排行榜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90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