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暑假读后感650字

小妹 1172分享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狂人日记》暑假读后感650字。欢迎大家阅读!

  《狂人日记》暑假读后感650字

  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领会?不可思议?不可明其所以然?

  否也。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胆怯?愤懑?悲哀?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望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是的,威胁人类世界的绝非地球火山喷发,地壳开裂般的轰烈的自然灾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传播快,像地球污染般范围广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纪上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护世界人精神的“大气层”!

  看客的世界:《狂人日记》读后感

  我不知道,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中,透着铁窗子外依稀亮光,写下的《狂人日记》。更甚,谁又知道,刻下“救救孩子”几个字的双手,是如何坚定或颤抖。

  因愤怒、恐惧而颤抖着的,是狂人,也许也是先生。痛苦挣扎着向历史呐喊的,是狂人,也许也是先生。

  没有先生解答的日子里,自有人为他解答,自有人把“唇边还抹着人油”的罪名,嫁到“仁义道德”头上,一并“三纲五常”一道口诛笔伐;自有人为他披上战袍,举起锄头砍向那糜烂的“中国”;自有人为他捐出热泪,让那泪溅在烧红的铁上炸出火花;自有人用刀刀雕笔,刻出他紧锁眉头,凌厉锋芒;自有人……

  只可惜,先生不能回来解答了。

  我多希望先生归来。

  可我,看着同样“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夜晚,又多么怕先生回来啊。

  我怕,怕他看到那孩子仍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更是吃人的人的儿女,的姊妹,的亲朋,的仇人。我怕他看到,那疑心极深的目光,那面面相觑的神情。我怕他看到,那漠然不见面孔的沉默,那咄咄逼人的冷笑。我怕他看到,那明亮月色下的我,唇上也还挂着那食人的血迹。

  而这次,先生的笔尖,连曾以为的敌人都没有了:连封建礼教都倒下了。

  曾经读《狂人日记》,我看着先生举起钢笔像刀般指向看客,那“看不出面貌”的看客,“青面獠牙,咧着嘴冷笑”的看客。我看着他像个英雄,在滚着红油的锅边质问呐喊,看着历史在腾腾热气中化成吮吸口水的狰狞面庞,看着“三从四德”“仁义礼智”融化扭曲。先生那是如同英雄,在烈火炸溅中毫无惧色。

  可先生啊,我看着冷冷月光,先生啊,原来那油锅烧了五千年,早就凉透了啊。

  先生啊,原来那红油从未滚烫,还燃烧炸裂着的,只有您沸腾的心啊。

  原来那油,早已是粘稠滑腻的冰冷。它是漫着,没过那挣扎的可怜人的。原来吃人,从不是一个时代的火热,而是五千年时光的凝重压抑,压抑得吃干抹净的时候,连炸菜下锅的壮烈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妥协、吞没。

  书上说,吃人的,是顽固的封建思想。守旧的迂腐习俗。也许在那个新旧更替的年代,旧思想就是那招展的旌旗,在对立中成了众矢之的。

  可旌旗倒下后,仍有千军万马遮掩其后。

  若说,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野蛮杀死了狂人、杀死了祥林嫂,那在这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野蛮杀死了罗一笑、杀死了魏则西?

  若说,是“未走出封建的奴性”杀死了夏瑜、杀死了小栓,那在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又是谁杀死了北漂的、底层人的希望?

  在省吃俭用换不来一套房的人中,是什么样的野蛮?

  在地铁行乞被赶下车厢的人中,是什么样的野蛮?

  在一个个活在“众筹宝”里重病不起的人中,是什么样的野蛮?

  在天桥上无人问津的卖艺者中,是什么样的野蛮?

  在唱着“北京欢迎你”的城市被“治理”走的人中,是什么样的野蛮?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野蛮。

  每个野蛮背后,都是冷漠。冷漠在人身上如蛆噬骨,无可摆脱。它封闭起人的双眼和内心,让吃人的遗骸成为屏幕上的一行小字,家常里的一句谈资。“如果要留心每一个人,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这太累了,我做不到。”是啊,大千世界里漂泊的沙砾之间,又能有什么安慰?地铁穿堂风里同样干涸的心灵,又能留出几滴眼泪?平等博爱又如何呢?当我们已经疲于生活。

  冷漠似乎是无可避免的,只要物质的不公和人群间鄙视链依然存在。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指出:纵然历史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群对底层的歧视永远存在,不过是底层的人不断更换而已。即使真如乌托邦所述,达到物质过剩、思想平等的世界时,那世界也是千万无产者、中产者的消失筑起的,是空中吃人者的狂欢。

  只怕(月色更加明亮了),人便是吃人的。先生,人总是在吃人的。现实的不公是吃人的,由此建起的差距是吃人的,因此筑起的鄙视是吃人的,鄙视后的冷漠是吃人的。我们不是渴求着吃掉同类的“海乙那”,但却难免总是推波助澜的看客,嘴角抹油的看客。

  便想起有人说:人情社会,就是亲近者的温暖,和局外人的冷漠。

  月色深极了。

  我多希望先生回来,带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壮志。

  可我又怕那英雄,是与我一样的漂泊者、彷徨者。

  我多希望先生回来,俯首救救最后的孩子。

  可我又怕先生的铁屋子,墙壁又厚上几分,囚徒又多上几人。怕那外面透进来的点点亮光,都消失不见。

  我多希望……

  月色冷冷地,冷冷地嘲笑着。

  《狂人日记》读后感3000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用日记体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迫害狂”在患病期间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没有年代的历史记叙“仁义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讲述:“我”回到家乡后,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连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与他们争执,他们根本不听……

  他们这样盯着我,都是因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在文章中鲁迅讲的“我”绝不是鲁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当时大家认为“我”是疯子,而读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疯子”的视角才是正常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礼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唤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们。


相关文章:

1.《狂人日记》六年级读后感700字

2.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

3.狂人日记读后感600字作文 

4.狂人日记读后感700字 

5.狂人日记800字读后感

    91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