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800字

廷峰 1172分享

  小说《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一)

  首先,这书的重点不在于情节,而在于人与物,或者说,在于生动细腻的心理独白、琐碎却又微妙的互动以及行云流水般描述的场景概念:独白如同棱镜折射出此人丰富的形象与立场,互动编织出整本书闪闪发光的罗网,场景概念可能是我最佩服的,整个第二部全是场景,不仅是令人绝倒的描述,更衬托出一幕幕世态炎凉,而对于这些大事件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带着括号,仿佛字体是灰白色的,这个手法!简直!太棒了!第二部我可以反复读很久……!全书里我也最喜欢这里了!文笔相当不错,有许多哲理性的片段引人深思。

  其次,这书的节奏非常富有韵律性。由于大片大片的独白与社交细节,第一部的节奏相当慢,仿佛一个乐队不是演奏交响乐,而是每个乐器来一章节独奏,连接而成的文章,就连那最盛大的十五人晚宴,也是一个人唱主题,其他人在他/她的观察之下默默哼着微弱的副歌,只不过主题切换的节奏相对于之前一人一章节要快了很多而已。这种主题表达非常不稳定,因为人的心绪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时常溜很远(斜眼看蒙田),又时常跳来跳去,然而它总是以发出思绪的人为中心,非常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个人的种种个性,比如拉姆齐先生的自卑、正直、喜怒不定,拉姆齐太太的仁慈、细腻、专一的爱,如果能同这些独白中引发共鸣,那么读这本书简直如同在演独角戏一样,一会儿扮演这个,一会儿又扮演那个,每个角色之间的过渡浑然天成,其中的趣味难以言喻。而第二部,短短不到二十页的叙述却跨越了十年,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象征着一家人的兴衰,如同水银泻地一般流畅漂亮,宛若一段急板蓦地插进了慢板的主旋律,寥寥数语便打碎了第一部里那永恒的美好场景。第三部又再次回归慢板,多年后已经物是人非,却又渐渐回归到第一部悬而未解的主题中,最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慢-快-慢而且圆满结束的整体布局我很喜欢,第二部真的好棒啊啊啊,第三部里的种种呼应与延展非常自然,笔法成熟老道。

  然后说说拉姆齐夫人——这书里的很多人物其实都值得一提,因为他们形象丰满,复杂,又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不过我懒(……),就只说说拉姆齐夫人吧。最初读到她对于拉姆齐先生那种盲目的宠爱与奉献,她搅扰莉丽“结婚结婚我看班克斯先生就不错”到让对方觉得不胜其扰,她因卡迈克尔先生拒绝她的好意施舍而烦恼,这一类情节的时候的确引发了我不少不快,觉得这位夫人未免也太圣母且霸道。然而,读下去的时候我意识到,正如译本序里所说,“她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尽管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多在男性至上的社会中值得称道的优点品质,被书里书外的人鼓吹和大加赞赏,但她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奉献者(或者说牺牲者),而是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清楚的认识,聪明敏锐且自省,也不自觉地给那些肤浅的赞扬打了脸(喂)。比如说,这书里有倾慕者认为“她像个孩子似的丝毫也没意识到自己的美貌”,然而她完全知道自己外貌的影响度,会利用,也会“她的美强加于她的那种单调的负担使她畏缩”;她对丈夫全心全意的支持源于爱,自愿地去让对方拼命吮吸她的生命力(所以看到后面拉姆齐先生失去妻子后乞求他人的同情,不由得使我叹息的同时生出一丝快意);她很清楚自己本能的好意也带着帮助他人获取满足感的意愿,会苦恼于装修所需的五十镑这样的现实,也一样有着疲惫、笨拙、嫉妒、自私和不满。尽管她的认识伴随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她的确是个高尚的人,因为她的行为起源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建立在纯粹的修养与个人喜好之上。这个人物与我的三观可谓相距甚远,然而看着她竭力营造下的和平与宁静,我也受到了她的感染,不能完全赞同,但是可以理解,道不同,顶多不相为谋,愿她过得幸福。

  最后说说为什么这本书会触动我首次来写这么一篇长读后感。《到灯塔去》并不是我会觉得“啊呀萌”的书,原因是意识流的叙述方式,那种大段大段的细腻内心感受我读起来有些辛苦;然而这本书仍然打动了我,不只是写作层面上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意义。灯塔的寓意尽管多次提及,仍然是一个较为富有个人体验的抽象概念。它给我的感受有点像是精神寄托,是隔海相望的黄色大眼睛,是画布中央奠定主题的空白,也许永远都到达不了,画不上,甚至可以被轻视,被遗忘,可它一直在那里,在夜晚投射出明亮的光芒。当最终,有人到达时,如同乐章最后的重音,乐曲戛然而止,只留下我在余音袅袅中震荡——这书我没有给满星,但是我会为它而流泪。

  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二)

  首先不得不佩服Woolf的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写法,自由自在地描述一个人的想法倒也还好,但是她却可以跳跃在不同人的思维中,而且过渡与衔接都是那么自然。

  最爱的就是第一部分。很简单的一天,很简单的场景,却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很多看似毫无意义的地方,都被Woolf一眼看到深处、立马能看出它的意义以及日后的影响,而且事与事之间的连接都那么富有新意。为第三部分的很多地方都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很有感觉。

  最不喜欢的就是第二部分。尽管我也同意那种事情就应该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加以叙述,一定不要带主观情绪。但是长段的景致描写还是让我觉得很无聊,虽然我知道这些景致的选取都有它的意义,但是真的要很多的耐心才能看完它啊~

  其实这样的话题,一直是我很想要去述说的点。母亲不在了,然后父亲与孩子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及这种伤害对各自性格以及心情的影响。但写法其实很重要。琐事那么多,要选取哪些来写呢?又要以谁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关系,要怎样才能站在比较旁观的角度来写?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被面对,很困惑。遇到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急于叙述的渴望多少有点安慰。

  所有人都需要一种方式的救赎,所有的关系都需要一种适当的纾解。最后他们去到了灯塔,所有人的意识流与心声也趋于平稳、充满希望和正能量。很遗憾,这样的希望与正能量并没有陪伴Woolf好好地走完她自己的一生。在口袋里放满了石头,然后走向河水的中部、决绝的态度和三毛当年一模一样。

  不过还是要感谢她啊、很感谢她的这部作品,让我更了解我自己,也让我了解到文字的另一种可能、驾驭文字,也许我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Thank you, Woolf! May you always rest in peace.

  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三)

  译本序

  就像诗人的文字一样,只要它是真诚地表达了某种被深深感觉到的内在的“真实”,就达到目的了。

  作业企图在《到灯塔去》这部书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第一,是否有可能在不牺牲自我的个性这个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同情?第二,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建立起某种秩序?第三,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脱流失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

  第一部分 窗

  一种孩子气的信赖和崇敬,没有一个女人会对此漠然置之而不是欣然接受。

  人们的分歧已经够多了,他们为什么还要人为的制造分歧?

  他从来没有能力“报答别人的殷勤款待”他不得不让他的各种日用品的使用期限比别人的延长一倍。

  她孑然一身,大概很穷,当然没有多伊尔小姐的美貌或者魅力,但她通情达理,颇有见识,所以在他眼中,她比那位年轻的小姐更胜一筹。

  如此有才华的人物,竟然会处于如此低下的精神境界,实在令人吃惊——不过这句话太苛刻了——竟然如此依赖于人们的赞扬。

  糊墙纸的碎片在风中噼啪作响,你再也分辨不出那纸上印着玫瑰的花纹。

  大自然用来塑造您的那块黏土可实在罕见呀。

  从他避开去的目光,还有那一些他个人的乖僻行径,躲入一角不受侵犯的地方,好让自己在那儿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她心里明白:他被人激怒了,惹火了。

  如此令人吃惊地丝毫不顾别人的感情而去追求真实,如此任性、如此粗暴地扯下薄薄的文明的面纱,对她来说,是对于人类礼仪的可怕的蹂躏。因为,她迷惑地茫然凝视,她低头不语,好像让那请盆而下、有棱有角的冰雹,那湿透衣裙的污水,都溅到她身上而不加反抗。她没什么可说的。

  但他需要更多的东西。他需要同情。他需要保证,确信他处于生活的中心;确信他是人们所需要的人物。

  拉姆齐夫人觉得她几乎连一个自己能够加以辨认的躯壳也没留下,她的一切都慷慨大方地贡献给他,被消耗殆尽。那个自私的男人,扑过去拼命吮吸、砍伐,要求得到她的同情。

  听够了她安慰的话语,像一个心满意足地入睡的孩子,他恢复了元气,获得了新生。

  注视的目光流露出一种狂热的陶醉,其分量相当于十来个年轻人的爱情。这就是爱情,她想,这就是经过蒸馏和过滤不含杂质的爱情。一种不企图占有对方的爱情。就像数学家爱他们的符号和诗人爱他们的诗句一样,意味着把它们传遍全世界,使之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

  这样一种狂喜的陶醉——除了陶醉还能用什么别的字眼来称呼它呢?

  这悠然神往的状态还在延续之时,你绝不会去扰乱它,正如你不会去遮断透过窗户横洒到地板上的一道阳光。

  正因为孩子记性好,你的一言一行都举足轻重,切不可马虎大意,等到他们都去了睡了,你才能松口气。

  就像在一张X光照片上,透过血肉之躯的迷雾,看清了埋藏在深处的肋骨和腿骨,她看到了那个年轻人想要表现自己的渴望——那层薄薄的迷雾,就是掩盖在他想要插嘴说话的狂热之上的传统习俗。她就想: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从压抑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呢?

  她知道有这么一套行为的准则,(也许是)它的第七条说,遇到这种情况,一位妇女,不论她的职业地位如何,她有义务去帮助对面那位青年男子,使他能够显示出那像肋骨和腿骨一般深藏不露的虚荣心,满足他要求表现自己的迫切欲望。

  为什么他从来不能隐藏自己的感情?看到他泰然自若地坐在那儿喝汤,她不禁肃然起敬。如果他要喝汤,他就再要一盘,不管别人讥笑他或生他的气,他全都不在乎。

  她容光焕发——看上去并不年轻,但是光芒四射。

  她就像一只兀鹰一般在上空翱翔盘旋,像一面旗帜那样在喜悦的气氛中迎风飘扬,她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都甜蜜地、悄悄地、庄严地充满着喜悦。

  让他站在五十英尺之外,即使他没对你说话,甚至没看到你,但他的影响滲透弥漫,压倒一切,他把他的影响强加于你,叫你无从回避。

  拉姆齐先生想,为什么我在她眼前,她却凝视着大海。

  他的顾影自怜,他对同情的渴求,好似一股洪流在她的脚胖倾泻,形成了一潭潭的水洼,而她这个可怜的罪人,她的唯一行动,就是提起她的裙边,以免沾湿。

  她听到有种声音在说,她不能绘画,不能创作,似乎她被卷入了一个习惯的漩涡之中,在这漩涡中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某种经验就在心灵中形成了,记过她就重复地说一些话,而再也意识不到是谁首先说这些话的。

  她对拉姆齐夫人模糊的思念,似乎与这幢寂静的屋子、这一缕轻烟、这明媚的早晨的清新空气和谐一致。模糊而缥缈,它令人惊异地纯洁而动人。她希望没有人会打开窗户或者从屋里走出来,让她可以独自一个继续沉思。

  詹姆斯就会被迫一致盯着那张帆。因为,如果他疏忽了他的职责,那帆就会缩拢、晃动,船速就会减慢,于是拉姆齐先生就会厉声喝道:“注意!注意!”而老麦卡力斯特就会缓慢地在他的座位上转过身来瞅着他。

  但我曾卷入更加汹涌的波涛 被更深的海底漩涡所吞没

  她是如此沉默。他紧握拳头,决定把他的声音、他的面部表情、他富有表现力的姿势都收敛起来,这些年来,他曾随心所欲地利用这一切,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和赞扬。他要使她向他微笑。他要找一些简单的话题来和她谈谈。但是谈什么呢?因为,像他这样埋头工作,他已经忘记了人们通常所谈的话题。对,有一条小狗。他们有一条小狗。今天谁在照料那条小狗呀?他问道。

  她的弟弟最像一个公正不阿的神祇,她的父亲最善于死乞活赖地哀求。

  在他的头脑里,一直保留着这个那道直捅父亲心窝的象征。不过现在他年龄大了一些,他坐在那儿,心里怒火中烧而外表漠然不动地瞅着他的父亲,他要杀的不是他,不是那个在看书的老人,而是降临到他身上的某种邪恶的东西——也许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那头展开黑色的翅膀突然猛扑过来的狰狞的怪鹰,它那冰凉而坚硬的鹰爪和利喙,一再向你袭来(他能够感觉到鹰喙在啄他裸露的腿部,在他的童年时代,它曾啄过这个部位),随后它就给走了,于是他又恢复原状,只是一个非常悲怆的老人,坐在那儿看书。他要杀的是那头怪鹰,他要用刀直捅他的心窝。不论他干什么事业——他望着灯塔和远处的海岸,觉得他可能干任何事情——不论他是商人、银行家、律师或者某个企业的首脑,他要和那怪物搏斗,他要追捕它、消灭它——他把它称之为横行霸道和专制主义——因为它迫使别人去干他们所不想干的事,并且剥夺他们申辩的权利。当他说“到灯塔去”的时候,他们中间谁又能说一声“但愿我不去”呢?去干这个!把那个给我拿来!那黑色的翅膀张开了,那坚硬的鹰嘴无情地撕裂它的猎物。过了一会儿,他又坐在那儿看书,并且它可能会抬起头来看望着你,显得十分通情达理。他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在那片荒原上,只有两对足迹——他自己的和他父亲的。只有他们俩互相了解。那么,为什么还有这种恐惧的仇恨的感觉呢?他拨开了遮蔽他目光的往昔岁月的层层叶瓣,窥探那座树林的心脏地带,在那儿,光和影互相交错,扭曲了万物的形态,一会儿阳光令人目眩,一会儿阴影遮蔽了视线,他在其中慌乱地摸索,他要寻求一个形象,用一个具体的形态来把他的感情冷却下来,把它分散,使它转换方向。是否可以这样设想:他像一个软弱无能的孩子,坐在摇篮车里活着大人的膝盖上。看见一辆马车在无意之中碾碎了什么人的脚?假定起先他看见那只脚在草丛中,光鲜而完整;然后他看见那车轮碾过;随后他又看见那只脚鲜血淋漓,被压得粉碎。但是,那车轮可不是故意伤人。就这样,今天一大早,他父亲穿过走廊来敲门唤他们起床,叫他们到灯塔去,那车轮就碾过了他的脚,碾过了凯姆的脚,碾过了大家的脚。你只能坐在那儿眼巴巴得瞧着它。

  你听!凯姆想。她默默地向詹姆斯表示:你终于受到表扬啦。因为她明白,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她知道,现在他夙愿已偿,他是如此高兴,他不会向她或者父亲或任何人瞧上一眼。他正襟危坐,一只手放在船拴上,看上去有点绷着脸,皱着眉头。他是如此心满意足,他不准备让任何人来分享他的喜悦。

  end

  好像看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看。餐桌上主人的心态写得真棒

  这书虽然难啃 但是有很多闪亮的地方

  拼命往内的挖掘意识

  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四)

  许多作家对于文学史上的标签都是有抵触情绪的。比如,马拉美就很讨厌别人说他是象征主义诗人,马尔克斯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不过尽管如此,这些标签对于读者还是会产生很直接的影响。比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因为“意识流”和“女权主义”这两个概念而对伍尔夫敬而远之。

  在读完《到灯塔去》之后,我发现伍尔夫小说的特色是远非这两个标签所能概括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天然具有一种抵抗任何标签的能力。

  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完:拉姆齐夫妇和他们的八个孩子、两对宾客计划去岛上的灯塔游玩,但因为天气原因未能成行。十几年后,这些人里面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婚姻不和,剩下的几个人再度重逢,最终登上了灯塔。这样的情节令许多读者望而生畏,昏昏入睡,但是伍尔夫通过细腻、丰富而准确的心理描写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诗意世界,沉浸其中是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审美快感的。有评论家甚至指出:“在阅读了《到灯塔去》之后去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

  有时候我觉得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许多看似先锋的写法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在我看来,文学的核心是“原创性”,而面对文学史上已经写出的浩如烟海的著作,谁还有信心能写出一部在情节上完全富有新意的故事?作为读者,“我”为什么还要去读一个已经被无数人讲过的故事?威廉•戈尔丁说:“除非你做的事是连自己都怀疑做不到或是你确信别人从未尝试过的事,否则写小说便毫无意义。写两本相似的书是毫不足取的。”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种种先锋的写法很容易“主义”先行,让读者难以体会到作者的真诚。与传统写实小说相比,它实际上是一种更难的写法。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伍尔夫将自己的童年回忆,对父母性格的记忆,自己的内心活动注入小说人物身上,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说成为一种“架空的”的形式之作。也就是说,我的看法比较保守,我相信真实的生命体验才是必备的文学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才没有与传统小说完全割裂开来。

  不过在阅读《到灯塔去》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不是文学流派,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意识到,内心独白的写法非常适合表现人类的孤独——孤独以及对孤独的抵抗是这部小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2019关于中学生读《到灯塔去》有感作文精选5篇(五)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炮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97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