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副作用》观后感

崔莹莹2 0分享

  《副作用》观后感

  说《副作用》是索德伯格自《切·格瓦拉》以来最好的作品,也许不用我承担任何压力,若按这位“正当壮年”的导演之前所说的封镜计划进行,《副作用》会是他的最后第二部作品,忍受了近几部作品的平庸之后,观众可以在此片找到一些索德伯格振作起来的讯息,同时这也是一部让人不眼熟,但眼馋的意外之作。

  裘德洛饰演的医生班克斯在影片中引用这样的哲语:“沮丧是无法构建未来的。”也许这也是编剧送给索德伯格的勉励之语,《告密者》,《制胜一击》,《传染病》等片的普遍平庸渐渐消磨了观众对这位有才华却施展不出的导演的耐心,也许索德伯格也自知对不住观众,在《副作用》中明显是给自己灌了猛药一发,希区柯克式的悬疑也被植入了影片并撑起了最关键的转折,影片放弃了之前几部的群戏设定,保留了制造悬念最少的四个角色(当然更高明的导演用2,3人即可),第一时间可能联想到马上同样要前往戛纳的波兰斯基,前作《杀戮》便将此中功能做了纯粹的探讨。

  一、副作用的作用

  谈及片名“副作用”,在片中成为了一个赤裸裸的幌子,从故事本身来说,副作用仅仅体现在心计和犯罪欲的膨胀上,过度自陷后引发的副作用便是落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也许索德伯格也在提示观众,电影名的副作用,就是给出了不准确的提示,也做不到精准的概括。很多影迷都怀念新千年之前的索德伯格,而说到他最好的作品,可能很多人会说《性,谎言,录像带》,处女作即技惊四座,从影数十载后却力不从心,我们感慨与时代,感慨于好莱坞工业伸出的究竟是神之手还是魔之尾。

  《副作用》无法被单纯归纳在类型片中,前半段缓慢的剧情和与《传染病》极其相似的模式都让人感觉索德伯格要复制并重组自己,但最后40分钟的突变让影片不再文艺,也不再惊险,没有出现大灾大难,而是一个精巧的犯罪迷局,《谍影3》编剧斯科特·Z·本恩斯放弃执导权后,为本片打造了一个头轻脚重的维稳故事,大部分时间里观众靠演员的表现而非剧情来支撑兴趣,好在这次的安排让最无趣的丈夫塔图姆先行毙命,客观来讲,单独看最后的高智商博弈,也只能看到部分罗汉系列时期的索德伯格,也许他确实累了。

  二、回望索德伯格

  索德伯格个人电影风格的开发到这可能是终点前的路段仍然不见完整,成功的导演不会不懂个人风格的重要性,但索德伯格除了早期作品便一直在做着环形散步,片中长镜头与剪辑的配合并无法勾起观众对他过去作品的印象,只有在色调上可以想到《制胜一击》,在人物排布上能想起《传染病》,更多的仍然是对白过多,承启不足的平面感,但电影终究是追求立体的,为了立体而立体则出现了《毒品网络》之类的作品,那也许不是观众想看到的,回神一想,似乎人物励志和传记电影是索德伯格最好的一手,所以新作,最后一作便留给了李伯拉斯。

  三、螳螂联手黄雀

  《副作用》最强的戏剧冲突全部集中在最后四十分钟,真相也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浮水,除去被艾米丽杀死的丈夫,剩下的主要角色只剩医生班克斯,医生维多利亚以及艾米丽本人,索德伯格在影片前半程引导观众进入误区:艾米丽是本片最关键的人物,鲁妮·马拉在本片中无疑是戏份最吃重的一人,其他三个主角的关系全都由其牵引,艾米丽的角色由受害者到旁观者,最后到操盘者,其中缓慢的过度让观众惊异于鲁妮出色的“戏中戏”表演,但她的整个角色都在最后真相出现的时候就注定了不能成为赢家。

  在高智商医生班克斯最后的复仇计划中,他首先借实验识破了装疯卖傻的艾米丽,再在和维多利亚的碰面中激怒对方,虽然直接导致了妻儿的离去,但却并不影响他继续掌控局面,再度与艾米丽见面后,一个反间计便将维多利亚彻底淘汰出局,紧接着艾米丽也不自觉入套,但她仍然认为自己也是胜者,直到最后班克斯大获全胜,还将她彻底黑成了精神病,才发现自己设了局,却不会合理的收场,考究的后半段剧情实际上就是螳螂与黄雀的联手,观众最爱看到的翻盘戏码也有稳定的呈现,鲁妮和裘德洛在本片中的表现均十分到位,相比之下鲁妮的突破可能更加明显,输了角色,赢了演技。

  四、同志潮流的铺垫

  另外两位主角:塔图姆继《制胜一击》后又一次酱油表演,可能只有演舞男他才算活过,直接绕过;已经脸残的泽塔琼斯在本片中饰演的维多利亚几乎没有任何讨人喜欢的点,活脱脱的阴险狡猾、笑面狐狸形象,结果还被索德伯格设定成了怨气极重的GAY妇,直接糟蹋了小清新鲁妮,加上全片气质又如此张扬,想必夫君道格拉斯会在《烛台背后》中将这两个特色继续发扬光大。

电影《副作用》观后感

《副作用》观后感 说《副作用》是索德伯格自《切格瓦拉》以来最好的作品,也许不用我承担任何压力,若按这位正当壮年的导演之前所说的封镜计划进行,《副作用》会是他的最后第二部作品,忍受了近几部作品的平庸之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