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历史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李季 1172分享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杨立新主演的战争题材的历史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800字,希望你会喜欢!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800字:若有所思

  影片开头,在旁白解说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居室里,里面陈设着各种珍贵的古董,有战舰模型,老式望远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那是中国第一批去英国留学的孩子,后来成了北洋海军的第一批舰长。我曾经听到过他们的一些故事,也曾被这些故事所震撼和感动。大学毕业后的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沿着他们的足迹走一走,那是一种穿越一百五十年的记忆,那是一幅逝去一百五十年的画面……”

  1867年,紫禁城。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其间回荡。在列强屡屡从海上入侵,中国海防空虚的背景下,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同治帝,建议开设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西洋科学,培养海军人才。皇上圣谕,照办。于是,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一批幼童便成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正式学员,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

  1876年,日本开始大力扩建海军,李鸿章上书年幼的光绪帝,建议在船政学堂中选拔优秀学子去英美法德等国留学。慈禧太后御批,依议。

  中国的小木船旁边,洋人的蒸汽船响着刺耳的汽笛声,在这里,刘步蟾等人告别邓世昌,他将这张照片亲手递到邓世昌手上。“给你留个纪念吧!”

  在一队中国人背着重物艰难行走的背景下,刘步蟾等人登上了船头。邓世昌看着照片,又深情地望着这帮同学,若有所思。他将照片翻过来,只见照片背后赫然写着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他们眺望着祖国的万顷波涛,饱含热泪地跪在甲板上。蒸汽船渐渐驶离我国领海。南迁的海鸥在蓝天和大海之间飞驰着。此时,他们和它们正处于同样的境遇中,是否会有同样的情感呢?

  1884年,应李鸿章之请求,清政府从德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两艘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由刘步蟾等英国留学生转运回国,中国终于有了洋人用来打开中国国门的铁甲舰。

  在苍茫的大海上,两艘战舰如两只巨大的白鲸横空出世,雄壮的汽笛声、滚滚如柱的乌烟,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指挥台上,各位舰长谈笑风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是什么让他们离家时饱含热泪,又是什么让他们回国时无比喜悦和自豪呢?直到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

  十年之后,黄海海战,局势对北洋舰队越来越不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正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可炮弹已尽。

  此时,大副向他紧急汇报:“经远遭舰队围攻,正在下沉,定远起火,镇远正在靠近掩护!”邓世昌愤怒地喊道:“打了三个小时,敌舰一艘未沉,日本全仗着吉野,击沉它,我北洋舰队即可获胜。现在只剩下鱼雷了,只有冲上去!”大副连忙劝说:“我舰已中弹四百余处,距离过近,敌炮命中率将大大提高。”邓世昌并不理会,郑重地摘下官帽,大吼道:“挂冲锋旗!”

  一面冲锋旗迅速升起,致远单舰向吉野冲来。东乡平八郎害怕被撞击,命令全舰集中炮火,拦住致远。炮弹蜂拥而至,厄运如影随形。致远舰遭到严重炮击,冲锋旗被打落。此时,邓世昌亲自冲上前去,一手拽紧绳子,拉起冲锋旗,对士兵们喊出最后一句话:“弟兄们,我们从军卫国,今至一死,也要撞沉吉野!”“尊大人命!”每张黝黑的脸上都透露出不畏死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在火海中,在硝烟中,在溅起的数丈巨浪中,邓世昌一手拽紧绳索,一手掌握航向,脸上写满了愤怒,任长发和披风在海风中飞扬,任敌人的炮火愈发强烈,屹立不倒。“致远”号多处起火,在巨浪中艰难地行进着,直到被“松岛”和“吉野”两艘巨舰击沉。

  他并非不知道冲上去非但不能撞沉吉野,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他做了,做的很彻底,他就是要吸引敌人炮火的注意力,就是要誓与敌舰同沉,就是要以死来警醒国人!他真正的给我们诠释了勇者的含义,他,就是一个大无畏的勇者!与此同时,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壮烈殉国,他们都把自己的忠诚和勇敢,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这几个场景都激起了我心底里一种微妙的情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这种对故土的情感,我说不出,但每当离开这片热土时,我总会潸然泪下,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珍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星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花一鸟,总让我难以忘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这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大可用来形容这种情感。故乡给人以莫名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大家一起来建设它,一起来为它造福。直到风烛残年之时,还希望自己能长眠于自己曾经奋斗过、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正是这种力量,鼓舞着刘步蟾去西洋求学,奋然无悔;鼓舞着邓世昌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同样鼓舞着更多的华夏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时,甘愿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所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所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894年,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之后,元气大伤,退回威海卫军港。而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占领了大清海岸线上多个炮台,北洋舰队在海上战舰和陆上炮台的夹击下,陷入绝境。

  硝烟弥漫的大海上,满目疮痍的定远舰停泊在萧条的港口里,失去了往日的无限风光。右臂受伤的丁汝昌在刘步蟾和杨用霖的陪同下漫着踉跄的脚步,失望地看着这一切。

  “丁大人,日本人送来一封给您的信!”“念!”

  “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丁提督汝昌阁下,另有坪井航三、东乡平八郎大佐……如率舰队投降,我等确保阁下游乐于日本,等将来贵国振兴之后,再返报祖国,自古以投降成大事者甚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短暂的沉默中,三个人的脸上都显示出凝重而又无奈的表情,不住地叹气。丁汝昌慢条斯理地把信拿过来,撕成碎片。

  一个月后,刘步蟾在定远舰上服毒自尽,并无奈地炸毁了定远号。不久,北洋水师丁汝昌亦服毒自尽。

  镇远号上,炮弹已尽。“杨大人,您现在可是北洋海军中职位最高的长官了,这去日本送投降书的事,非您莫属。”“你们去投降,让我担事是吧!邓世昌不是走了吗?林永升不是走了吗?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咱们这帮老同学,同去!同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完在惊恐的军官面前,望着满是硝烟的天空,饮弹自尽。何其壮哉!

  从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字——道义。诚然,在此时,投降可以保住性命,并且有机会重振祖国,而一旦死去,就什么可能都没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的事例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古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要人们放弃一时的道义,保全性命,日后再图大业,否则的话,最终只能走向失败。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到现实社会,都是如此。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800字:今日中国

  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很难考证,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会添加修改一些情节。但这部片子大体把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反映出来了,可以说是尊重历史的。看到很网友骂这部片子,有些考证帝举了一堆例子来指责电影与历史不符,就好像对着一头驴子品头论足,说这驴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马,看似有理,实则让人蛋疼。这个现在是部分国人的通病,但凡国产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出来指责。个人觉得此种做法有好有坏,不要过分就好。近年来日本动漫,欧美大片对我们年青一代发挥了及其重大的积极影响。我们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决定了今天的国人很难创作出与国外经典相媲美的作品。这一点我们不该去抱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当你做到这些,就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言归正传,当时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都是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做舰队指挥,整个海军制度都是复制英国海军的,海军章程、军衔称谓等翻译过来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国的军官请来训练中国水兵,配备着国外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强海军舰队。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后来开战,邓世昌的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颗鱼雷就打沉了,邓世昌自杀了,丁汝昌、刘步蟾、林永生战败后都自杀了。

  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李鸿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经常出国,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的人,也的确有眼光有谋略。但也犯了很多错误,譬如用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他找了一个忠于他的淮军骑兵出身不懂海战的人去做舰队的总指挥,可想而知。后来丁汝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第三次会议归途中,遭到日本激进势力的袭击,左脸被打了一枪。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该负多少责任,很难讲,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说:“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乍看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也痛恨,其中有无奈,有惋惜,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怜。总的来说,这老人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敬畏的。

  以上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出来,虽然某些年代对不上号,不过无伤大雅。还有关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鲜明对比,以及光绪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诺诺,这些早已经注定好了战争的结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宿命,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无论是邓世昌、光绪、李鸿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们,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有谁能够阻挡。

  影片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陆毅,算是找对人了,我没见过邓世昌,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陆毅扮演的邓世昌给人的感觉对着呢。话说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陆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现,我觉得都一般般,就帅了点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同学关系,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的设计。至少借同学这个身份,让我们从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强悍的一面,能打败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一味的痛恨敌人只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从对手身上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沙…介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我想导演是不是在给当局暗示什么…呢?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800字:决定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可以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扞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59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