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李季 1172分享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逼真地再现战场的美国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拯救大兵瑞恩读后感2000字,希望你会喜欢!


  拯救大兵瑞恩读后感2000字:价值

  如果说人们对于 《拯救大兵瑞恩》 所津津乐道之处仅仅在于它逼真地再现了二战战场的 话,那么它决不能成为一部被称为战争片里程碑的电影,我们也决无法将其与后继者《集结 号》区分开来。和平的年代并不乏有善良的灵魂对于战争以及灾难的审视和反思,但是毕竟 隔去了云烟, 岁月仓皇而逃, 在置身事外的身份下实难有人挖掘出那些遥远的时代里的善恶, 以及其流淌至今的闪耀的光环和价值。

  然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却以其深厚的功力和满腔的激 情为我们揭露了最真实的战争和人性,可以说,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场催人泪下的葬礼, 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米勒上尉及其七名队员所接受的一项 特殊任务。在伤亡惨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瑞恩一家四兄弟中的三人阵亡,美军总参谋长 得知此事后, 下令找到生死未卜的四弟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家中。

  同样参加了诺曼底 登陆战役的米勒上尉接受了任务, 并且组成了一个八人的小组。

  他们穿越枪林弹雨在牺牲两 人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瑞恩, 此时的瑞恩奉命坚守一座大桥, 他得知了自己三个哥哥均已战 亡的消息后依然执意要求留在战场,于是米勒一行人留下防守大桥保护瑞恩。最终,八勇士 以米勒上尉与其五名战友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瑞恩的安全,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项任务。

  《拯救大兵瑞恩》采用了回忆式的叙事方法,整个故事通过老年瑞恩的回忆来讲述,在 片头和片尾,大片白色的宁静的墓地显露出深沉的沧桑感,而神情黯然的瑞恩伫立其中,镜 头通过推进到其深邃的双眼来揭开一段尘封于墓土之下的陈年旧事, 战争对于这个老兵心灵 的创伤萦绕于斯。

  当故事回到战争的年代, 从诺曼底登陆开始, 影片的色调就以灰黄色为主, 再现了当时硝烟弥漫的场景。

  而诺曼底战役的拍摄长达近三十分钟, 导演除了运用颤动的镜 头和强烈的音效来表现残酷的战争的真实感之外, 甚至还采用了近乎纪录片手法的纪实方式, 把剧情量压缩到最低,而把更多功力用于再现,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拯救大兵瑞恩》 中这段战役的拍摄除了其惊人的逼真程度广受赞誉之外, 其露骨的血腥场面描绘也引来一些 争议。事实上,那些血肉横飞的场景,那些惨不忍睹的伤兵,这些刺激着观众心里和生理的 限制级镜头恰恰表达着导演对于战争深刻的厌恶。

  彻底的揭露就是彻底的批判, 斯皮尔伯格 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着他的愤怒和不满。

  斯皮尔伯格旨在表现战争对于生命的残害, 于是除了用极端的镜头来表达之外, 导演还 独具匠心地“缩小”了战争。此番,导演在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无关的情况下,避开庞大的 战场和军队,把大部分笔墨用于对于米勒一队八人以及瑞恩的刻画上。我们都知道,在大规 模的战争中,生命的价值被无意识地缩放和隐瞒,而如果把个人从中突出出来,其生命将会 重新回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当中, 并且更显得脆弱和渺茫。

  这一点足以展现斯皮尔伯格的智慧 和才华,他把精力聚焦于士兵个人,通过各方面细节真正地把一个“人”的形象植入到战争 中, 这也使得本片真正地拥有了生命的色彩从而与其它传统战争片不同。

  并且本片对于人物 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每一个人都个性十足。导演试图告诉观众,电影中的人物并非只是简单 的只会开枪射击或者闪电战术的士兵, 他们本身其实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

  他们在一起 开着玩笑,回忆母亲,而维德则给大家讲述着母亲特意提前下班回家只为和自己聊聊天。米 勒的沉稳,厄本的懦弱,杰克森信奉上帝,莱宾不断抱怨,饱满的浮雕般的形象赋予了影片 以生命力,并且更容易打动观众。

  而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刻画也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战争对于他们的残 害。除了维德死时不断地呼唤“妈妈” 、 “我要回家” ,以及瑞恩得知自己兄弟死讯时虽然强 忍悲痛却仍然止不住流下的两行泪水这些细节之外, 厄本这一特点突出的形象也是不得不说 的。这个翻译员未曾参与过真正的一线战争,于是在战场上显得十分懦弱,他曾为一个德国 战俘求情, 甚至还因为自己的恐惧而间接导致两名战友阵亡, 可是最后他却在亲眼目睹当初 米勒放走的那个德国士兵开枪杀死了米勒之后, 毅然射杀了那个德国士兵并且面不改色。

  这 样的转变,我们很难说是应该感到庆幸或者悲凉。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转变,旨在揭露战 争对于人的塑造。正如米勒说的,以前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教师,可是到了这里却成 了天大的秘密。这种嘲讽正是导演对于战争的嘲讽,或许厄本的转变也同样是一种嘲讽。另 外,对于本片的主人公米勒上尉,导演更是把战争的迫害集中表现在他的身上。影片里两次 在通过米勒的视角观察战场时,都减弱了音效,放慢了镜头,达到一种恍惚的意境,从而表 现米勒的迷失在战争中的心灵, 并且把观众的视角由战场转向个人, 完成了观众思想上的转 场。还有多次用特写镜头来表现米勒的那只颤抖的手,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手为什么会抖, 但是原因却是不言而喻的。那只颤抖的手极具象征性,它是战争所给人带来的恐惧、压抑、 残害的集中体现, 是把战争的罪恶形象化的表达。

  汤姆汉克斯在本片中再次展现了他不俗的 演技,将米勒这一极具军人气质而又在战争中倍感彷徨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导演力在表达自己的反战情绪。但是,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的主题仅仅是 反对战争, 那么它还并不至于荣获金球奖。

  拯救大兵瑞恩读后感2000字:生灵涂炭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 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带领的美军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冒生命危险深入敌区拯 救二等士兵詹姆士.瑞恩的故事。瑞恩的三位兄长都在二战中相继阵亡,美国作 战总指挥部的统领为了安抚他的母亲,决定派遣一个特别小分队将瑞恩安全带 出战区。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了一个士兵的生命,真的值得八个人冒生命危险 吗?当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即使在看完影片之后,我的疑问依然存在。略过 拯救小分队里视死如归的米勒中尉、枪法精准的狙击手杰克森、快人快语的莱 宾和其余四名队员,我想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翻译厄本。 从始至终厄本仿佛一个与这场战争无关的人存在着,他与普通人类似的紧 张、胆小、同情心和战争场面显得格格不入,他让我忍不住联想:如果我也参 加了这场战争,我会是怎样的一种狼狈和恐惧,我大概连他的那些勇气都没 有。他提醒着我战争离我们如此近,如此可怕。在拯救行动之初,当接到中尉 的命令收拾行装出发时,他紧张地一团乱,甚至连头盔都拿错。随着队伍不断 向敌区靠近,在我看来,厄本越来越手足无措,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战争的恐 惧。当队友们冲锋陷阵时,他用望远镜看的远处的爆炸会发抖,在队员双手满 是血的奋力抢救医生韦德的时候,他却傻傻地站在一旁,手上没占到一滴血。 接着小分队俘虏了一名德国士兵,他倒是简明扼要的翻译俘虏“不要开枪”的 请求,在其他队员要射杀俘虏的情况下,他强烈反对射杀俘虏,我想这时的他 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敌人的。这时的他在目睹两名队友死去之后也还没有 深切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残酷。找到此次拯救任务的目标詹姆斯.瑞恩之后,在 包围大桥的战斗中,厄本的表现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描述。他战战兢兢地为 钟楼里的斯坦利和麦克送子弹,到达钟楼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爬上楼梯, 为几步之遥的战友送去子弹,直至战友在搏斗中呼喊他的名字最后不幸死去, 他也没能爬上楼梯。看着尖刀插入斯坦利的心脏,有种快要窒息的疼痛让我几 乎流泪,厄本为什么无法挪动脚步把子弹送进去!德兵下楼的时候,厄本甚至 侧过身体,为其让路,接着是瘫倒在楼梯上,然后是似乎没有流下眼泪的哭 泣。看到米勒中尉被那名他曾相信的俘虏杀死的时候,厄本第一次有了坚定的 眼神,他举起枪在那名俘虏叫出自己名字的时候果断将其射杀,这时我不知道 该为他感到欣慰还是悲哀,是欣慰他终于勇敢,还是悲哀他丧失了对人性的美 好想象。最终这个曾胆小的厄本活了下来,我不禁想到:小分队用生命完成了 拯救任务,影片该结束了,但是被战争摧毁人生信仰的厄本该怎么面对生活。 在感叹影片逼真战争场面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厄本的角色定位,他对战争 的反应代表着我们普通人的反应,在整个影片中他仿佛离战争最远,却又真真 切切的经历了那场战争,他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拯救大兵瑞恩读后感2000字: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

  影片讲述了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 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角色,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只颤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老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完影片我们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但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

  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可以让人理解和同情的, "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60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