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1000字

小妹 1172分享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温情与责任共存的影视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温暖和感动,更是精神上一种强烈的感染与震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10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1000字

  今天的党课形式很简单,观看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同时却也是带给我极大的心灵的震撼。内心始终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也总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间被打动。这部温情与责任共存的影视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温暖和感动,更是精神上一种强烈的感染与震撼。

  这部影片主要是以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为背景,总理走入老区革命地来调研,最后逐渐解决革命区的百姓的吃饭和发展问题。在故事的开始,影片就给我们展示了内外交迫的情况下,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上的左的错误方针导致的三年灾害。为解决此问题,中央分别分派不同的领导领袖来下乡视察调研。影片以随行记者的角度记录下历史做真实的一面,记录着总理的心系国事的情结。历史与现实交融,温情与真实同在。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细节,而是在整个影片中始终贯穿如一的总理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格特征与魅力。电影始终以平视的角度来展现总理和蔼,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透过总理的一言一行所射出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到老区革命地的第一天,便亲切地关怀百姓的生活情况,和百姓同居共食。之后在田间地头融入百姓中去共同插秧种苗,来到农民子女夜校看望小汪老师和孩子们,走进普通农户家中坐在炕头和连弟奶奶亲切交谈,坐在门槛旁边和老哥百姓恳切谈心的画面,都那么充满温情,真实的凸显了总理平易近人,甘愿走进人民并与之共同分担的情怀。

  随后,在接下来的调研中逐渐获悉老革命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之后,周总理面对百姓不是批评,也没有责怪,而是首先对自己做的一个检讨,检讨自己总理没有做好,并向伯延地区的百姓真诚致歉,更可贵的是对于一些有错误的干部批评之余,同时也教给他们“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看到那一刻,我的内心真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为国家无怨无悔地付出。在伯延带着的四个夜晚中,留给我们最多的是总理日理万机的忙碌和操劳。点亮一盏灯,透过那扇窗,那个映在窗上随灯光跃动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自总理来的那天起,就给老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在他循循的关怀下,百姓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也是在总理的辛苦工作与汇报中,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变。最后,当他的声音,通过电线传到全村的父老乡亲们的耳旁,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百姓的心窝里。有这样的总理,我们真的很幸福!

  最后一点的感触就是他和夫人之间相敬如宾的真情。无需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就像总理在灯下的辛劳工作,旁边有夫人默默而又温馨的陪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和心照不宣。还有桌上的钟表记录着总理的辛苦的点点滴滴。

  看完影片再次回顾,影片重现了总理的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盼的高贵人格魅力。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倾其所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基层百姓的生活,这才是他真正的伟大而独特之处。同时,影片也给我们以提醒:我们要勇于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逐渐实现我们的伟大的复兴之梦,腾飞之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800字

  有这样一个人,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有这样一个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有这样一个人,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有这样一个人,活得低调,活得艰苦,却活得如此伟大;有这样一个人,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冲刷,都在我们心中永不褪色。他,就是周恩来,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最后一节党课,沉郁悲壮的音乐声中,我们走进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走近了周总理生活。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伯延镇体察民情,看到光秃秃的枯树,周总理问起了村民们的生活,但是从公社主任到老乡们,为了不给周总理添麻烦,不给国家添麻烦,没有人愿意告诉总理饥饿的实情,这时意外跑出的一个小姑娘说出了大家连树叶都吃不上的现状,让周总理心酸无比。一次座谈会,社员黑压压挤了一大屋。开始大家不敢说话,周恩来笑着指指身后墙上的画像: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的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蹲在总理身边闷头吸烟的村民张二廷在总理问到他时,头一个跳起身“放炮”:要说食堂好,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还愣冲冲来了一句:你要是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周恩来闻言猛然一震,沉凝片刻,眼里噙满泪水: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先道歉,对不起大家。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录像结束了,感动却永远不会结束。我难以忘记,那个坐门槛上和村民们一起吃糠咽菜, 唠嗑谈心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农田里帮着农妇们锄地插秧,挥汗劳作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暴雨中疲惫虚弱,却依然奋不顾身的和群众抢救地瓜苗的身影;我难以忘记,那个夜色下依然在书桌旁忙忙碌碌,只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身影……他的身影并不壮硕,也不威严,更不可怕,但他就是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让每个接触他的人信服,尊敬,不由自主的想要说出心里话。

  我依然记得,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那一篇催人泪下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其中描绘的场景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周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高调的人,他不会说出他的生活有多清苦,有多节俭;也不会说出他每天的疲惫,每天的劳累;更不会说出他对人民的忧思,对人民深切的爱……但是,我们记得他,人民记得他,世界记得他,历史也记得他!周总理的身影在我们心中,永不泯灭,永不褪色!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作文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会组织党员干部于8月22日下午在红塔礼堂观摩了这场电影。

  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的失误及前苏联的连续逼债,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毛主席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到最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周恩来总理在邓颖超陪同下,从贵州花溪一路风尘来到河北邯郸。武安县的伯延公社是革命老区,当年的刘邓大军曾在此驻扎,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公社主任郭凤林在老支书父亲影响下,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周总理到伯延后,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做出了调整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的英明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周总理到伯延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度过了不眠不夜的四天。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和苦口婆心的开导下,他交下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直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猛醒,承认错误说出了实情。周总理和毛主席长时间含泪通话,决定取消大食堂,全国人民一片欢呼!

  影片刻画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当总理看到村民为其准备的红烧肉时,他深知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退出屋内不肯食用;而看到连弟奶奶准备的拽面时,却大口大口地吃下以让老人安心。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爱民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故事片影像的感召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研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建设保持党的年轻和活力。

  领导干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29日下午我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带病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四天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及到村民们劳动现场,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凡事从人民群众的利用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中周恩来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我深受感动,难以忘怀。

  周恩来总理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把爱民、为民、富民作为价值取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做的事情都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周总理的事迹告诉我们,树立民本思想,服务人民群众,不是靠冠冕堂皇的官话,而是要深入民众中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这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周恩来总理扎根于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日理万机,但他能够以公仆的身份下到最基层,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周总理深入贫困的农户家,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遇事与群众商量,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提高执政能力和本领;他把群众当作自己的老师,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发展思路、改革措施和各项工作部署中;他深入基层困难群众当中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增进党群感情、密切党群关系。他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周总理的务实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用真心、真情、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它需要摆正心态,克服浮躁情绪,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造福百姓、取信于民。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把责任放在心上,担在肩上,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他知道大食堂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多不便,是上级决策的失误,当即向群众道歉,并向毛主席汇报,立即纠正偏差。做群众工作,只有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周总理具体生动的言行,形象地展示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91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