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小妹 1172分享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经典大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经典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张艺谋的大片不容错过,尤其是经历了拍摄期间的舆论宣传,在放映之前与龙门飞甲的口水仗,耗资6亿的噱头已经很让人期待。周中早早的看过了,今天有空也来做下影评。

  先下个结论,是个好片子,值得一看。

  老谋子经历了英雄、十面埋伏的迷失之后,终归正路。回到了以往强调刻画人物特点的强项,这是他的优势。如今,单纯依靠简单、恢宏的气势不会打动现在观众的心,动辄几万群众演员的大场面大家见得多了。在金陵十三钗的宣传中曾提到恢宏的战争场面其实不过是出品方的宣传,片中的战争场面可谓够逼真、够惨烈,单从这一块来说已经为影片加分不少,但不过只有几个简单的场景,绝不是靠大场面来支撑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人性方面的刻画,无论是学生们的纯洁、坚毅,秦淮女由放荡不羁到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慷慨就义,临时神父由自私自立到最后关头为了学生挺身而出,每个角色的刻画的具体、细腻。神父刮去络腮胡、秦淮女换上学生装作为两个节点,作为人物性格、人性的转折的标志。由于电影时间有限虽然有些东西不能详尽刻画,但整个影片的主线明确,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又有南京大屠杀、抗日的背景所以取得成功是理所应当,毕竟中国人得抗日情结相当统一,在这方面是不用动员的。虽然影片有些细节处理存在漏洞让人诟病,如两个弱女子如何轻易逃出被日军封锁的教堂,但这些终不会影响大局。

  很早以来,贺岁档被纯娱乐的商业片占据,虽然该片也可以算是商业片,但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就不单纯是娱乐了。没有葛优的贺岁档也不错。

  顺便提下,龙门飞甲看了,有些失望,应该可以更好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无疑,她们是美的。她们的美张扬而不羁,像开得正艳的牡丹。如果没有战争,她们应在那楼阁之上,轻歌曼舞,回眸顾盼,巧笑嫣然。

  无疑,她们亦是美的。她们的美温婉而含蓄,像含苞待放的海棠。如果没有战争,她们应在那教堂之中,书声琅琅,亭亭玉立,无限芳华。

  是的,若没有战争,她们是不该有交集的。她们一边是倾国的尤物,一边是上天的宠儿。妓女与女学生的生活轨迹,本来就应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然而,因为战争,命运同她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共同居住在一个屋檐下,对她们来说,是太大的挑战。一开始总是有摩擦的,不同的过去,不同的生活习惯,几乎无法让她们和平相处。但那一天,日本人来了,因为学生们的成全,她们得以在地窖藏身,未曾被发现,而学生们的哭喊与仓皇,激起了她们心中最柔软的坚强。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她们后来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用生命去成全那些学生花一般美好的青春年华。

  不知者的成全,不算真正的勇敢;而明明知道将要面临的是什么,还选择成全,才是拥有真正的勇气,才能称之为大爱。

  不堪的经历,让她们更加清楚日本人的念头,让她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可她们还是决定代替学生,那样的义无反顾,那样的神采飞扬,好像回到了那段最美好的时光,没有战争,没有痛苦,是与学生们相仿的岁数,她们的眼中,带着点伤感,带着点怀念,更多的是熊熊燃烧的执着的火焰。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临行前的那一曲评弹。“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轻轻柔柔的小调,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甜美与婉约,她们的声音,像是从江南小镇细细密密的烟雨中凝结出来的一般,笼罩着一层去不掉的哀愁,却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一点点融化在你的耳畔,镌刻在了你的记忆之中。看完电影后好些日子,每每合上眼,总是觉得空气中还回荡着那首《秦淮景》的味道,让你内心的某一个部分,生生地疼。

  换了衣服与发型的她们,显得有些不一样了,或许真的是不一样了,少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英气,少了几分纸醉金迷,多了几分飒爽豪情。此时的她们,获取不比原来那样一下就能吸引住人的眼球,但是很耐看,眉眼之间,多了几分学生的味道。

  该来的还是来了,她们坐上了汽车,去迎接那遥不可及的未来。随着汽车引擎发动声一点点远去,她们的背影也一点一点的消失。没有人知道她们的结局,亦或没有人想知道她们的结局,不是冷漠,不是不关心,而是害怕那一别会成为永别。那便不要去猜了,默默地为她们祝福,用心去感谢她们的成全。

  而她们的名字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她们那般美好的成全,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于是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这也与编剧有关,但导演起主要作用)。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有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儿玄。

  十三钗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城市。而生在江苏的我,从小就对南京有着无比的崇拜和向往。

  南京,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时候真的很想去嘲笑一下可怜胆小的天朝。对这样一个前朝旧都的冷落。从小就看历史书,说国军不抵抗,全面投降,我们游击队是多么能干,是GCD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可笑。初中起就真实接触了历史。也感谢当时初中图书馆里面那些泛黄的抗战史实。南京会战其实和台儿庄一样会战惨烈,每一个关口,每一段巷战,国军几乎都是0存活。

  张艺谋的电影我并不喜欢,虽然原来他拍出了活着,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佳作,但是近几年的烂作无数,什么三枪,黄金甲。但是这次的金陵十三钗,绝对算得上他近些年来最好的作品,也是巅峰之作了吧。有些东西很难拍,就像这种有沉重历史背景的电影。张艺谋拍的很好很好,很多人诋毁国产片,诋毁张艺谋。但是真正去电影院看过的人,我想都会和我一样回来之后感慨良多。

  影片里面都是用南京话,英语,这点老谋子做的很不错,那时候的南京,谁会说普通话,南京话让我感觉很顺耳,家乡话的舒服。国军用身体挡坦克的那一幕,真的觉得自己的心都在颤抖。还有豆蔻的死。我后排的那对白痴的情侣在骂豆蔻为什么那么傻去拿琴弦。其实他们不懂,男人重命,女人重情。豆蔻的死很惨烈,但是她的死不是自找的,她是为了那份情。想给浦生再弹一次秦淮景。很多人只知道有这段历史,却不懂。或许里面有一点幽默,但是我从未笑过,那种幽默的背后都带着对那时候现实的嘲讽,无奈。贝尔演技非常出色,展示了一个普通美国人变成一个守护孩子的教父的变化过程,那种从对死亡的纠结,到对面对孩子们即将被强暴时勇敢的变成教父去斥责那群遭天谴的日本兵,演绎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欲望,有害怕的形象,这是我们需要的,每一个英雄,都是有自己想法的,有变化的。而不是被塑造的那个虚假的雷锋。

  佟大为演出了真实的国军。在可以出南京城的时候,留下来为了掩护那一群女学生。佟大为的死太悲壮。死的我心都揪起来了。不知道为什么历史总把国军写的那么胆小,怕死,投降?剧透就不必了,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

  玉墨为首的那一群漂亮的秦淮河的妓女,她们有她们的缺点,她们有人性的缺点,她们从一开始的自私到后来的悲壮,张艺谋刻画的很好很好。玉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深很深。这才是那一道秦淮河的风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古时候就是说的秦淮河上的妓女,我想,和电影里说的一样,她们要改变那种看法。她们是妓女,她们屈辱,但是她们不代表怕死。

  张艺谋很用心,每一句台词,每一幕电影,都仔细的思考过,来表达。我知道,这部电影也有很多缺陷。比如贝尔的转变太快。但是当你看到那群女人一起唱着秦淮景的时候,真的是戳中泪点。好听的秦淮河,江南的吴侬软语,或许那个时代和如今的中国人都是懦弱的。但是也是有尊严和自己守护的东西的。

  我觉得每一个南京人,或者南京方言系的人都值得去看一下这部电影。一个被六次屠城的城市,一个慢慢被大家遗忘的前朝都城,谁知道过去秦淮河的传说呢?

  南京,这座沉默的城市,将在历史滚轮之下继续慢慢前行。但是金陵十三钗给我的震撼会保留很久很久。我会依旧对这座城市保留我一直的生畏和尊重。


相关文章:

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00字优秀作文

2.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800字

3.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作文

4.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高中

5.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小学生作文 

    相关文章

    92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