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最新感人观后感影评心得 看何以为家有感

庄宇 224分享

  《何以为家》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中,孩子发起了对父母的控告,不照顾孩子的人,没有资格成为父母!是啊,从孩子的角度而言,百分之百正确,但有能力,有闲暇照顾孩子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但新生人口中,二胎人数占比近一半,若是不算二胎,新生儿只有760万左右。和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之前的情况对比下看看,从2010年到2016年之间,新生人口每年都有1600万左右。不算二胎的新生人口,其实已经断崖式的下跌了。

  各种人口专家,社会专家给出了诸多的专业解释,但我却以为,这部《何以为家》的电影,其实便是很好的答案!

  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的生活及其的艰难,不但是要参与到父母的制毒工作,自己还需要搬运比自己还高还大的煤气罐,更别说读书学习知识了。而他想要保护的妹妹,因为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剧选择。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没有能从父母处得到一丝丝的爱。

  看电影的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情况比赞恩又好得了多少,他们的一生,其实都会被人踩在脚下。记得一个高考状元的话,揭露了很多专家不会向我们揭露的真相。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你以为你也能通过努力,成为这些“中产家庭”的一员吗,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谓中产家庭,其级别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企业高管,著名医院的主刀大夫,家里的代步车以奔驰、奥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绝对不止两三辆,至于房产,更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这样级别的孩子上的都是清华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种国际学校,节假日、寒暑假,都是计划着环游世界的旅行计划。

  马球,高尔夫,音乐会,芭蕾舞,钢琴,小提琴,如此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擅长,他们可以学习这些来陶冶情操,因为他们考入世界名校的要求,根本不需要日夜苦读。他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保持自己继承的财富与权力。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喊着“高考改变人生”这样空洞的口号,日夜苦读,累垮了身体,加厚了眼镜片,最后,学到的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仅仅只是活着。

  电影里的最后,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很无奈,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长大的啊,他们甚至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活着,而后才会考虑如何照顾孩子,但是他们仅仅是活着都很勉强了,何况是照顾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冤枉,无奈。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似乎真的没有那么罪不可赦。

  想想现在的中国,有多少的周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开吗?看着每一次和孩子分开时候,孩子的哭闹,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网络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期盼着父母,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悲痛欲绝。

  记得一张照片,是孩子拉着父母不松手,不让父母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没有办法了,就哄孩子说,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走,那你总需要准备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为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甚至都准备好了如何不成为父母的负担,但他匆匆忙忙的准备的这几分钟,一松手,一转身,父母已经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留下他一个人,在家里号啕大哭!这种场面,在多少家庭上演过,没有统计,但我知道,很多!

  我个人很幸运,住所和父母相隔不远,一碗汤的距离,下班之后先去父母那边,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一岁的孩子,只能交给父母养,但我们不能待久了,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情况下,我们和孩子玩闹一阵子后,必须回家做准备,必须养精蓄锐,于是,父母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可以糊弄过,有时候,走到了楼下,却听到了孩子伤心的哭声。

  是我们不想陪伴孩子,给与孩子关心和爱吗?不是啊!这世界,有一个词叫“身不由己”。这世界,真的很多时候,不遂人意。我们比电影中父母要幸运,我们至少能为孩子争取到可以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我们能争取到的,似乎只能是这些了。

  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等我事业有成了,等我可以有陪伴孩子的时间了,我再考虑要孩子,因为不是我们想选择生而不养,而是欲养而不得啊!而我们经常看到出生率下降的报道,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来,也在这里吧。

  “爸爸妈妈,你能多陪我一会儿吗?”面对孩子满怀期望的眼神,若是你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你必须说“不能!”因为你还得为了孩子去拼搏,去奋斗!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难养儿啊!

  2019《何以为家》观看心得

  影片名为《何以为家》,表面上看,是一个12岁的流浪少年渴望有个家、渴望有父母之爱,却又在得不到后憎恶家、逃离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阴影随处可见,孩子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童年,他们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伤。看完之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影片最后打出的字幕: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最近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实在不少,从纵横驰骋影院12年之久的好莱坞漫威收尾之大制作《复仇者联盟4》,靠不断反转、出奇制胜的印度悬疑文艺片《调音师》,到以情怀吸引眼球的国产催泪大片《老师 好》,个个身怀绝技,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然而就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中,一部来自黎巴嫩的小制作影片却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是《何以为家》。

  这部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已高达8.9分,并连续三周获得“一周口碑榜”冠军。该片根据黎巴嫩真实故事改编,原名《迦百农》,取自《圣经》。迦百农本是《圣经》中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位于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但现在已成为一片废墟。“迦百农”,正是影片所表达的那种“失序”与“混乱”的代名词。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影片的开端。在法庭上,瘦小的赞恩站在原告席,垂着眼眸。法官问他,“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呢?”赞恩:“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随着赞恩的讲述,镜头移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个贫民窟中,赞恩与父母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父母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没有工作,只能做一些投机钻营的事情为生。因此,年仅12岁的赞恩,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他四处挣钱、照顾小孩、处理家事。但即便如此,还时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最让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纪的赞恩,一眼就看出了房东儿子阿萨德对妹妹萨哈的“心怀不轨”。他发现妹妹萨哈来了月经初潮,就像个母亲一样带妹妹到公共厕所,一边帮她洗内裤,一边让她保密,因为在这里女孩来了初潮,就可以嫁人了,现在阿萨德一直觊觎她,狠心的父母肯定会将妹妹嫁给他,以换取房租。赞恩还给妹妹偷来卫生棉,让她偷偷使用。然后开始谋划帮助妹妹逃跑,远离马上就要到来的“火坑”。但是,这一切还是晚了,赞恩的父母还是发现了并强行把妹妹送去了阿萨德家,以此换来房子的暂时居住权。

  伤心欲绝的赞恩离家出走。他到处找工作,没有人要他。直到遇到拉希尔——一个黑人清洁女工收留了他。拉希尔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有一个私生子尤纳斯,赞恩负责在她上班时帮忙照顾儿子。在这里,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这期间有一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在家徒四壁的贫民窟里,年仅12岁的赞恩想尽了各种办法哄着1岁多的尤纳斯不让他哭,他听到邻居家正在播放动画片,于是把镜子放在窗户外面,反射出邻居家的电视内容,然后抱着尤纳斯卷缩在墙角贪婪地看着,尤纳斯开心得手舞足蹈——多么充满智慧的贫民式玩法——再想想我们孩子童年那些眼花缭乱的玩具和动画片,泪水不觉间充盈眼眶。

  可就连这点快乐也很快就没有了,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关进了监狱,赞恩被迫带着尤纳斯开始流浪之旅。最终,因为赞恩实在养不活尤纳斯了,只能把他卖给一个看起来像好人的中介,让他帮忙找个好人家。

  赞恩回到家,希望拿到自己的身份证明逃到国外,但发现自己也没有身份证明。而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还不仅于此,他发现妹妹萨哈因为流产而死,原因是医院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而不给予医治。万念俱灰的赞恩冲出家门,拿刀刺伤了妹妹的丈夫阿萨德,为此被判了5年监禁。

  赞恩入狱后,母亲来探望他,告诉他又要“当哥哥”了。赞恩绝望地蹦出了两个字——“畜生”。他联系了记者和律师,要起诉自己父母。于是镜头就回到了影片开始的法庭上,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这一段话,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赞恩父母的脸上。

  现实很骨感,但希望总会有的

  看到这里,大部分观众都已经泣不成声,为了可怜的孩子们,为了这丝毫看不到希望的家庭和现实生活。然而,我们要找出背后的元凶,才能有可能找得到希望。

  阿萨德是元凶吗?他或许的确轻视妇女。但在他的观念中,传统历来如此。正如他在法庭上陈述的那样:“我的丈母娘(萨哈的母亲)在那个年纪也已经结婚生子了。“

  赞恩的父母是元凶吗?他们当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合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们自己都是没有身份、无法自主的人,用赞恩父亲的话说:“谁都可以作践我们。”而母亲则说:“我一辈子都活在痛苦中,为了养活孩子,我什么工作都干。”她质问赞恩的辩护律师——同为女性却受过良好教育的娜丁:“你过过我这样的日子吗?你没有!你只要过过一天,你就会想要自杀,一了百了。”赞恩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她是被生活所迫而出嫁萨哈,她尽力了,让孩子们都活着,已经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即使,孩子们未必愿意这样活着!

  随着情节的推进。你就会发现,影片中所有无家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身份的难民。 “身份”是笼罩在所有人头顶的乌云、一切苦难的根源。赞恩的父母因为没有身份,所以找不到工作、给不了孩子正常温暖的家;赞恩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去上学;萨哈因为没有身份,在怀孕大出血的时候,没有医院愿意收治而丧命;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只能带着儿子东躲……而之所以没有身份,是因为他们没有了祖国,他们是一群难民!这一切背后所影射的战争带来的危害,已经不言而喻。

  《何以为家》在结尾处还是给了人们些许安慰:拉希尔找到了失散多日的儿子,赞恩流浪时认识的难民小朋友梅森要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最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赞恩的扮演者(影片据说就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拍完电影后,在导演的帮助下也已经举家移民挪威,现在俨然一个阳光开朗的小帅哥了……希望总会有的,只要我们怀有期待。

  2019《何以为家》观看影评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2019《何以为家》观看有感

  对于赞恩来说他一直都在艰难的对抗着他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坚守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心中有愿景所以对现状很不满意,他用自己的倔强对抗着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一颗向更好的心,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理所当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吗?明明有人在过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过着悲惨的生活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一颗向好的心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克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面包会有的,身份证也会有的

  马斯洛的人类五种需求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求。赞恩所面对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对的需求的层面不一样,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此生无忧,何必再进一步让自己难受呢?而生理需求还得分多种,是简单的还是优雅的,是普通的还是更好的?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苦难,除了克服这些苦难意外还要想的是追求

  现如今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开放的乱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诞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这现代的城市中虽然不足以和赞恩的境遇相提并论,但是单亲无亲贫穷做很多事情并且在没有关爱的家庭中执著自己的梦想也是多么困难,无异于现代城市的黑户。

  影片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天使变得堕落?是什么杀害了他们的良知?是什么让他们走出了不好的地方?

  2019《何以为家》观看体会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让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

  赞恩在开往另一个城市的汽车上,偶遇了在游乐场扮演蟑螂侠的老人,他中断了原计划,来到游乐场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这儿,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说,她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多么希望,他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

    94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