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

廷峰 1172分享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一)

  几个企业高管,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直播。殊不知,这只是一场虚伪的形式,他们的心灵依旧沉浸在都市的生活定式中,肉体虽然远离纷繁,可灵魂却被一条名为“网络”的绳索牵绊。

  当他们身处山顶时,仍然不忘摆弄手机,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从都市中“逃离”出来,逃不出心灵的禁闭,又怎么能算真正的逃离?纵使风景莽莽苍苍,他们也领略不到大自然真正的风光,那是独属于淡泊者的风光。

  真正的“逃离”不应该仅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心灵上的。那无关乎地点环境等一切外在因素,只源于“心远地自偏”。内心嘈杂,即使身处山林,亦不能平静,因为内心对外界的牵绊依然没有斩断。内心安静,即使身处闹市,亦可以自成一片清净天地。“逃离城市”应该是一次全身心的放松,忘记外界的俗世尘埃,脱离社会的层层迷雾,当自己站在什卡山巅,举目仰望四方的无垠白雪之时,便可找到自己心灵的安宁,领略天地之浩大。

  我们即使身处俗世,但却万万不可做俗世的奴隶,否则即使我们是肉体的主人,可心里却被一条名为“习惯”的锁链所禁锢。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保持自己心中的纯然与宁静,人生道路还长,只要守住心中信仰,即使环境再为混乱也不会迷失自己。

  陶渊明伴随着一园菊花,周敦颐守护自己的一池白莲,苏轼遥望天边的皎月。即使前路迷茫,狂风暴雨,可他们却巍然屹立,只因为内心的安宁,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坚定的踏出脚步,稳步前行。

  旅行,给自己压抑的神经放个假,忘记那些不快与烦恼,痛苦与压力,纷繁与紧张,想着自己是一个游侠,独行与天地之间,仰视日月山川,聆听风啸雷鸣,从钢筋与水泥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真真正正了解这个广大的世界,感悟自己的人生。

  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二)

  缓缓的铺开一轴长长的素纸,伸出指尖,一点一点的抚平宣纸,轻提墨石,后置于砚方之中,慢慢的研磨。忽,丝丝缕缕的墨汁随之溢散开来,浅淡的墨香则萦绕于鼻尖,又融于空气中,无影无踪,然,执笔落下“静心”二字。

  ——题记

  悠风,拂过面颊,留下点点凉意。身伏案台,手握一支细长的黑笔,双眸急速浏览过一道道繁复而又冗长的题目,眉峰轻蹙。

  须臾间,便写下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不曾回想,今昔八九年的青葱岁月里,多少次埋头,多少次枯坐。由是,一切习惯已久而又因时间推移渐变的生疏,恍然发觉,心却未有几次真正的安定下来……

  只身而立,轻启窗扉,黑色如墨汁一般晕染开来,直至蔓延整个天际。抬头仰望上空,一弯月儿高高挂起,几颗繁星稀疏地点缀其间,星月同辉。此时,不禁扬起手臂,微微张开手掌。瞧,月光肆意地穿过五指,抚过脸侧,跃过肩头,泻于脚尖,洒满了整个屋子。蓦地,那颗混迹于世俗的心儿,那颗被刺伤过,被玷污过,被诱惑过的心儿,似乎有些平静下来,耳畔也是心脏舒缓的跳动之声——“扑通、扑通……扑通”。

  视线下瞥,道路上,一盏盏橘黄的大灯映射在地面上,将影子拉得老长。瞄了一眼挂钟,秒针急促的转过,一圈,二圈,几圈,分针慢吞吞地晃荡着,此时已是半夜12:00。却不知为何,狭长的街道上,依然或孤身或成群地走过一个个身影。也许他们的面容相异,但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嘈杂的吵闹声,车铃声,嬉笑声混于一团,宛若魔音穿耳一般,打破了那片刻的宁静。思绪亦如蚕丝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三三两两的偶聚于街头,不久便分道扬镳,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匆,只是急于赶往各自的目的地,偶有几辆小车驶过,也如掠影一般飘过。急速的人流,甚至车流,是否每个人的心都是躁动不安的。

  将视线投注于对面的高楼上,呆呆傻傻地望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无数的灯被逐一熄灭,世界瞬间沉寂于黑暗之中。

  嗬!我们每一个个体虽不相同,但亦极其相似,白天过着急促紧凑的生活,在黑夜之中入睡,有在第二天转醒再入睡,一次次的轮回,怕是人的这一生吧!或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快”生活之中,不可自拔。

  但是,为何不稍作休息,为何不放下疲惫的心,让风抚平心中的杂念,让空气理清各种缠绕于一团的思绪,让心清净片刻?屏蔽外界的纷乱,轻掩双目,你说,可好?

  带着刚刚体悟的心境,顿时,轻扬嘴角,安然入眠。

  转日,在生物钟的催促下醒来。却故意放慢一切,掬起一捧清水,流去一脸的倦怠,让身心清醒过来。

  背上书包,踩着阳光,心中一片静谧。不时有几个身影从旁边走过,仍是原始的步调,不作稍快。

  步入校园,众多学子一起涌入,或擦肩,或踟足。双手置于口袋之中,毫不在意随着人流而进。入班、落座、放包、环视,身边的学生们无一不是早已抽出书来、细细体味呢!身旁突兀地响起一句“干嘛呢”,只是轻道“没什么”,这不正是所谓静心二字嘛?

  徜徉于校园,这里没有喧闹和焦躁,云淡风轻恰是正好,伴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静心于此,收获颇多。

  天清,则江月自白;心静,则海鸥会知。在川流不息的人世、波翻翻滚的红尘,不惹尘埃,天地自宽!

  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三)

  小姨回来了,她只呆三天,就要带外公外婆去台北,而且还要在那儿过年。外公很满意,我很不满意,外婆更不满意。虽不想去,可小姨亲自来“请”,不去也得去!那几天外婆十分焦虑,不停的叮嘱这个,告诉那个:养好她的猪、喂好她的鸡,拴好她的狗、看好她的猫…。。甚至是屋子里的一桌一椅,一花一木,都要我们照顾好。临走时,还要叫大舅把堂屋的电灯换一个。我便对她说:“外婆,你这是怎么了?又不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哎哟!”我还没说完,便被妈妈狠狠的掐了一把。呜呜呜,我保持沉默!一个星期后,“你外婆今天又打电话回来,说死话,说不在那儿呆了,一定要回来”妈妈无奈的说。我惊讶的张大了嘴,“不是吧!台北那种大城市,哪点儿不比咱这穷疙瘩强啊?外婆真奇怪!”妈妈耸耸肩。

  一个月后,“哎哟,真没法,你外婆水土不服,病倒了,饭都吃不下,整天只念唠着回家,怎么会这样呢?”妈妈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同我说话。我决定亲自打电话问外婆。外婆听见是我,十分兴奋,直说:“这边一点都不好,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我说的他们也听不懂,我不舒服,只能呆在家里,人都要坐霉了。这边的东西我也吃不惯,你小姨就是不让我回来,我要是在这儿回不来了,那可怎么办呀?”外婆急得快哭了,像个无助的孩子。燕子的身影驱走了刺骨的寒风,就在我脱下笨重的冬衣,换上轻便的单衣时,外婆回来了。她不停地在几间老屋中走来走去,依恋的目光扫过屋子的每一处,仿佛这是她的天堂。我抿嘴偷笑,走过去拉住她,打趣道:“外婆你呀,人家那么好的大城市,你住不惯,就爱这偏僻的小地方!”外婆正色道:“我还觉得那儿偏僻呢!”

  我一愣,这怎么说?外婆叹口气,对我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没错,台北那种大地方有的人的确认为它好,可我就觉得那儿偏僻。人活一辈子,在那儿不是过呀,过惯了的地儿,换了,再好我也嫌偏!还是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听了外婆的话,我终于懂了她,这不正是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吗”外婆说台北太偏,是因为她的心不在那里,长年生活形成的习惯不会因条件的好坏而轻易的改变啊!没想到,小学没毕业的外婆,居然和我国的大文豪想到了一处。不过,这句话,我没敢说出口。我只是同阿黄说话:“阿黄,你听见没?什么窝,也不如你的狗窝!”阿黄摇头摆尾地跑过来,舔我的手,同意我的话。

  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四)

  我抱着巨大行囊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嵩山。那天是一场寒雨后的大幅降温,许多游人一边缩紧了身子哆哆嗦嗦地搓着手,一边踮起脚寻找着自己的旅行团。

  我此行的目的是中岳的佛寺。我身旁站着几个打扮花哨的女人,手上拎着的包一看便是动辄上千的。她们似乎有意往我这边靠,我很不解,便朝那边望了望。原来那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她手上的麻袋里,鼓鼓的都是塑料瓶。那些女人满脸的厌恶,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又故意做出一副骄矜清高的神态。

  这时身后传来了一阵歌声,清扬而婉转。敢在公共场合这样唱歌的人并不多。我回头看见了一个年轻的女孩,正迈着大步走过来。她身上穿了一件有些老气的红毛衣,宽大的男式牛仔裤。但整体看来,她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很是活泼。

  见我们都在看她,女孩便止了歌声,不以为意地耸耸肩,拿出相机开始拍照。她不拍人,只拍一些树木和建筑。她周围的人群吵闹而兴奋地议论着,拿着高档的相机乱拍一气。这并不像真正虔诚的旅行,倒像是炫耀般的乱逛。但我注意到女孩的神情,专注的样子仿佛一切与她无关,就像无意涉足凡间的仙人。

  女孩的专注被打破。带着大袋子的老人从女孩身旁经过,不小心撞到了女孩。我看见她转过头来,看见老人,惊异的脸上竟有了一丝善意的微笑。身边有人低声骂着老人,老人低着头,拉着衣角嗫嚅着不知该说什么。女孩弯下腰去,帮老人捡起了一个掉在地上的瓶子。

  老人不知所措地看着女孩,这或许是他从未受到过的礼遇。女孩笑了笑,转身进了寺院。

  我跟着她走进去。四周都是庄重肃穆的建筑。我看见前面有一小段路,上面刻着典雅高贵的莲花,意为步步生莲。无数人走上去体验。我看见女孩在人群中,双手合十,目光虔诚,神情淡然,一步一步走在莲花之上。那一刻,她她四周嘈杂的人声,瞬间形同乌有。世间的一切,都是干净神圣的。

  我看着她安然的身影,想起了儿时一段朗朗上口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之淡然,得失无怨。这世间的纷扰与迷惘,只源于内心的挣扎。真正脱俗的人,内心自然平和无忧。就如这个女孩,善待众生,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九年级关于心远地自偏议论文五篇精选(五)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苏轼,他是文坛的骄子,是后人仰慕的对象。可是我认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他曾“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笑看“鬓微霜”,只道“又何妨”。他曾夜饮东坡醒复醉,苦叹“多情应笑我”,只因“早生华发”。

  他是千年前的轻叹,他是千年后的忧伤。他想“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走,他想离开,却又被名利所羁绊,舍不得世事红尘,他在出世与入世中徘徊,他在离开与留下中徘徊,他在潇洒于名利中徘徊。他想走,又做不到,做不到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也做不到青莲居士的“且放白鹿青崖间,即骑访名山”。他不能像诗仙一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后复还来”。不能像陶潜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能像诗仙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像陶潜一样“安能为五斗米折腰”。他只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只能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名利所困扰,所以,他是一个普通人。

  他因几句妙笔,被好友陷害,他因几笔佳文,被同僚栽赃。他入狱了,他因自己的才华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说出的不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而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他大难不死,贬至海南。因为乌台诗案的缘故,他整整两年没有作词,这对一个此人来说,是何等的痛苦!然而他没有想过反抗,甚至没有为自己辩护,只是一再隐忍。他不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普通人吗?

  以上的事都表明,苏轼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有迷惘,他有无奈,他有普通人有的一切,他是一个普通人!

    98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