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作文结尾的方法 怎么写好作文结尾

洋洋 1172分享

  一、映照文首,前后呼应

  映照文首指结尾要呼应开头。首尾遥相呼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行文变而合度,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一般是作者在开篇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化,照应开头或文题,从而使文章中心更突出。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开头和结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结尾)

  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开头“我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使作者的感情更强烈,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用简洁凝练或富有哲理的语句来揭示中心(本质或意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其实是中心的“明现”或“再现”,能更好地彰显主题。

  例如萧乾《枣核》的结尾: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结尾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句话是对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高度浓缩,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表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巧用修辞,增辉添色

  明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文章的结尾应该耐人寻味。在文章结尾活用修辞,就能凸显文章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特点。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使用排比呼应开头或再次点题,能使文章深刻有力,增强气势;使用比喻结尾,能使文章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通俗易懂;巧妙引用诗歌、名言、警句、谚语等,言简意赅,可增强文章的抒情韵味,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朱自清的《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结尾运用排比、比喻修辞,对春天的特征进行了巧妙的形容和揭示,既增强了语势,又增添了文采。

  再如陈忠实的《又见鹭鸶》的结尾: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结尾引用《蒹葭》诗句呼应了上文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四、情景渲染,引人遐想

  情景渲染就是在文章结尾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渲染气氛,增添画意,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例如蔡永祥的《倾听那涛声》的结尾: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结尾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逝者安息的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情节的一般发展思路来安排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它能使平淡的情节顿生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引人深思,不仅加剧了女主人公命运的可悲性,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36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