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丢分的十个地方 作文怎么得高分

洋洋 1172分享

  1、审题不准,立意偏差

  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但总有人,审题容易一目十行、挂一漏万、草草了事,没能把题目及其要求全面理解透彻,就确定一个主题或中心匆匆动笔,最终导致越写离题越远,越写越偏离题意。

  2、入题太慢,东拉西扯

  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学生最容易犯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入题太慢,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有的人直接将原材料照搬到文章里;有的人把原本简洁的原材料扩展开来;有的人在开篇就铺排材料,古今中外,娓娓道来,而中心内容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冗长,占用了大量篇幅,造成后面的议论无法详尽叙述,只能一笔带过,草草收兵。这样的开篇,使文章头重脚轻,比例严重失调。

  3、结局草率,涣散软弱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但现实写作中,我们的同学不很重视结尾的写作,草草了事,使得整篇文章变得涣散不堪,软弱无力。

  4、材料陈旧,千篇一律

  陈旧、重复率高的材料,无法让阅卷老师提起兴趣,甚至因为材料没有新意,文章得分也会大打折扣!

  屈原愤而投江;司马迁遭受残酷宫刑;韩信的胯下之辱;李清照的睹物思人;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诸如此类的例子在高考作文中反复出现。写作材料陈旧老套,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千篇一律,新意乏陈,缺乏个性。

  5、线索不清,内容凌乱

  我们的同学有时候会犯粗心和健忘的毛病。

  为何这么说呢?很多同学知道“线索”的定义,对“线索”的作用也能对答如流。可到了实际写作中,线索不清晰或者线索混乱的问题就开始显现,行文缺少了“纲绳”类的东西,提不了纲,当然也就挈不了领,文章的内容就会显得凌乱。

  6、结构凌乱,缺少章法

  人有骨架,树有树干,人无骨而不立,树无干而不直。文章也是一样,没有“骨架”的支撑,文章就成了文字的堆砌,散软无力,没有力度。而文章的“骨架”就是其结构。

  7、没有文采,干瘪无味

  何谓“文采”?陆机在《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我们的文章犹如“山”“水”,人人都能写,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语言都“韫玉”“ 怀珠”,光彩照人,秀媚清丽。

  用词方面注意精练、生动、恰当;灵活使用句式,或排比、对偶,或整散结合;运用修辞手法;使用有意蕴、有韵味……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8、详略失当,重点不明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过:“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也就是说作者要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同学们是不是有时也会摸不着头脑,面对众多可写的东西,搞不清哪个该详写,哪个该略写?

  9、不敢创新,尽是老调

  在不少同学眼中,三段式似乎是根救命稻草,实在没辙的时候就拉出来用用,比如“开头—中间—结尾”;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引论—本论—结论”……诸如此类的,凑三段给阅卷老师。

  这么做,不单单是老调、单调,更主要的是文章的层次感没有了,文章的新颖度、创新性弱化了,相应地,也难以取得高分。

  10、粗心大意,不顾细节

  在考场上,紧张情绪加上畏难情绪,很多人都是好不容易想到了点子就马上落笔,因此,粗心大意、疏漏细节,造成作文分数低。而这种现象,在理科生中更多。漏写标题、错别字、乱涂乱改、字迹潦草等。

  考场容不得侥幸心理,注意这些细节,是得高分的必备条件。

    相关文章

    37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