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会写怎么办 写作文的四字秘诀

洋洋 1172分享

  一、写“人”:写出独特的“这一个”

  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叙事,在写作时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人物有血有肉、光彩照人、栩栩如生地站在阅卷者的面前。

  1、肖像描写绘形传神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阿Q头上的旧毡帽、孔乙己身上的破长衫、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无不表现了他们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样的肖像描写既能“绘其形”,更能“传其神”,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2、动作描写凸显个性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说:“描写人物时,您千方百计去发现能代表他内心状态的动作。”“有时,只要一个这样的动作,就足以描绘出那人物的特点了。”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动”是听到丈夫要参军,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手指的“震动”是心灵震动的反射。“吮”这一动作是平衡、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必须坚强。

  二、叙“事”:文似看山不喜平

  1、选用典型事例,一波三折叙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其思想、性格和文章主题的典型事件,并一波三折地叙写出来。

  2、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化虚为实手法的形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较多。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什么?是一种心理感受,无形无影,抽象虚幻。愁有多大、多厚、多长?就像那一江绵绵不断,滚滚东流的春水。一江春水,可摸可触,形象具体,化虚为实,手段特别,千百年来,一直都能抓住读者的心。

  三、融“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感情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因此,记叙文的写作,一定要用心写“情”,写出真情,写出深情,写出实情,将情感注入文中,融入文中。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以来深深打动读者,究其原因就是贯穿在文中的深沉的父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是这篇短文的聚光点。其中“蹒跚”“探”“攀”“缩”等动词表现的力度和幅度,凸现出父亲为儿子做事是多么困难。唯其艰难,才更能表现爱子之深。从语境看,父亲的“背影”,是出现在奔丧、葬母、变卖典质、赋闲谋事、老境惨淡和病痛交加等一系列灾难的境遇下的,体现的父爱就弥足珍贵了。

  四、现“理”:卒章显志,情理并生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体,但有时在关键处、结尾处发几句议论,用以点明观点,可起到以理动人的作用。基于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增加文章的深度。但是,记叙文中的“理”与议论文中所要论证的理有所不同。记叙文中的“理”要求形象、深刻,富有哲理性,并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者有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它指的是从一件事、一段人生经历中明白生活的哲理,获得生活的启迪。

    37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