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要有波澜 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洋洋 1172分享

  使文章形成波澜,常见的技巧有: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巧合法;误会法;张弛法……

  1、悬念法

  悬念是叙事时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

  悬念法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步。先“设悬”,引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后“解悬”,解释事情原委和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得以满足。

  他以《羚羊木雕》举例:

  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说出:送给好朋友万芳了。“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悬念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感染力。

  2、抑扬法

  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事物,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其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的互相背离,然后表现其内在本质。

  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他以《伤仲永》举例:

  欲抑先扬,先扬其年幼时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后抑其长大以后“泯然众人矣”,表现“受之天”者“不受之人”,而“卒之为众人”的悲剧人生。

  运用抑扬法,可以形成波澜,使读者在抑扬转化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掌握好抑扬转化的火候和分寸。先写的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是为后写其本质的方面做铺垫,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本末倒置。

  3、意外法

  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突然揭晓出乎意料的结局,使读者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把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举例:

  妻子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把自己唯一值钱的长头发剪下来卖掉了,知道丈夫有一只心爱的怀表,为他买了只金表链。出人意料的是,当妻子送给丈夫表链时,丈夫的表却不见了。原来,丈夫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把表卖掉,给妻子买了一把可以梳她那长发的精美的梳子。

  这让人心酸的意外,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4、巧合法

  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的起伏曲折。

  他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举例:

  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恰巧在同一艘船上遇到了于勒在卖牡蛎,见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就视而不认,一家人乱作一团,像躲瘟神一样。

  运用巧合法要注意巧合应该合乎情理。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

  5、误会法

  误会是一方对另一方意图和行动的误解。文章设置误会,然后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情节,最终消除误会。

  他以李平《小城小事》这篇文章举例:

  作者去小三峡旅游,遇到一个帮旅客挑行李的少年。作者让他挑行李,讲好了四角钱,但是没有零钱,给了他一元。少年要去换零钱,作者没让去。

  第二天这少年又要来给作者挑行李,作者却误认为这孩子昨天多得了六角钱,今天还想多得,坚决不让他挑。

  这时少年涨红着脸说:“阿姨,别误会,今天我是不要你的钱的。昨天你给了那么多,一个晚上我都没睡好,想着今天来给你提东西,送送你!”他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这一误会,使作者非常惭愧,认为自己玷污了一个少年天真无邪的灵魂。读到这里,读者不是比文章里没有误会更受感动吗?

  6、张弛法

  张与弛表现为情节发展过程中紧张与舒缓的对立统一。

  “张”就是用快速流动的笔法记述紧张激烈的情节、场面;“弛”就是用缓慢流动的笔法叙述轻松平缓的内容。

  这样,张弛穿插,可使文章有起有伏、错综变化。

  姚老师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举例:

  开端“欲张故弛”,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这是“弛”;

  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张”,读者的心悬了起来;

  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弛”;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张”,奸贼受惩,英雄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

  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相关文章

    37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