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传记》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

钰媚 1162分享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他的作者是司马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司马迁传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司马迁传记》读后感1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创造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之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伟大的《史记》,可是他缘何受辱?受辱之后又是以何种心态生活?如何完成了历史巨著?

好好的太史令,却因为不愿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祸起李陵,含冤入狱。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天汉二年,汉武帝为了让宠妃李夫人不懂军事的哥哥李广利建立战功,任命名将李陵屈就于李广利的军队后勤,李陵身为名将之后,其雄心壮志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啊,于是请缨带自己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汉武帝自然不高兴,一个骑兵也没有派给他,可要想打赢匈奴非得骑兵不可啊,谁知李陵--越勇,匈奴都准备撤兵了,不料此时有人泄露军情,匈奴加派兵力至八万人,李陵被俘,含恨投降,计图留得青山,有朝一日将功赎罪。司马迁与李陵并无私交,只是将事实陈述给汉武帝,希望汉武帝宽宥李陵,汉武帝却听信谗言,诛李陵九族,同时将司马迁治罪。

事实上,汉武帝早就知道了司马迁如实记录自己问神求仙等不妥行径,借着此次李陵事件,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将司马迁关进监狱,秋后问斩,但是,有两种方法可以免于一死,一是缴纳50万钱,二是接受宫刑,也叫腐刑,就是施行于男人的下身,接受这种刑法的人,畏冷怕风,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施刑的牢房必须保暖,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司马迁无法筹措到50万钱,为了活命接受宫刑真不如一头撞死,当时社会人们的心中接受宫刑的人被看做是最下等的人,但是如果死,《太史公书》如何完成?这样的死去不就如鸿毛一样轻?就这样司马迁带着无尽的耻辱苟活于世,只为著书。

接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不能继续担任太史令,只适合在内宫活动,因为才华横溢,升官做中书令,在皇帝身边工作,这在别人看来可是因祸得福啊,可司马迁早已心灰意冷,他没有眼泪,没有悲哀,不想见朋友,也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办完公务,便关起门来全力以赴潜心《史记》。

《史记》完成后,司马迁也不知去向,一说他自杀身亡,二说被武帝处死,三说他寿终正寝,他的死随着《史记》的诞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但无论如何,他的故事和他的《史记》永远的留下来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心中永不陨落的史学巨匠。

《司马迁传记》读后感2

女同事说: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规模宏大,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西汉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多年,共五十二万字。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对他说:“一定不要辱没祖先的名声,要写出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父亲的嘱托。后因李陵兵败事件遭到牵连,司马迁被捕入狱并受酷刑。期间他想到人的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又想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韩非子、吕不为等一些圣贤,都是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最后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又想想父亲临终前的遗言,若是就这样一走了之,多年的心血将半途而废,那样更对不起父亲。

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忍辱负重,各地历史古迹间的奔波、史料的搜集、古籍的整理,狱中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经受饥饿的折磨,多少汗水、多少艰辛、多少劳累,都伴着屈辱的泪水化成了长篇巨著《史记》。

为不负使命,他呕心沥血,倾尽了毕生精力。正因为有他艰苦卓绝的努力、逆境中的百折不挠,才使这部沉甸甸的、厚重的、不朽的历史巨著得以传承,才能够让我们世世代代目睹它的风采。他的名字将和这部辉煌的巨著《史记》一样,永垂不朽。

通过读此书,使我受益非浅。他的文笔,幽默、风趣,又恰到好处。有的让人看了忍不住就想笑,觉得司马迁老先生很可爱;有的让我充满敬意;有的让我忍不住落泪;有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让我豁然开朗,使得困扰我多时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明确答案。

我想那个曾经去龙门山实地考察“鲤鱼跃龙门”的少年司马迁,不正如那条鲤鱼一般,迎难而上,纵身一跃,即使跌倒在“滔滔洪水”中,也绝不放弃,始终有一颗未了的恒心屹立不倒,那就是撰写《史记》。这是上天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尽管他历尽万般艰难险阻,最终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跃过了“龙门”,完成了一部伟大的、轰动天下的辉煌巨著。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这在司马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的验证。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忍辱负重、不畏强权、爱憎分明、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好学上进的高尚品格。社会需要更多的像司马迁这样为人正直、有良知的人。

自从《史记》完成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司马迁的记载,包括他之后的生活如何,他活了多大年纪等等。历史已无从考证,这一切成了永久的谜团。他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他自己的人生却被历史遗忘。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史记》在,司马迁和他的精神就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司马迁传记》读后感3

《司马迁》的作者文字功底很深,并且对文章有着自己的见解,确实不错。

他长须飘飘屹立在人类文明的最高点,透过千年历史尘埃,深情地凝望华夏大地,看着她的荣辱兴衰,注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时而皱眉,时而微笑……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从小聪明好学,师承西汉两大文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司马迁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少年时代游遍祖国万里河山,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开拓眼界,拓展胸襟。

公元前119年,年仅27岁的司马迁入朝担任郎中;公元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一职。有人说,在那无权无钱不可当官的朝代,家世平平却能得到恩师的帮助而顺利步入仕途的司马迁是幸运的,但又有谁知,那外表金碧辉煌却充满腐败之气的朝堂,只是过早地让司马迁尝到了官场的险恶、世态的炎凉。面对“李陵之祸”,大臣们一昧地顺着汉武帝,阿谀奉承,唯有司马迁站了出来:“陛下,李陵仅以五千弓箭手剿灭了匈奴几万人,功不可没。虽暂降于匈奴,但也是出于无奈,李将军是忠于大汉的啊!”汉武帝气得“啪”从龙椅上站起:“大胆,你身为朝廷命官,竟为一个叛贼狡辩。如此忠奸不分的人,朕留你何用!来呀,把他给朕拉下去!”没想到,这几句公道话,到了汉武帝口中竟成了“为叛贼狡辩之言”。

司马迁怔住了,几句肺腑之言竟会惹得汉武帝勃然大怒,汉武帝昔日在他心中“雄才大略”的形象轰然倒去,被“专横残暴”等代名词给挤了下去。以前的他也曾对这位“最有作为”的汉武帝存有幻想,他拼命地工作,想博取他的欢心,为天下百姓干一番大事业。他的幻想太单纯了,单纯的竟有些可悲。而今,汉武帝的行为残酷地粉碎了司马迁的天真。或许他的天真在一开始就是错的。自己竟为了这个天真到可笑的幻想拼搏了大半生。从此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再幽怨,他幡然醒悟:自古以来傲岸不屈的文人与专横残暴的帝王就是冰与火,玉和泥。在统治者眼里,文人只不过是帝王一颗维护专制统治的棋子,可有可无;就像他们养的家畜,可杀可废。他仰天大笑,笑自己的天真,更笑汉武帝的专横……

身在大牢的司马迁心中依旧念念不忘他那“草创未就”的《太史公书》,那是他父亲毕生的梦,是司马迁此生最大的任务。殊不知,他的牢狱之灾还与《太史公书》有着莫大的关系。汉武帝暗中得知司马迁在写史书,便叫人偷偷抄录下来给他过目。开始汉武帝被司马迁生动的文笔所吸引,看得眉开眼笑,但后来对司马迁把他祖辈的事无论好坏都记下来的事十分不满,特别对司马迁写他沉迷于求仙问道的事耿耿于怀。这一纸实事求是的是非功过,早就像一根刺,狠狠地刺激了汉武帝那最敏感的虚荣神经。在他心中,司马迁不过罪有应得。

不知命运是眷顾司马迁,还是故意捉弄他。汉武帝时期边疆连年征战国库资金短缺,所以在汉朝,有个可笑的规矩,犯人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接受死刑;二以五十万赎罪;三、接受腐刑。对于两袖清风的司马迁来说,第二条路根本是无望的,他将何去何从?是死还是接受腐刑?左右为难的司马迁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当日父亲奄奄一息之时,一遍又一遍地嘱托他要续接上《春秋》之后的历史……

如果选择从容赴死,那么他就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有什么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但要是选择接受腐刑,他的尊严就会像一张落地白纸一样地任人践踏。自古以来,受了腐刑的人就是最下贱的人,众人唾弃,毫无尊严。孔子见了卫灵公跟太监雍渠同坐一辆马车,就马上离开卫国回避到陈国;商鞅通过阉人景监会见了秦王,赵良为此感到寒心。

司马迁为了完成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他咬咬牙,接受了腐刑,毅然在众人你嘲笑的嘴角挺了过来。他冷笑了一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

刘彻,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打不到我的精神,磨灭不了我的意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镔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今有司马迁受辱著《太史公书》。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此时的司马迁毅然完成了从御用工具到独立人格的转变。“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无欲、无恨、无怨的司马迁在完成《太史公书》之后,默默的离开了。历史总爱留给人们一个又一个遗憾,司马迁这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为后人记下了浩繁的历史篇章,自己却销声匿迹了……

在这酷热的暑假,我手捧《司马迁》,拨开千年历史尘埃,感受到一股从西汉吹来的清风。凝望着随历史长河滚滚东去的西汉王朝,我心中波涛澎湃.那专横跋扈的汉武帝已被厚厚的历史云烟所遮盖住,唯有司马迁在饱经千年历史沧桑后,依旧器宇轩昂地挺立在苍茫天地间,熠熠生辉!

我曾经不断的在想,司马迁,这个享誉古今千年的人物.留给我们的除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外,还留给我们什么,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对他念念不忘。今天我豁然明白,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身残志坚的意志带给我们的震撼。在这个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多少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步入社会,但又有多少梦想别现实残酷的扼杀,在这期间,我们的意志又是否坚定,哪怕是最后的垂死挣扎?或许在追梦的途中有风,有雨,因为这些我们曾陷入迷茫,甚至一蹶不振。穿越体的盛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天幻想着能穿越到过去,凭着一点历史知识就能成为某某名人。殊不知,在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具备着常人所没有的品质,试问,假如人们能穿越到西汉,哪有几个人能成为真正司马迁?穿越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手段罢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豆蔻年华的我们更应该拿出一份自信与坚毅去迎接风雨的洗礼,做一个成功的追梦人。

总结:作者借古讽今,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司马迁传记》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司马迁传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的司马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对任何事都要刨根问底。15岁时,司马迁就认识9000多字,会写8种文字,就连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都对他赞许有佳。

司马迁在41岁时开始写史记,当时司马迁已经当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一件小事,被人陷害关进了监狱,司马迁被处以“腐形”,“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少年的时候,司马迁把长安当成龙门;清、壮年的时候,他把宫廷当成龙门;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记》才是它的龙门。他用毕生的精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把《史记》当作自己的一切、当作自己的生命,司马迁的名字和他写的《史记》一样,永远流传于世。我们以后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别的方面,都要学习司马迁的这种坚定坚强的精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勇于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司马迁传记》读后感5

在汉武帝时期,一位史官忍辱负重,历时19年,终于写成一本史书,这本书叫史记,这个人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书放火给烧了,对史实的民间传说也说法不一。司马谈就想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帮父亲去各地访察,回来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派去南方安抚当地的一些国家,完成后回来,这是父亲病重,临终前父亲还念念不忘史书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司马迁用业余时间写史记,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了,便让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发现司马迁打自己的好处坏处都写,不禁大怒,就借他给李陵说情便把他打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司马迁忍辱负重,艰难的写着史记。历时19年终于完成,从此史书上便没有了对司马迁的记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宫刑。也正是这种信念,使它能够忍辱负重写完《史记》。还是这种信念使他明白,从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属于自己了,他还属于父亲的遗愿,属于《史记》,虽然他在现实中遭受冷落,但司马迁在史书中有权利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司马迁看不起碌碌无为的人,也看不起受宫刑的人。所以当他遭受宫刑,只为了一个愿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记》,在他自己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皇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相关文章

    2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