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古典舞_民族舞蹈(3)

1172分享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运用的轻重、缓急、长短、顿挫、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 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而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使人体动作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三、品味古典舞经典之作《黄河》

  作品简介舞蹈编导:张羽军、姚勇;舞蹈音乐:根据冼星海1939年《黄河大合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创作原曲,杜鸣心改编。

  舞蹈欣赏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背拱起缓缓地涌动,似黄河的滚滚波涛连绵起伏;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几个舞者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像是大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男女舞者开始了他们的集体舞。通过他们的动作、姿态、造型和不断流动变化的构图,使观众感觉到了浪涛,以及船夫们冲破激流、闯过险难、登上堤岸、向远眺望的形象。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如同一组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母亲般纯洁、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

  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群舞展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随即呼应伸向它,凝聚成一团,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此时,演员接连出现许多古典舞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像摆腿跳、拉腿蹦子、云门大卷,等等,使整个舞蹈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快速集合在舞台后区,随着《东方红》旋律的出现,天幕呈红色,这庄重、神圣的壮丽景象,使得场上场下人心沸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为强大的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自豪!

  尾声,演员们又回到低身向前的造型中,与前面开始的视觉形象遥相呼应,构成舞蹈整体感不丢失的效果。

  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体现了新时期学院派舞蹈创作的风格。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编导的巧妙之处在于用写意手法推进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好的历史感与文化感。舞蹈评论家佾士在对组舞《黄河》发表的评论中写道:看来,作者在作品里发现的是舞蹈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使舞蹈回到了原本。它没有情节,人物都淡化为一组象征似的群体——人民。这没有确切情节的舞蹈中,人们视觉所展开的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浪,是这个民族的顽强奋进与自强不息,是他们在充满悲哀与欢乐中,用斗争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整个节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舞蹈艺术最主要的因素——人体。在20多分钟里,人体动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舞蹈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格调,气势恢宏,场面雄伟。舞蹈的本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