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

毛姆这部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里。

拉里是位孤儿,从小由他的一位当小镇医生的伯父带大。

他的伯父很宠爱他,几乎满足他所有能够帮他实现的梦想,例如:拉里从小向往飞行。

当他15还是16岁时,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还未成年的拉里梦想着当一名飞行员,他的这位伯父替他隐瞒年龄,让他飞上了蓝天。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在一次飞行任务中,拉里的一位好友为了救他,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这让拉里产生了对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从有几位青梅竹马的朋友。

伊丽莎白年轻漂亮,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俩人自小订有婚约。

拉里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的,因为他爱她。

伊丽莎白也深深地爱着拉里,她认为自己也一定会嫁给拉里的。

谁知造化弄人。

战争过后,拉里在思想深处对于人生,对于金钱,对于活着的目的产生了异于常人的一些想法,这些伊丽莎白不能够接受。

伊丽莎白她爱豪华的晚会,她想穿着巴黎最名贵的时尚服装,她需要有多个佣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挥霍不尽的钱财……

而这一切的一切,与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

俩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那一年拉里已经32岁了,在这10年中,他当过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处流浪。

拉里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

拉里还去了罗马,到了中国,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

在这5年的时间里,拉里练过瑜伽,习过冥想……

这时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她想过的日子。

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

她希望拉里永远属于她,身和心只能属于她一个女人。

当她发现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结婚,她设下了一个骗局,让这位可怜,既将成为新娘女子远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头颅,扔进大海。

伊莉莎白能够让拉里再属于她吗?

没有,当然没有。

拉里将自己的遗产,捐了出去。

他身无分文了。

拉里说: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他可以一边挣钱,一边游览……

我想我亏得是这个年纪才读这本书。

如果我再年轻几十岁,或者说我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碰到这本书,我相信我有这个耐心翻完这本书,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会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当我历尽和人间的辛酸和坎坷之际,再反思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拉里和伊丽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为什么最后拉里对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说:他这辈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丽莎白!

拉里是看清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虚荣,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为是的聪明,还有她的独占心理。

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2

毛姆的作品总是令人不能释卷,欲罢不能,引人入胜的同时夹杂着人性的思考。从《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辞职后便探索人生过程中的价值何在?《面纱》中的世俗女人凯蒂在各种痛苦经历后,终究实现自我成长。而这本《刀锋》中的拉里形象更加生动,不断的追寻与探索中,终得体悟人生。

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因参加一战尤其是经历了死亡之后而改变,当属自然现象。就如《面纱》中的女主经历了瘟疫和丈夫之死后的成熟一样。何况拉里经历的是为救自己而起的死亡。常人的成长有时只是经历后一段时间的空虚,时间冲洗下,生活往往自会回归常态。这样说,虽则残忍,并带有一些不负责任,但大数确实如此。生活的惯性不是你我随便而改变的。话虽如此,但我并不否认生活中的是有些改变不会立即显现,反而会潜移默化地随着时间的曾长而愈发明显(亲人逝去后的思念便是一例)。书中的男主拉里不却同于常人,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变。退伍后面对着未来的大好前程却无动于衷。他不去作为过渡的大学,不去朋友家的公司,不去选择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所追求的只是“晃膀子”的生活。这无疑和一战后的美国主流价值观相抵牾(那可是一个只要稍微努力既可以赚的盆满钵圆的黄金时代)。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活持续了十多年之久。最终与美丽的但世俗的未婚妻伊莎贝尔解除婚约,散尽钱财后,回美国开始了出租车司机的生涯。十多年的追求竟落得这样的一个“苦下场”。

拉里何以至此?他所追求的“晃膀子”又是什么?其实,这从拉里入伍前甚至他的成长过程即可略见一斑。在他身上,天然地有着忧郁的气质和深思的资质。书中不止一次体积拉里和贰拾的玩伴索菲探讨诗歌。因而诗歌中的唯美和忧伤早就植根于他的心底。随着战争中的经历,诗歌中那个不羁的灵魂必然喷薄而出,进而发出哲学式的疑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拉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过程就是其“晃膀子”的过程、在探索中,他只身来到文化中心巴黎,读书问道;来到矿厂,体验旷工生活,发现灵魂和体力的结合点,并与醉汉考次弟探讨神灵;与考次弟的流浪生活也极大丰富了拉里的人生;后到达印度学习吠陀经哲学,终得灵魂升华,修得大道。自我超越后,拉里并没有继续精神生活。反而重归世俗。拯救索菲不得后散尽钱财,复归美国。意欲通过平常的出租车生活养活自己,并竭力感化更多的人。

可以说,拉里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一直很诗意的人。他平淡、善良、安静、富有勇气和智慧……用再多的溢美之词形容他似乎都不为过。故我称其为终极价值的追求者。而这种追求又使得其人格魅力更加清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男主最初太过普通,甚至令人生厌(不说其撇家舍子,睡了朋友哦的老婆)。当然,其对画画梦想的坚持和塔提岛上的终极飞跃还是给人印象深刻,深深佩服。但相比而言,毛姆似乎一开始对拉里就过分偏爱。一叙述这个小伙子就让人感觉温暖,而当其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愈加成熟后,人们只能是更加喜爱他。他简直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人格的化身。难怪有人写书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拉里呢!

毛姆为何如此钟爱拉里?我想这应该和其人生经历有关系。他作品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世俗泾渭分明。拉里在追寻人生的价值,毛姆何曾不是。《刀锋》毕竟是他的最后一步作品,也是他写完后最痛快、最不在乎别人作何评价的珍爱。勾画了那么的理想化人格、写就了那么多样式各异的戏剧;这个热爱旅行、特别会讲故事的老头子,怎能不把晚年的心得一吐为快。他没有吝啬他的智慧。听一个饱经风霜、熟知人性的人和你谈他的经历和体悟,那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远远胜过“学院派”的教导。

有人说不喜欢拉里的完美。因为他太干净了,没有一点瑕疵。这种境界根本不能望其项背。我想说的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诚然,现实中必然会有很多的无奈、体制、财富、小人……甚至是自己不断的灵魂拷问。但也许有时人生之美便是如此:迂回曲折、柳暗花明、意犹未尽。我不想鸡汤。但我相信有些道理应是大道至简。我一愚夫,也在求知的路上,况我天生就是一悲观之人。

有人说不喜欢最后无答案的结尾。我觉得这着实错误。毛姆已经在最后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成功”和“圆满”的结局。艾略特、伊莎贝尔、索菲……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各得其所。难道非得知道拉里最终是否真得过着平庸的出租车司机生活吗?我想,对于拉里来说,现在无论什么工作或生活,他都是有意义的。因为精神生活中的他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或者说有颜回之乐。另外,拉里的结局虽高尚,但并符合每一个人。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不一样。有的人不用拉里的经历也能举重若轻,诗意人生(似乎是天生的一样)。因此,各得其所应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感谢毛姆。他的作品总是受益匪浅。

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3

刀锋》,是毛姆叔叔于1944年70岁高龄时,出版的一部传世之作。至此,也终于能彻底回答《人生的枷锁》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提问。

1938年《总结》出版的时候,《刀锋》还没有问世,但《总结》中提到的一系列有关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在《刀锋》中却随处可见。

“我想要尽量获取有关宇宙普遍结构的知识;我想要决定自己必须考虑的仅仅是此生抑或来生;我想要发现自己是否一种自由物质,以及认为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塑造自己这种感觉是否是种幻想;我想要知道生命是否存在意义,或者是否该由我努力去为它获取意义。因此,我以一种漫无边际的方式开始阅读了。”

“一个人信仰什么无足轻重,上帝不会因为人们是西班牙人或是霍顿都人就责罚他们。”

“我认真地苦读了卷帙浩繁的学术大作,并得出结论:人的目标只是自我的快乐,如果他为他人牺牲自我,那让他相信自己追求的并非个人满足的不过是种幻象。而且既然未来不确定,那么抓住当下的每一分快乐就不过是个常识。我断定,是非只是个字眼,行为准则也不过是人们服务于本身自私的目的而设定的。除非可以满足个人的便利,否则自由之人没理由去遵守它们。”

“我所寻求的就是这样的书,一本可以一次性回答所有困惑我的问题的书,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我就可以毫无阻碍地寻求自己的人生模式了。”

“最终我得出结论,我永远也找不到所找的这本完整且令人满意的书,因为那样的书只能是我自我的表达。当勇气战胜了瞻前顾后,我决定必须自己为自己写这本书。”

毛姆叔叔写下这几段文字的时候,必定没有想到自己在6年后创作的《刀锋》,就是这样的一本“一次性解答所有困惑”的书。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痛苦的根源又是什么,要如何摆脱?最会讲故事的毛姆叔叔,通过《刀锋》主人公拉里的事迹,解答了这些疑问。同时,也回答了他自己在《人生的枷锁》中提出的问题。还应特别提到的是,在这部作品里,毛姆叔叔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且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拉里·达雷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军队里,认识了一个爱尔兰籍战友。在一次遭遇战中,这个战友为了营救拉里而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罪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既不上大学,也不找工作,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晃膀子”。实际上,他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丢下未婚妻伊莎贝尔来到巴黎,两年之后,又跟她解除婚约,从巴黎出发游遍世界各地,最后终于在印度找到了吠陀经哲学,参透了人生。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分给了亲朋好友,返回美国,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并写了一本书。

拉里在跟伊莎贝尔解释暂时不能结婚,要去巴黎两年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这很难用语言表达,你才想说出来,就感到尴尬。你跟自己说:‘我算是老几,要在这个、那个和别的事情上动脑筋?也许这只是因为我是狂妄之徒。按照老一套行事,随遇而安,会不会好些呢?’接着,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两年之后,他们再次见面,伊莎贝尔劝拉里回芝加哥,他拒绝了,并告诉她:

“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我想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要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伊莎贝拉无法理解拉里的这种思想,便在一次跟毛姆叔叔的会面中,把拉里跟她说的话告诉了毛姆叔叔,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毛姆叔叔告诉她:

“有些人对做某一件事情具有那样强烈的欲望,连自己也刹不住车,他们非做不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

“有些人对知识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

“也许他就是如此。也许单单有了知识就是满足,正如艺术家能创造一件艺术品就认为满足一样。也可能知识为了进一步追求什么的准备。”

这就是当时的拉里,对知识有着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他觉得自己太过无知,所以读很多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希望能从书中得到想要知道的一切。而伊莎贝尔却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的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存在在两种迥然相异的精神世界里,是永远没有办法结合成伴侣的。所以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踏上了周游列国、找寻人生真谛的道路。

在小说的第六章,毛姆叔叔通过拉里之口,向读者揭示了人生意义的答案:

“也许就没有什么答案,也许我不够聪明,因而找不到答案。罗摩克里希那把世界看作是神的一种游戏。他说,‘世界就是游戏,在这种游戏里,有乐有忧,有道德亦有堕落,有知识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恶。如果罪恶和痛苦在创世时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吗?’我将全力否定这种说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设想是,当绝对在这世界上表现为善时,恶也自然而然连带着出现。没有地壳灾变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你就决不会见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中国烧瓷的匠人能够把花瓶烧得像蛋壳一样薄,烧得造形那样优美,点缀上美丽的花饰,着上迷人的色彩,涂上粲然的光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瓷,他就没法改变它的脆弱性。如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会变成许多碎片。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你说是不是呢?”

“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

“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与此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拉里选择此后生活方式的蓝本:

“我喜欢体力劳动。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看书看不下去了,我就从事一个时候体力劳动。我觉得这样能使人精神振作起来。”

“我只需要甚少一点生活费;我对住宿的地方毫不在乎;一天只要吃一顿饭就够了;等我把美国要逛的地方全逛到了,我将会省下一笔钱来买一部出租汽车,自己当司机。”

“我有事情要做。我搜集了一大堆资料,预备写一本书。”

“我不在乎有人给它写书评,也不指望出售。书的印数很少,只预备寄给我的印度朋友和在法国的少数可能对它感兴趣的人。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写它出来只是为了把搜集到的资料处理掉,而出版它是因为我觉得只有印出来才能弄清楚它是什么货色。”

正如拉里所说的,“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他最终成为一名禁欲主义者,他的这种禁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放弃色欲;第二是自愿贫苦。于是他不近女色,散尽财产,并选择过一种非常清苦的生活。在书的最后,毛姆叔叔写了一段对他的评价: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像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穷极一生追求艺术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种超脱的话,拉里则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种无我无求的境界。

毛姆叔叔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表达的思想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只有通过对艺术的追求才能得以解脱,人生不过是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罢了。而在《观点》中,又否认了这一点:

“首先,我发现美是个句号。当我想到美好的事物时,我发现自己除了注视和钦慕,什么都做不了。它们给我的情感是强烈的,但我没法保有它,也没法无限地重复它;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以让我厌倦而收场。”

“我猜想我们说的美,就是指满足我们审美感的东西,或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而较常是物质的。”

“我们认为美好的无疑会被另一个时代的人嘲笑,而我们轻视的则可能得到尊重。唯一恶结论是,美是和特定时代的需求相关联的,去检视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的绝对美则是无益的。”

“艺术的价值不在美,而在正确的行为。”

“一种艺术只有在所有人都可以欣赏的时候才是伟大和有意义的。”

因此,美并不是永恒的,艺术也不一定存在价值和意义,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只能暂时使我们得到解脱。只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达到无我无求的状态,才能真正远离人生的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像拉里那样活着。我想,也只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那些得道大师,才能真正做到慈悲为怀、不近女色又无我无求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法逃脱人生的苦难。毛姆叔叔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欲望,从而,也远离了痛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记得网上看过的一句话: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错信万事有道、万物有恒。”

然而为什么会错信呢?我认为是因为缺乏知识,我们知道的太少了,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信息误导。遇到问题,从来都没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所以,我们都是“煎饼人”。记得我的父亲曾经跟我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形,当你只知道一点点的时候,你的知识就是一个很小的圆形,周围未知的领域也很小,你就以为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的知识越来越多,你身边未知的领域也越来越大,你就会觉得你很无知。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追求知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王小波说: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而我认为,人世间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唯有消除欲望,人才能够远离痛苦。而消除欲望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修行、探索,不断自我完善,追求知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天性和环境的产物,也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我始终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取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艺术之美也好,精神生活的富足也罢,都不存在什么意义和价值。你只需要享受这个过程,做那些你喜欢的事情。就像罗曼罗兰说的:

“生命本无价值,除非你选择赋予它价值;幸福也不存在,除非你去创造;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明白人生没有意义,但我依然热爱生活。我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跑步,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却能充实我的精神世界,让我不再愚蠢可笑、不再彷徨无措,也不再惧怕孤独。我总是说,我是一个一直在修行和探索的人,我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而当我读不进书写不出字的时候我就会跑步,享受大汗淋漓带给我的快感,同时,也让我头脑清晰。而我做这些,无非是因为我喜欢而已。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的,唯有我获得的知识,它将伴随我一生,让我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欲望和诱惑,也自然远离了痛苦。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而生活之美在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符合其天性和职分。

愿世界和平。

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4

书中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毛姆展开的故事,作者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国度、各形各色的人物一一以真实与想象的形式,娓娓道来。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羯陀奥义书》

我想这句话,应该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印证了拉里,就像我们在书中所看到那样,穷极一生追寻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真理,不惜一切,甚至哪怕是生命的代价,就像那位为了击落追击拉里的敌机,义无反顾与敌机互相攻击,最终不幸牺牲的战友一样,而他的战友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故事主角,拉里原本17岁,只是喜爱开飞机的那种腾云驾雾般的感受,偶然的机会被亲戚送到法国学开飞机,因为他个子高就加入了空军,与最要好的战友、朋友一起参与一项空军侦查任务,突然遭遇了敌机,在拉里即将被敌机攻击坠毁的一刹那,他的好朋友,开着飞机,迎面而上,迅速的与敌机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生死较量,最终同归于尽............拉里幸免于难,然而这对一个17岁的拉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刚刚还跟他喝酒吃饭的好朋友,转眼间变成了一具冰冷冷的尸体,与他远在家乡的妻儿永别了,没有遗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这只是因为他,为了救他,而他年纪轻轻,就突然面临了残酷的现实,犹如一座大山一般,突然压在他17岁的心灵,彻底摧毁了他对这个社会所建立的认知。

战后。拉里回到家乡,彻底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过多的与人交流,不再像参加空军前一样热爱生活,拼搏进取,努力工作,开朗活泼。

当他与爱人和刚认识的作家毛姆交流,他能敞开心扉,勇敢的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惑。

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我到底怎么啦?为什么我要纠结这个、纠结那个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个狂妄自大的小子。做什么都循规蹈矩、随遇而安会不会更好些呢?

跟着你就会想到,一小时前还是活蹦乱跳的、有说有笑的人,转眼就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死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你压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这个沉重而又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拉里面前,同时摆在了书里的每个角色面前,更摆在了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人的面前,当然也摆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面前。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见解,而时间自会评判。

艾略特倾尽一生,追逐名利威望,挤进贵族圈子,他欣赏名画,乐善好施、空闲下来,也会看看书,并且他并不势力,人们也用一些话形容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当他弥留之际,王妃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见利忘义的王妃没有邀请这位曾经帮助过他很多的人,只是因为,说了她做过的丑事,但是王妃的秘书,在毛姆的提议下,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一丝安慰。

伊莎贝尔在美好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美好,或许我与许多人原先的想法一样,伊莎贝尔就是个拜金女,不想跟拉里过苦日子,想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我现在改了,这无可厚非啊,伊莎贝尔本就家庭富裕,从小到大接受到的观点也是过上美好的、快乐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需要一位负责任的,肯拼搏实干的丈夫,然而,拉里并不想找工作,他只想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只想形而上学、努力求知读书,在认识他的朋友家人恋人面前,他只是个游手好闲的人。

当伊莎贝尔的丈夫公司破产时,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荡然无存,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格雷因此一蹶不振,得了心病,总是时不时的头痛,病一犯就是一天,但他并没有像马图林一样,过于自负、玩乐过度因疾病去世,他苦苦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找工作,可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四处求人,终于精神奔溃,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

伊莎贝尔并没有像那句话一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两个孩子寄托乡下,带着丈夫来到家乡安静的老宅,细心照料,想用家乡宁静的环境,帮助丈夫治愈疾病。艾略特,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安排住处、找一所好的学校供孩子上学,将自己最好的厨师也留给了他们,自己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拉里幼儿时的好朋友,苏菲小时候喜欢看书写诗,成年后她阅读了大量关于工人阶级的书,他喜欢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写了大量关于自由的诗歌,描写穷人的悲惨世界和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后来她嫁为人妇,一次全家驾车外出期间,遇到酒驾开车的醉鬼,发生车祸,丈夫鲍勃与孩子当场去世,而她幸存下来,试图自杀,从此自甘堕落,家人觉得丢脸,就定期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了另外一个国家。

而此时,游荡求学的拉里。从印度返回了法国,碰巧撞见了,自甘堕落的醉鬼,儿时的朋友苏菲,他决心帮助苏菲振作起来,脱离深渊,并娶她为妻,顶着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跟苏菲结婚,再婚礼的前几天,苏菲逃婚了,她不想拉里像耶稣一样来拯救她,或许拉里并没有跟她待过太长时间,但他的行为影响了他,我想。或许她不想有愧于拉里,拖累他吧?离开那里后,找了一位对象,并且不再嗜酒如命,偶尔喝几杯。碰见毛姆时,还希望买他新出版的书籍,希望他能签名,毛姆签上了他与苏菲的名字,并附赠了一首诗其中一句。

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

拉里,求学、求知、求是,的过程艰辛而又漫长,见识了许多事物,学会了许多东西,通过自己的心理治疗疗法,治好了前女友丈夫的头疼,给孤寡老人艾略特送去了人性的关怀,并妥善料理后事,帮助不幸的幼儿玩伴,振作起来,拉里并不熟悉的女人大病初愈,他给了她一个庇护之所,最终女人痊愈,他也准备离去。

拉里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人,而且千千万万个如他一般的学者,倾尽一生,博览群书、犹如一位学者,拜读各类书籍、《希腊神话》《奥德赛》 勒内·笛卡尔著作、柏拉图著作、现代心理学经典作品、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与朋友学者聊起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德国神学家..........

毛姆为人们详尽描述了学者拉里,与众多学者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苦作舟、直至知识的彼岸,灵魂的殿堂。

智者常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拉里自始至终都抱着一本书,孜孜不倦。

刀锋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5

今天读完了毛姆的作品《刀锋》,小说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任务角色,活在他人眼光和评价中的艾略特,现实、美丽聪慧又富有心计的伊莎贝尔,老实厚道的格雷,曾经富有梦想但被现实击垮的索菲,以及现实生活的叛逆者拉里。

拉里无疑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他作为一名飞行员参加了一战,在看到战友因为救他而死去的时候,突然有所感悟,决议去寻找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为此他去读各种哲学书籍,不惜与未婚妻分手,做过农民、矿工、流浪者,去印度跟随瑜伽士修行,最终抛弃所有财产的羁绊,去做船工、修理工和出租车司机体验生活。他觉得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对而言,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尽管那么爱着拉里,但是在明白拉里的生活方式后,毅然决然的离开,选择了靠谱的格雷结婚。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两人根本不是一类人,因为爱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显然不能持久。多年重逢之后,即使重燃爱火也能保持本分不逾矩,显示了良好的修养。最后赶走索菲虽然做的不地道,但至少没有赤裸裸的说或做些什么,至于后果却是她当时也没有去想的。

拉里认为金钱是羁绊,而作者认为金钱是“自由”和“不求人”,我认同后者,我本凡人,片面的视金钱如粪土和一无所有,说明还是没有勘透物质的本质所谓的羁绊来自于你的灵魂,而非外物。

我钦佩拉里这样的人,但我不必成为这样的人。或许他境界比我高明,但平凡自由平凡的意义。不一定贵人老爷的生活就比凡夫俗子的生活让人更有感触,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同。一个人苦行僧般的生活未必会比朴素的生活更有感触和感悟,只有体验过不同的生活才可以稍微比较一下吧,而这又会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

本书留给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管哲人、圣人还是凡人,你不必与他们有一样的生活。圣人、哲人的生活不一定适合你,凡人的生活你也未必喜欢,人应该找寻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并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别人的价值观不必成为你的价值观,你或许会受到别人描述的那种状态和思想影响,但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批判的接受,否则,你就会活成别人。

生活不可避免的被身边的人和你读过的书影响,不奢求你能时刻保持清醒的独立,但希望你能在某些时刻能获得片刻的清醒来思考人生,那个时候你作为真正的自己,脑海里没有别人的思想,不受任何支配。尽管你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至少你知道内心真实的自己。

或者好多人可以在这本小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请不要去学拉里。作者只是描述了一个他认为完美的人,如果被这种人设吸引而去学习模仿,无疑或被看作误入歧途。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大唐双龙传》,里面的徐子陵成为我很长时间的偶像,做事方式变得无欲无求、顺其自然,遇事不争不抢,自以为清高、飘逸,与众不同,实际上就是一个沙雕。

人只有成为凡人,才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有凡人的情感,才会是一个真实的人。

“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完善。”

    相关文章

    16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