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病害应该如何防治

芷红 1172分享

  泥鳅别称鱼鳅、泥鳅鱼等,为鳅科泥鳅属小型底层鱼类,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很具养殖价值,但是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少不了会有病害,那么你知道泥鳅的病害怎样防治吗?

  泥鳅病害怎么防治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

  【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防治】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公斤~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车轮虫寄生于泥鳅锶、体表。

  【症状】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

  【防治】0.7×10-6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

  【防治】用1×10-6溶液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4、水霉病:病菌是通过伤口侵入后发病的,故在捕捞和运鳅时要慎重操作,尽量不要使鳅体损伤。

  【症状】患水霉病的泥鳅最初表现急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行动迟缓和食欲减退,数日后逐渐死亡。

  【防治】鳅苗种及卵子可采用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成鳅和亲鳅患病,可采用医用碘酒或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擦伤口,有一定效果。

  5、打印病: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

  【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防治】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6。

  6、赤鳍病:主要是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症状】泥鳅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裸露,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可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或0.3毫克/公斤的强氯精全田泼洒,24小时重复1次即可,以后每隔半月泼洒一次可进行预防。

  泥鳅有哪些品种

  1、青鳅:青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7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