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阅读感悟2500字

小妹 1172分享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的大书,虽然书本不厚,但其中所蕴含的哲思却令人惊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阅读感悟2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阅读感悟2500字

  最近让学生在阅读课读了《我与地坛》,文章是好文章,学生读了也很感动,但我似乎没有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写点什么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我与地坛》写了什么?文章分为七节。

  第一节写了我与地坛的偶然相遇,这是历经苦难的两个个体的相遇,这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和我残疾的身体产生了共鸣,园子成了我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园子给了这个经历了人生的大不幸,脾气坏到极点的年轻人一个“宁静的去处”,不只是环境的宁静,更是心灵的宁静,朱自清到“荷塘月色”中寻找宁静,史铁生到地坛寻找宁静,只是史铁生的寻找显得厚重、深刻,这是人生的苦难锻造出的厚重。他在这里同时也遇到了自己,在这宁静的园子中,在满园沉静的光芒中,他“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他在这里发现了生死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是如何活?却是一个终其一生要思考的问题,于是地坛也从他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变成了反省自己、反省生命的地方。

  第二节写他对母亲的怀念,这里面蕴含着我的愧疚和自责。但就像他关于生死的思考那样的宁静,他对母亲的怀念依旧是宁静的,情感的抒发是克制的。“我”到园中给母亲出了怎样一个难题?一方面是母亲内心的焦灼,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会在园子里发生什么;另一方面是母亲寻找儿子的艰难,那么大一个园子,想要找到她的儿子,“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就如“我”的车辙压过了院子里的每一寸草地,母亲的脚步也走过的了园子里的每一寸草地。那时的他倔强的不屑于母亲对自己的寻找,又或者是羞涩的不愿回应母亲对自己的寻找,而母亲的去世让他已没有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错。文中“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到这园中找我了。”这样平静的叙述的三次重复,让情感的抒发压抑而克制。正是这样克制的语言,让人感到是一个咬着嘴唇,眼中闪着泪花的人忍住了眼泪,最后给你一个无奈的微笑那样让人心酸。很多人读这篇文章落泪,多是因为读到他对母亲的怀念这一节。到此,地坛从避难所变成自我反省之所,最后变成了回忆过去之所。

  第三节用了大量的比喻去写园中的四季,这是哲理诗,是作者对园子的细腻观察,是作者对时间的理解与体悟,也是作者对生命的体悟。我在里面看到了生命的“孤独”,比如夏天是“石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这里面有对生的渴望,也有命运的残酷,更有生命的孤独。而地坛成为了他最好的心灵归宿。而这节最后那句“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让我想起了宋徽宗赵佶的那句“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第四节写了作者在园子里遇到的各类人:一对夫妇从中年到暮年;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饮者;一个捕鸟的人;一个女工程师;一个长跑家朋友。作者写了不同人的生活和命运,从他们身上理解着命运的偶然,史铁生观察着他们,也在经由他们观察着自己的命运。这一节应该是为下一节作者探讨命运做的铺垫。

  第五节写了一个漂亮而弱智的小女孩,进而引发了作者对命运的思考,对这个充满差异的世界的思考。学生都喜欢摘抄“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这一段。就像作者所说“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这里面包含着老子的辩证法的思想。既然差别是必要呢,那么谁来体现苦难,谁来体现幸福?“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发现了命运的真相,命运是偶然,无公平可言。

  第六节作者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思考了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对第一节关于生死问题的延续。这一节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称不断在“我”和“你”之间跳跃,这种跳跃就是内心分裂的史铁生在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经由这样的对话,最后他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这一节探讨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欲望。欲望让人生充满活力,欲望也让人生充满惶恐。消灭惶恐最好的办法是消灭欲望,但消灭欲望的同时也就消灭了人性。“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叔本华说“人是一团幽暗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便是无聊,人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关于欲望,叔本华太过绝望,但史铁生给出了他的答案,“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人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投入其中,演好自己的角色便能获得幸福,生命的意义大概就在于用心的投入生活,参与其中。

  第七节作者以从容的笔调在轮回中找到了解脱。死亡中蕴含着生机,绽放的生命也正在走向死亡。园子里的树死了,但它身上缠绕着碗口粗的藤萝;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已经吹响。生命就是一个从初来时的好奇,到对生命的执着热恋,再到安静的走向死亡的过程。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是终点也是起点。在“我”死去的那天,会有一个孩子从山洼里抱着玩具跑来,这不过换了一个人间的姓名罢了,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在这里我看到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也看到了苏轼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时作者的内心是通透的,是圆融的,他理解了自己的命运,他内心是宁静。

  一个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最大的难处其实是与自己的和解,就是接受自己的处境,接受现在的自己。这不是认命,这是心灵的成长和成熟。一个内心分裂的人,难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史铁生不是遗忘了自己的痛苦,也不是内心不再痛,而是它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咀嚼自己的痛苦,然后化成这样一篇宁静、从容的文字。

  司马迁说“发愤著书”;韩愈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古人诚不我欺。优秀的文学总是和苦难相伴,可能是因为苦难更容易让人去内省,去反思人生。苦难让人独处,独处让人思考。

  发布于 2018-09-16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的大书,虽然书本不厚,但其中所蕴含的哲思却令人惊叹。史铁生所经历的,是我们一般人从未经历过的,与他相比,我们少了一种在直刺心灵的痛苦后的静静沉思。但我们在尝试理解,尝试着去思考他的思考。

  或许是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史铁生似乎很是笃信命运这种东西。他相信人一生下来就有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会想,当你个人相信他不可能抗争命运的时候,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以为尤其是对于史铁生这样身体可怜的人来说,生活一定是灰暗无光的,只能整日沉浸在痛苦中。然而我惊讶的发现,他虽然时常想到死亡,却始终坚持着走了过来。

  我意识到一件事情。与命运抗争,不难;逃出命运的魔爪,也不难;真正难的,是接受你的命运。不满意,你可以抗争,可以拼命的反抗,反抗到死都可以,但是顺从很难。史铁生所做的,便是接受了他的命运,他在不断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中,真正意识到了他生命的方向:既然上帝告诉我,痛苦不能消失,人生已然如此,那我只好赋予他一点我自己的快乐。

  他知道,既然上帝命令他活着,他就不应该自寻烦恼,而应该活得有意义。对我们来说,我们或许不会经历这样的人生,但我们却要了解一件事: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灵魂创造的意义。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长大之后,我时常怀念小学的语文课文,曾经一度以为,《落花生》是史铁生先生所作。直到前天,我才澄清了模糊的记忆。

  2011年,寒假,有人为我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集》,那时的我全身躁动与不安,没心思阅读更不会去懂。少年不经事,也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想要的美好未来会触手可摸。

  时间是每个人人生课堂上最渊博的老师。我便喜欢上了史铁生这样的作家,反复的咀嚼《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抒情散文。

  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依稀地记着许地山的《落花生》里的段落: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今天,我孤独一人站在地坛中,弯腰去拾起那些落花生。

  文/小强2015年12月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00字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题记

  在高中高一课文中《我与地坛》是自读课文,老师只说要自己看几遍,而我也只是为了应付任务囤囵吞枣一目十行而过。看完后觉得没意思,题目与文章表达不一样,也找不出表达宗旨,索性放置一边不予理之,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后来,一直到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语文老师总强调素材作文高分源于课本特别是高中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老师的一席话使我恍惚,史铁生?我与地坛?熟悉陌生交织的作者和作品,带着还来得急的心情翻出高一课本,怀着好奇与忐忑认真再读。

  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作文高分,当我认真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该怎么说呢,在课文备注里写着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一个残缺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或许就是别人对他伤口撒盐。史铁生也一样,看到时间就像看到自己的背影,看到蚂蚁在爬感觉自己就像个废人连蚂蚁都不如。第一时间我与地坛我分不清是怎样,也不明白地坛和母亲有说没关系?后来渐渐的明白了,是什么让史铁生从悲观漠然的态度到赞叹生命呢?对,是地坛,是大地的母亲。对待生命生要好好着,死要安安静静的。史铁生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洗礼,灵魂造就。

  在史铁生认为,地坛虽荒芜却没有衰败,就像他自己一样。他母亲说,也好给他个僻静的地方自己舔舐伤口,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或许是亲情又一次给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是他母亲再一次给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气。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说实在我看到这心在隐隐作痛,各种原因特殊环境让他把生命看透,而留给我们的更多是鼓舞心灵的良剂。生命是什么,为自己而活。在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则新闻是说深圳中学一同学看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心灵受到震撼走出了车祸的阴影,是啊,我们该感谢更该铭记史铁生的精神和力量,不仅影响了整个文学作坛还填补了每一个创伤的心灵继而又充实了每个生命。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在荒芜的地坛思索,并怀念着母亲的种种看到我独自一人的黯然伤神母亲悄悄落泪轻轻离开的背影。这就是我与地坛,血泪交织,感悟生命。

  放飞梦想,感悟生命。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悟笔记800字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90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