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词为题的作文-留得诗香心中漾

洋洋 1172分享

  在如今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它如同一滴炎炎六月中降下的甘霖,哺育着电视机前的我们。但随着节目一期又一期的播出,不少人吐槽选手几乎只靠死记硬背就能顺利晋级,于是觉得没意思的人越来越多,弃坑的人不在少数……

  在有人喝彩有人唱衰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冷静看待《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对于一档节目而言,主要的评判标准有两个——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

  《中国诗词大会》所要传承的,是被国人视若珍宝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笔一画,书尽传世千古;一字一句,道出人生真味。作为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理应重视并保护它。

  而《中国诗词大会》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诗词,被舞台上的选手沉稳的从心中酿出,倾吐而出;被投影在流光溢彩的大屏幕上,飘逸灵动;被在座的专家老师缓缓咀嚼剖析,道出每首诗词背后不为人知的深意。最后,诗词溜出四四方方的屏幕,静悄悄地流入我们的心里,汨汨无声。奔波了一天的都市人,好容易逃离了钢筋水泥的牢笼,快活地飞向了诗意的栖居地。。每首诗词,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未知的岛屿,埋藏着神秘的矿藏。久而久之,诗的种子会种下,诗的灵韵会发芽。有一天当我们等人等得不耐烦了,不会说:“我等得花儿都谢了”,而是浮现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景,或许,我们不仅会在炎热的夏赞一句:“映日荷花别样红”,也会愁它在秋际是否会“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些诗句,像一个又一个的泉眼,在生活中不经意涌出,当他们一齐迸发时,诗意便汇成了小溪,哗哗地向你的心流去了。

  那么《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选手难道只会死记硬背吗?我觉得不尽然。

  每一个孩子都有坐在父母膝头咿咿呀呀地背着唐诗三百首的经历。然而对诗义只字不解的我们,背诗又有何意义?有句话说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久了,脑海里便会生发出一幅图画来。蒋勋说过,诗像珍珠。珍珠是蚌壳不断分泌粘液将砂粒层层包裹而形成的,就像人的唇齿,不断开合,便有了字句,有了诗。诗,本来就在唇齿间产生,又何必将其扼杀于此?语文老师曾说过,古代私塾中的先生教学生,只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自己读书,读得久了,脱口辄诵,学问精进,便指日可待了。由此可见,背诗并非“死记硬背,毫无用处”,相反,它大有裨益。

  然而,就节目本身而言。规则的设计确实存在不足。衡量一位选手的能力与水平的标准应是多方位的,不应限于所通晓诗的数量,不然诗词大会又与知识竞赛何异?主办方应为选手预留足够多的空间,或舞文弄墨,现场斗诗。让诗词在激烈的比拼中更加恒远悠长。

  在当下快餐化的时代,这类节目的出现实属不易。我们应以包容的心对待《中国诗词大会》 鼓励同类型节目的出现。留得诗香心中漾,留得诗心万古存。

    相关文章

    3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