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回忆系列文章:丰碑英雄

洪华 1172分享

  编者按:丰碑上的英雄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贡献太大,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今天。

  丰碑英雄

  我的家乡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有一座烈士陵园,我到镇上读初中时,每年清明节都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伍去陵园向烈士献花。如今,我当老师已二十年了。清明节,我还会带着我的学生,站成长长的队列去陵园祭扫烈士墓。

  尽管年年去、年年都会受到精神的洗礼,但是心灵触动最大的还是去年。为什么呢?去年祭扫烈士墓活动后,我们又多了一项活动——参观我镇新建成的泰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泰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里我们详细地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楼德镇。楼德镇在建国前夕是泰宁县驻地,建国后更名为徂阳县。泰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了楼德镇的前世今朝及发展规划。其中有一块展板介绍了康复大队的历史,为我们揭开了烈士陵园墓碑后的故事。

  陵园里烈士碑上有的仅有烈士姓名;有的多了生卒年月;有的知道烈士籍贯;有的还有烈士生前部队番号,但总得来看烈士们的背景资料欠缺。学生们甚至老师们都不知道烈士们的出处,因何埋骨此处。康复大队的历史为我们解答了疑惑,尤其惊讶的是在展板中竟然看到了我熟识的人!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为学生们当起了讲解员。

  1951年,正是解放战争结束不久,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激烈的时候。我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的伤病员和抗美援朝前线下来的伤员组成了康复大队。康复大队原驻上海,后来因考虑安全等因素迁到既靠近铁路又比较偏僻、群众基础好的楼德(当时称徂阳县),一驻就是7年。康复大队下设7个中队:一中队驻东王庄、二中队驻西王庄、三中队驻封家庄、四中队驻南泉村、五中队驻薛家庄、六中队驻苗庄、七中队驻大寨村(今属禹村镇)。全大队共有男女伤病员1200余人。他们都是在战场负伤或生病来到康复大队的,为保卫祖国、消灭反动派流过血、立过功。他们有的伤病过重牺牲在康复大队,就被埋葬在楼德镇烈士陵园。

  康复大队虽然驻扎在远离京城和大城市的楼德镇,但是党中央、国务院并没有忘记这些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独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可爱的人,经常有各级别的领导前来慰问和看望他们。

  当年,康复大队的战士们和楼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队里的医生免费给群众看病;队里的工作人员在农忙时帮群众干农活;农闲时康复大队为群众放电影,放映时父老乡亲坐前面,康复大队的队员坐后面。

  楼德人民也热爱子弟兵,他们让出最好的房子给伤病员住,拿最好的土特产给伤病员吃,有的当地姑娘嫁给了身残志坚的伤病员。康复大队陈警卫员,原籍云南省西畴县,与东王庄姑娘结了婚,并在东王庄安家落户,成了一段佳话。

  陈警卫员从康复大队复原后曾经与妻子回云南的老家生活,但是长时间在我们村当兵的生活竟然让他对南方老家的生活很不适应,再加上妻子想家的缘故,他们就又回到楼德镇东王庄村,永远地扎根在东王庄的土地上。他们的家与我的老家是正对门的邻居。我从小就看他在生产队里赶马车、在责任田里干农活。后来我到了镇上初中学习,在周末寒暑假时间,我还会跟他下象棋、打扑克。他象棋棋艺不高,没几年就下不过我了;他扑克打得不精,有时还出错牌。但他和蔼可亲,乐于和我们小孩子玩,对于他光荣的历史从来没给我们谈起过,我只是从他家的沉甸甸的军号上看出他当过兵。每年春节,村里都要敲锣打鼓去他家里慰问,我们小孩子则围着锣鼓看热闹。

  今天,看了康复大队的历史展板,我才知道: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看上去很平凡,干着平凡的工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深藏心底、从不招摇。当他们化成一座丰碑,我们——作为后来人和继承者能否记得脚下这片热土曾浸染着他们的汗水和热血?

  作者:贾延翔

  公众号:读写共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4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