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外用药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映芳 1172分享

  外用药的使用在临床用药上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一定要遵循皮肤 药的使用原则,你想了解一下皮肤外用药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吗?下面是yinbaban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皮肤外用药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皮肤外用药遵循的九大原则

  (1)急性期皮损不能用刺激性药物,涂药时避免用力摩擦,以减少刺激。

  (2)肿胀明显或有渗液的皮损可采用湿敷的方法,使之收敛,减少渗出。湿敷间歇期用糊膏,不用油膏或洗剂。1 次湿敷面积不得超过体表总面积的1/3,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单纯红肿、无渗液的皮损不能用油膏,可用洗剂、粉剂或糊剂。

  (4)亚急性皮损可选用霜剂、油剂、洗剂或粉剂,不宜用软膏。

  (5)慢性皮损皮肤浸润肥厚、苔藓化、角化或皲裂,适宜使用油膏或加用角质剥脱剂。

  (6)皮损并发感染时,应先治疗炎症,待感染控制后再治疗皮肤病。炎症期不能使用刺激性的外用药。

  (7)选择外用药宜从低浓度开始,并在小面积使用。表皮剥脱或有溃破的皮损,药物容易被吸收,因此,用药后要注意局部及全身反应,并注意药物副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慎用。

  (8)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用药也有所不同。婴幼儿、女性面部皮肤娇嫩,用药后容易被吸收,也容易受到刺激,应选用浓度低、刺激性小的药物。面部及暴露部位不使用引起色素沉着的药物,以免影响美观。

  根据发病的原因正确选择药物及剂型

  1、急性期:炎症表现有红、肿、丘疹、皮疹、水泡而无外溢者,用粉剂或洗剂为宜,因这类剂型有安抚、冷却、止痒及蒸发作用,可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患处的肿胀与炎症,使患者感觉较舒适。

  急性时不能用糊剂及软膏剂,因能阻滞水分蒸发,增加局部的温度,可使皮疹加剧。

  急性开放性皮炎,则宜用湿敷,如大片糜烂渗液则选用适当的水溶液湿敷,促其炎症消退,如3%硼酸溶液具有散热、消炎、清洁作用,可用于急性皮炎,但配成软膏只能用于治疗慢性皮炎,否则阻碍局部散热,使渗出液更多,炎症更重。

  2、亚急性期:炎症表现为小片的糜烂,伴有少量渗出,也有为分散的丘疹或出现鳞片和痂皮,一般用糊剂,如无糜烂渗液,可用洗剂、霜剂等,有痂皮时先涂以软膏,软化后拭去,再用外用药物,使药物易吸收。

  3、慢性期:表现为干燥、增厚、粗糙、苔藓样变或角化过度,此期应选用软膏或霜剂、硬膏等。苔藓样变也可用酊剂,能保护滋润皮肤,软化附着物,使其渗透到病损深部而起作用。

  感染化脓性皮肤病,应选用适宜的抗感染药物。

  皮肤瘙痒病,由于皮肤病大多有瘙痒的症状,应注意选择使用止痒药物。止痒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挥发性物质,如樟脑、薄荷脑、冰片等,另一类为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药物。如石炭酸、地卡因、苯佐卡因等。可配成粉、搽、洗、酊、溶液剂等,用于皮肤的瘙痒性治疗。

  有的病人将肤氢松软膏看作是止痒的特效药,任意使用,这是不妥的。

  根据皮肤发病的部位选择用药

  外用药的用法,一般有涂擦和贴敷两种方法,不同的个体和皮肤的部位,对各种外用药的适应性常有一定的差异,用药的原则应根据药物的浓度由低→高,面积由小→大,应视病情病损程度而定,如无副作用,再逐渐普及全身用药,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吸收药物的量,随药物在赋形剂中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如甾体类均因浓度增加而渗透作用增强。 小儿、妇女、成人面部,口腔附近,股内侧等部位,皮肤较柔嫩,都不宜采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浓度也应低些,如有过敏或刺激现象,应立即停药或改用药物治疗,一种外用药久用后,作用往往会减弱,应经常轮换性质相似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皮肤局部治疗可以用清洁剂,吸收剂,抗感染剂,抗炎剂,收敛剂(促进蛋白沉淀的干燥因子,使皮肤收缩),润肤剂(皮肤柔软剂)和角质松解剂(能使表皮的鳞状细胞变软,疏松和易于剥脱).

  必须谨慎选用外用药的基质(赋形剂或媒介),因为它可以改变有效成分的效果.基质的成分和活性部分一样,可以成为过敏或刺激反应(即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热门标签

    44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