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工作文档 > 策划书 > 策划方案 >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

阿祖0分享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优秀12篇)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优秀12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出示课题: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6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10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1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区别。

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

区分不同的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要从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天气的卡片、小组活动卡片、教学课件、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预设3分钟)

1.师谈话:谁能说下现在的天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2.师:你还知道哪些天气?(板书贴:雨、晴、雪、阴等天气文字)

3.师:我们地球家园上的天气变化还真多,今天我们一起和大头儿子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出示课题或板书)。

二、探索(预设21分钟)

1.情景引入:为什么大头儿子要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呢?因为双休日他们一家要到萧山湘湖来游玩。妈妈说:“大头儿子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次外出你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自己做好准备。”大头子说:“好的妈妈!”

师:可是这么多的天气,我们如何来区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天气的图片。(投影3组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天气?它们有什么特征?)(晴、阴)(雨、雪)(多云)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天气的主要特征。

(一)区分常见的天气符号(3分)

同学们真能干,大头儿子也学会了区分不同的天气,他很聪明,还从网上查找了出行时萧山的天气情况,在查天气时他发现一些天气符号,(ppt)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请同学上台贴图。

小结:根据不同天气的特点人们确定了不同的天气符号,刚才这些是常见天气的符号。

(二)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5分)

1.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头子认识了天气符号,查到这个假期里萧山天气是这样的,你看他穿着这样的衣服可以吗?还可以准备些什么?(ppt出示图)

生指名说。

2.师:看来天气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贴板书)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指名答,师Ppt举例说明。

3.我们能把这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找出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每个人可以写一种的天气,并请组内同学帮助补充)填表时把这些天气影响以关键词句或画图的形式作好记录。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天气影响(写关键词句/或画图)

晴天  是有利的

是不利的

4.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5.点名集体交流汇报(游戏:正反大挑战),教师黑板填写关键词。

6.小结:各种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影响,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的,有些是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利的。

小学科学简单活动方案篇1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87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