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

廷峰 1172分享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一)

  这个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确实。我们往往认为大多数人采取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也都愿意在做选择之前先看看别人是怎么选的。这种想法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捷径,所以人们都喜欢“随大流”而甚少有理智思考者。

  正是由于人们容易受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容易“随大流”,所以社会认同原理更容易被有心人的利用。有心人通常会先制造出一种假象,也就是俗称的“托”,让我们相信有人去做了,那我们就容易受到“托”的影响而上当。比如,募捐者会先往募捐的篮子里放一些钱;做销售的先找一些托来假装买产品,或者多提及过去曾经买过他产品的顾客。

  社会认同原理发生的条件

  (1)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不明朗时、当人们不知如何是好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然而,当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反应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人也可能在观察别人的反应。这种在形势不清楚时每个人都参考别人在做什么的倾向会导致一种名为“多元无知”的现象。

  多元无知可以解释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令人费解和耻辱的现象:当一名受害者在痛苦和挣扎中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经常有新闻报道,某某出车祸、或者被谋杀、受伤,或者遇到了其他的一些紧急情况,周围的人只是“冷眼旁观”而没有上前帮助的?通常这个时候都会跳出来一大批批评家和以笔杆子为生的人,大肆批判道德败坏、世风日下、人心冷漠。然而,真的是人们变冷漠了吗?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人采取帮助行动恰恰是因为围观者太多。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人出面帮助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之一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下降。每个人都认为“会有人帮忙的”,结果谁也没帮忙。原因之二是“多元无知”现象。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紧急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去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而人们通常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结果在我们互相观察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于是,在社会认同的原理下,这件事情就成了不紧急事件,每个人都不着急采取行动了。

  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对于一件紧急事件的受害者来说,在场人越多越好的想法是大错特错。如果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在场的话,他得救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据调查,事件发生时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该旁观者帮助的可能性高达80%以上;而旁观人数越多,反而帮助的概率大大降低;更进一步的,如果旁观者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那提供帮助的概率就几乎为零了。所以说,并不是由于人们冷漠,而是由于旁观者太多。

  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之间表现得尤为显著。一是因为我们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若;二是因为对于不认识的人,我们不了解他们在某种情况下会做什么反应。结果就是紧急的事件被认为是不紧急的。为什么常说大城市非人性化、冷漠无情?因为和农村相比,大城市的环境更复杂混乱、人口稠密而陌生人多,符合上面分析的几点原因。

  那当自己处于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最有效?

  首先,要让旁观者知道情况很紧急。最好用“救命”之类的字眼。其次,最好指派一个特定的人。指定一个人的效果要比向一群人呼救要有效的多,因为被指定的人有了压力,有压力才会行动。最后,指明对方该怎么做。比如对他说“叫救护车!”通过这样简单的几步,就能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者延误救助的不确定因素。

  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二)

  第一种情况,故意伪造社会认同。这种情况是那些谋利者制造出一种多数人都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假象,来让广大受害者模仿。比如喜剧节目中采取的配音笑声。即使观众能听出来笑声是假的,而节目本身也并没有多么好笑,但是观众就是情不自禁地受到了影响而跟着笑了。甚至由此都引出了一种新职业“捧场者”,专门负责在嘉宾登台时鼓掌、演出时鼓掌、大声喝彩。在我们看来就是典型的“拖”。但是不可否认,那些拖之所以能成功带动其他观众的情绪,就是社会认同原理所起的模仿的作用。

  电视广告也是一个例子。现在电视上以普通人做广告的场景比比皆是,因为按照社会认同原理,普通人更愿意认同并模仿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但是现在做广告的还有更无耻的方式。广告商雇佣演员来装扮成普通人,按照之前排练好的场景和台词,来拍出虚假的“即兴采访”的效果。

  像这类的社会认同都是伪造出来的,不难分辨。只要能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就能做到不去盲目跟风。

  第二种情况,上面提到的“多元无知”现象。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当高峰期的高速公路上恰好有两辆车同时改变车道,那么后面的司机就会跟风,他们会认为原车道可能出了故障行不通而纷纷模仿变道的司机,最后大家都变道,导致了大量的交通事故。我们似乎都认为如果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他们一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对情况没有把握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家的共识。然而我们可能忘了,大家采取的行为也可能是错的,因为他们的行为也不是建立在更准确的信息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存粹根据社会认同原理做出反应。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盲目地跟风模仿,先了解一下周围的情况再做决定。

  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三)

  社会认同,又叫从众心理。它的标准就是,当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时,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做的事情,总不会错吧。这是我们做抉择的时候心里的声音。当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样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是百分百正确呢?我们看书上的一个例子,也就是纽约的吉诺维西事件:

  1964年,一位30多岁的女性吉诺维西在深夜下班的路上,被人谋杀致死。在其受害的35分钟之内,她的38个邻居透过窗户看到了谋杀案的发生,但是没有报警。这就是这个案子轰动一时的原因。

  该事件被曝光后,很多媒体以“冷漠”、“心肠硬”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目击者,目击者也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报警。而纽约的两名心理学教授则通过研究后发现,之所以没有报警,正是因为旁观者太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旁观者多时,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这种想法就会浮现出来。另一个原因就与多元无知效应有关。当情况变得不确定时,我们是借助他人的行为做决策,但是你观察的人也在寻找社会认同。而且我们不喜欢把慌乱呈现在他人眼前,所以观察者、被观察者都不动声色,那么在社会认同的驱动下,这不是一个紧急事件,这样就不需要采取措施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位心理学教授作了若干个实验。

  实验一:让一位大学生假装癫痫病发作,当只有一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有5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就降低到31%。而单独经过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手。

  实验二:研究人员把一些人安插到可能会目击到紧急事件的人当中,这些人提前被告知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比如在纽约的一次实验中,当发现有烟从门底冒出时,有一个旁观者时,报警的概率是75%,当有三个人同时看见时,报警的概率下降到38%,当三人中有两人装作若无其事时,报警的概率下降到10%。

  研究人员在其他地方也做了类似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从上面实验的结论来看,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太冷漠,如果想让他人伸出援手,就必须让对方确信此事非常紧急。有实验证明,当旁观者确信情况紧急时,90%的人都提供帮助。另外,如果旁观者中有人认识求助者,求助者得到帮助的机会会非常大。人口稠密、混乱、认识率低,这三个因素是导致城市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冷漠无情”的旁观者。

  所以,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当旁观者不确定是否紧急时,你必须让对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与此同时,明确向其中的一个人求助。因为如果围观者很多时,社会认同原理以及多元无知效应会让他们对你的情况作出错误判断。

  “不确定性”是社会认同的原因之一,社会认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相似性,我们会对跟我们具有相似性的人产生认同感,进而去去仿效对方的行为。说到这我想起我表妹的一件事,在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超市。开业初期特别忙,没有时间照顾她。所以表妹有很多抱怨,家里大人见了就劝表妹要理解父母,但根本没有效果。有一天表妹回家我发现她对父母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同学家里也开了个超市,父母也没有时间照顾她,但是看到父母工作那么忙,从来没有干过重活的妈妈扛着大箱子,觉得父母特别不容易。表妹听了同学的话,开始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所以态度自然就有了改变。

  “社会认同”原理是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武器,它无孔不入,人们对它的反应几乎是自动的。那么如何避免自己不受其伤害呢?下面有几个建议:

  1、保证信息的源头是正确的。比如购物时,我们问问自己:这些好评都是真的吗?是不是刷出来的?也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买过这个商品,使用效果怎么样。

  2、观察生活,时时保持觉察。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跟风迷失的是自己。

  3、不做思想的懒汉,不要避免思考的痛苦而且仿效他人的行为。多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或者需要这样做事情。

  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四)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

  情景喜剧中,“罐头笑声”会让观众觉得节目更有趣。尽管它伪造的那么假,却仍然能对我们起作用。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看到别人正在做,就觉得这种行为是恰当的。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的错误少。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是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别人都在做的事肯定错不了”,这种心态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遭到利用。调酒师常会在每晚开业前在自己的小费罐子里放上几张钞票;募捐者常安排“托儿”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走上台做见证或捐款;夜总会的老板会在会所里还很空的时候,故意让门口排起长队,等等。

  95%的人都在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想要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示范影片在改变儿童行为上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

  在对环境不熟悉、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特别容易跟着别人走。

  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多元无知”的现象,也就是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的。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城市环境的三种自然特征:混乱、人口众多、相识度低,极为符合降低旁观者出手救助概率的因素。

  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坚守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要向普通观众推销一种产品,一个好办法就是表现其他“普通人”喜欢它、爱用它。

  每当自杀上了头条新闻,飞机——不管是私人飞机还是商业航班,就会以惊人的速度从空中掉下来。

  在报道了自杀事件的地区,曝光力度越大,其后发生的致命事故增幅也越大。

  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消息,之后增加的也大多是一个人出事的事故;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并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就往往是导致多人死亡的车祸或坠机事件。这就是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在美国,只要媒体大肆报道事件,就总会有人群起效仿。对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生活在心理痛苦中。他们如何应对这些痛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观察类似的其他人如何应对。

  不确定性,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左膀右臂。

  没有哪个领导者能单枪匹马地说服群体里的所有成员。然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应该能说服群体里占相当大比例的一部分成员。其他人便会由于社会认同的原理对领导者顺从。领导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经营屠宰场的人早就知道,靠着从众心理,管理牲口很容易。只要你能让一部分牲口朝着预期的方向走,其他牲口就能机械地跟上去。

  捧场专业的出现,说明利用社会证据的人总能成功地操纵观众,哪怕这些证据是赤裸裸地伪造出来的。

  广告商们甚至违背商业道德,赤裸裸地造假了。拍广告的人一般根本不去找真正的消费者做评价,他们直接雇佣人扮演普通消费者,让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假装成没彩排过的样子。

  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研究告诉我们,东方社会的公民比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根据社会认同信息做出反应。其实,凡是看重群体多于个体的文化都表现出了同样的敏感性。

  好多赌马的人对赛马或下注策略的知识少得可怜。因此,尤其是当他们对参赛的马匹没什么了解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注下在最受欢迎的那匹马上。擅于操纵人的老手会开开盘时,努力造成他想让人们买的马受欢迎的现象,然后自己却下注实际最可能赢的马上。

  小学生关于社会认同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五)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维特效应: 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够活下去的人。

  要是自杀新闻后增多的事故真的意味着有人在蓄意模仿,那么,这些跟风模仿者最可能效法的是跟自己类似的人。

  在自杀事件上头条新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改变出行方式,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对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类似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它自己有时候也会发生故障。

    热门标签

    96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