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8篇)

力裕 1172分享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1

  朝三暮四

  【成语典故】

  有一个人叫狙[jū]公,最喜欢猴子。他养了一大群猴子,那些猴子都能听懂他的话。狙公为了养猴子,把家产几乎花光了,后来实在供不起了,只好对猴子说:“我给你们吃栗子,每天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

  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2

  掩耳盗铃

  【成语典故】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3

  杞人忧天

  【成语典故】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解释;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4

  一鸣惊人

  【成语典故】

  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楚庄王说:“您就说吧!”伍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楚庄王笑笑说:“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看看周围的情形。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虽然不叫,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楚庄王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现。

  解释;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5

  两虎相斗

  【成语典故】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还不分胜败。秦惠王想出兵干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说出兵有利,有的说不出兵有利,秦惠王拿不定主意。恰好楚国派陈轸来见秦惠王。秦惠王就问他:“陈先生,韩国和魏国打仗,已经打了一年了。有人劝我出兵,有人劝我不要出兵。我拿不定主意。您给楚王定计谋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能不能也给我定个计谋呢?”陈轸说:“可以的。不知大王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没有。有一回,卞庄子住在一家旅馆里,有两只老虎闯进了隔壁人家的牛栏,咬死了一头小牛。卞庄子是个勇士,他拔出剑来,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伙计拦住他说:‘慢一点儿。那两只老虎正在吃小牛。他们越吃越馋,一定会互相争夺,咬起架来,结果一定是一只被咬死,一只被咬伤。到时候你只要把伤的那只刺死就成了。’卞庄子听了他的话,呆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咬起架来,小的被咬死了,大的被咬伤了。卞庄子刺死了那只伤的,结果只动了一次手,得到了两只老虎(一举两得。如今韩国和魏国已经打了一年了,结果必定是力量弱的一边打败了,力量强的一边也大伤元气。到时候再出兵去打那伤了元气的,不就跟卞庄子刺虎一样吗?要是楚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是这么个主意。”秦惠王听了点头说:“先生说得有道理。”他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就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6

  以为口实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黎庶追思,以为口实。”后指作为指责、攻击的把柄。也作【引为口实】。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返校后,北洋军阀政府对他在教育事业上力图革新,极为不满,尤其对于北京大学男女同校一节,引为口实。”

  解释;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7

  举一反三

  【成语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解释;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中国文化成语故事解释8

  自命不凡

  【成语典故】

  大洪杨先生涟,微时为楚名儒,自命不凡。科试后,闻报优等者,时方食,含哺出问:“有杨某否?”答云:“无。”不觉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众劝令录遗才;公患无赀,众醵十金送之行,乃强就道。夜梦人告之云:“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临去,赠以诗,有“江边柳下三弄笛,抛向江心莫叹息”之句。明日途次,果见道士坐柳下,因便叩请。道士笑曰:“子误矣,我何能疗病?请为三弄可也。”因出笛吹之。公触所梦,拜求益切,且倾囊献之。道士接金,掷诸江流。公以所来不易,哑然惊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金在江边,请自取之。”公诣视果然。又益奇之,呼为仙。道士漫指曰:“我非仙,彼处仙人来矣。”赚公回顾,力拍其项曰:“俗哉!”公受拍,张吻作声,喉中呕出一物,堕地堛然,俯而破之,赤丝中裹饭犹存,病若失。回视道士已杳。

  解释;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89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