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2022

业鸿3932分享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202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 山地的三种类型。

2、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 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读图4.14)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5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件2022相关文章:

2022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

2022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

高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地理老师的工作总结范文10篇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最新版2022【10篇】

初中教师培训体会经典10篇

2022教师工作总结范文8篇

高一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0篇

2022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最新10篇

    3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