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

立博0分享

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近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 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

(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

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

教师:是的。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i00亿。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知识传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大屏幕提供“环境承载力”的阅读材料)

教师:知道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吧,说说看。

学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对,很好。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

(推进)

教师: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对比分析)

教师: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

教师: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资源。

教师:确实如此。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譬如: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

(延展)

教师: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材料展示)

(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

材料一:以色列农业的魅力 以色列农业概况

国土面积 1.49万平方千米,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

年均降水量 约200毫米

人均水资源 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耕地 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1997年农业产值 37亿美元

1997年农产品出口 8亿美元

1997年农业劳动力 6.7万人,1个农民可供养90人

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

教师: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很好,很高。

材料二:

滴灌是法宝

滴灌比漫灌节水1/3~l/2。

滴灌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3到5倍。

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

滴灌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

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科技为本

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

教师: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什么原因?

学生: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正确。

(推进)

教师: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

(承转)

教师: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教师:正是。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教师:原来如此。

高潮(重难点突破)

教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是的。

(归纳承转)

教师: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读图,讨论)

1.P12图思考”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

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互动)

教师: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乐观论者:人类是大自然中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总结过渡)

教师: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是啊!

教师: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肯定不是。

教师: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幸福日子。

教师: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

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对。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不行,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是的。

教师: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一是各国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

教师: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5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高三地理评价类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期中考试卷讲评教案5篇

2021高三地理教案模板模板

有关高考地理热点的教案范文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计划5篇

2021年高考地理辨析评价类试题答题攻略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三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

2021高考地理教学计划和方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最新模板

地理期中考试教案怎么写范文

    3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