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锦伟0分享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1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东,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东

第一节中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3、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总结: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2

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3、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在自然界的印证。

(二)德育渗透点

一切现象背后都有支配它的原因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和难点:地方时差的产生和计算。

2.疑点: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真会偏向吗?

3.解决办法:绘图理解和演示。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时差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2.地转偏向力原理和自然现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定一个红点,旋转地球仪,观察并说出一个人在地表随地球自转所发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产生时差;水平移动物体的偏向),逐一分析。

讨论: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活动:请学生画一张表达地球昼夜半球的图。(注意:黄赤交角的度数,黄道与太阳光线的平行关系,晨昏线垂直于太阳光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2.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3.地转偏向力:自然事例,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是旋转而下;台风是一个旋转的云团(录像或图片)。在地球上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固、液、气)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而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活动:把一滴红墨水滴在地球仪上,利用墨水滴的重力下落表示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观察地球仪静止时和自转时的墨水轨迹,从感性上认识地球自转偏向力。

实例:读图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砂岛不断与北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练习:用实线画出下列物体运动的真正方向(注意判断方向时人与物体运动方向同向)。

五、布置作业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作息时间?

答: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现象(绘图表示昼夜半球)

二、地方时和时差的产生

一天中大阳最高点为此地地方时12点,经度每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从而产生各地时差。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4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1.提出问题:观点

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

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6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

(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

(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5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