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地理 > 地理课件 > 高一 > 2023高一地理公转课件

2023高一地理公转课件

文轩0分享

2023高一地理公转课件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课件准备工作,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范文。欢迎分享!

2023高一地理公转课件

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

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区位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

(三)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活动2:【分析结论】受地形条件限制。

活动3:教师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稻米、甘蔗和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分析结论】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过渡】是不是农业区位是一成不变的呢?播放PPT图片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案例,同时分析思考活动题中的问题1。

教师提供"地中海气候区"图以及相关欧洲西部普通地图(国家、主要城市和交通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环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市场、交通、劳动力价格、气候与农业灾害等)

【师生总结】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及综合分析,能够得出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在农业区位中扮演重要角色。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展示案例】

①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

②梯田(丘陵地区)

③滴灌(以色列滴灌技术)

④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

⑤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

⑥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是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

【提问】这些都是改变了农业的什么区位因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69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