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地理 > 地理教研 > 教学反思 >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

文轩0分享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预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精选篇1)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 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 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 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精选篇2)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北京的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德育目标

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多媒体展示课题:投影显示奥运会会标

教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判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标记?

生: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师:主办地在哪?

生:北京。

师: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学生介绍。(略)

师:北京带给我的印象是古典壮观的,又富有新鲜的现代气息的,我一直很想去北京,我想你们一定也很想去北京,请大家说说你想去北京的理由,好吗?

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想去北京的理由。

师:看起来,大家真的很想去北京,有人想上清华北大,有人想去中关村、中央电视台,有人想去参观故宫,有的想去八达岭长城……想要去北京就要了解北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多媒体展示:北京图片

分小组仔细读图查找、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市的海陆位置。2.北京市的经纬度位置。3.北京市在什么方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提问,小组代表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二、北京的.气候

多媒体显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分小组讨论、分析、归纳下列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所处的温度带。2.北京所处的干湿地区。3.北京处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4.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由此得出,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北京的河流

多媒体展示课本19页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仔细观察,查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北京市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2.河流的流向是什么?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3.最后注入什么地方?

4.河流对于北京市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七上地理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反思(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70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