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地理 > 地理教案 > 高二 >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

立博20分享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范本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备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1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x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贸 竞争 和平 生态环境 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 ,区域 大,发展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 、 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 和 ,做到 互补。

(2)中国是 中的大国。人口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 、 、 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 差异 不平衡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联系 合作 优势

(2)发展 众多 较低 发展

(3)全球 人口 资源 环境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2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国家政策 相当优越 旅游 雨林 热带动物王国 景点 分散 缺德 被破坏 大同小异 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

(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3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1)原因:发展①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②资源。

(2)后果: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④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⑤法制建设,依法保护⑥植被。

(2)加强⑦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⑧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维活动

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1)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⑨趋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⑩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⑪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思维活动

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

答案 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8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 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千米。……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 289万亩。

(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4)报告中的“新增沼气用户”是为了改变农村的__________结构,目的是什么?

(5)报告中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答出两点即可)

(4)能源消费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人们对乔木、灌木、草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5)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农业技术措施 改良灌溉方式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施肥、选育良种、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生态恢复与建设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牧区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开发风能、太阳能、农村小水电、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迁移应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10年来,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1)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退耕还林还草具有哪些效益?

(2)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________(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2)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植被保护。

解析 第(1)题,“退耕还林还草”将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是题眼,主要从其生态效益归纳。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政策。

探究点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活动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如果申请专利,他将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墨西哥电信大亨)、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人)等人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3)题。

(1)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黑土地肥沃的土壤培养优质水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第(2)题,培育水稻良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海南岛热量丰富,复种指数高。第(3)题,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直接、间接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对人类影响极大。

反思归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质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迁移应用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入侵的江脂大小蠹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山西省1/3的油松林在数月间毁灭。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地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材料二 生物入侵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澳大利亚曾经兔子成灾;新西兰引进鼬鼠,造成森林破坏,并使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传染上结核病;金苹蜗牛入侵泰国,造成稻田绝收等。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还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2)引进外来物种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答案 (1)积极作用:丰富人们食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消极作用:造成生物入侵,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

(2)做好出入境检验,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有利有弊,可以丰富人们生活,推动生产发展,但也有可能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通过检验检疫进行谨慎地引进物种。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在一起,以取得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3.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第2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4.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答案 A

解析 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3)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4)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答案 D

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错;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x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x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也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饲料 ②b—养禽 ③c—秸秆 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③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3.B 4.A

解析 a代表为养禽业提供饲料;b代表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c代表秸秆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最终以废渣液的形式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d是用沼气发电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012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联合国设立“生物多样性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限度地开发生物资源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D.禁止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 B

解析 当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

6.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么快的灭绝速度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不断增长 ②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生物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也会有物种灭绝,但速度要慢得多;题目中的“这么快”是题眼,应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

7.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上建立了很多基因库,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B.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C.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D.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

答案 C

解析 “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才是建立基因库的最主要的目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的做法是错误的。

8.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理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为500万~5 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答案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物种灭绝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因此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潜在价值,虽然有些价值还没有被认识,但如果因破坏而丧失,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了。

[能力提升]

读下图,分析回答9~10题。

9.该图表示的主题是(  )

A.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

D.森林资源的分布

10.图中A、B两地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 荒漠化

C.草场退化 荒漠化

D.荒漠化 水土流失

答案 9.C 10.D

解析 分析图示地区,图例所示阴影地区是我国农垦区与牧区的交界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区,图中A地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B地处于黄土高原。

1973年长江沿岸刀鱼产量为3 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10年80吨,2011年12吨。2012年长江刀鱼开捕已经超过20天,镇江渔民却一点收获也没有。由于产量稀少,当下刀鱼卖到8 000元的单价,冲上了天价的宝座。据此回答11~12题。

11.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B.刀鱼生长周期长,目前处于幼鱼阶段

C.长江含沙量增加,不利于刀鱼生长

D.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12.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A.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B.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D.增加氮磷饵料投放量,使刀鱼生长加速

答案 11.D 12.C

解析 由于刀鱼价格昂贵,吸引渔民大肆捕捞,导致刀鱼数量急剧减少,只有限定捕鱼量和捕鱼期,才能实现刀鱼的可持续捕捞。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很大作用

D.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后会有新的物种产生,所以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答案 D

解析 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知的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无法估计,所以物种灭绝对人类来说损失巨大。

14.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结合下图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________。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中分析,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在能源基地建设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关键是________。

答案 (1)土质疏松 多暴雨 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2)轮荒 开矿

(3)保塬、护坡、固沟

(4)交通运输 水源紧张

(5)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黄土的特性、夏季多暴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本地区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减少,还使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交通滞后和水源紧张。从“黄土高原某地区工业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目前主要是原煤的生产和输出,加工程度低,今后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 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4

★学习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经典例题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

[经典例题4]图9-1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a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是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d为砂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2)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认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1)C (2)D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面。

(4)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 ,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态的变化。

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上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

[经典例题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9-5,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 岩,B处为 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 。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等)

【答案】(1)沉积 岩浆 (2)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填图略。(3)变质 (4)A 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5)AB

[经典例题7]读图9-6,判断回答。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 ,② ,③ ,

④ ,⑤ 。A ,B ,

C ,D ,E 。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考查了内力、外力作用对不同岩石的形成的影响,更要求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这里最关键的区分岩浆、岩浆岩与变质岩。其中无论是沉积岩、还是岩浆岩、下降遇到高温岩浆后都可以变成变质岩,即图中的②。

【答案】(1)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侵入和喷出,重熔再生、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变质作用。(2)A、B、C、E、F,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主导。(3)D、太阳辐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2.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

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5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

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如下表所示:

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 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 耕作业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 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畜牧业区 畜牧业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 马、牛、羊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

4.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问题 对策 发展方向

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 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 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 ①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

例1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单位:10000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 — 600

(3)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命题意图:试题以“玉米”这种粮食作物的传播过程、种植条件为背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并根据气候特征描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世界三大主粮在吉林省的4年内的种植面积,考查考生对比分析及简单的地理计算能力。粮食安全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设计的意图还在于示意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解析:⑴根据文字信息“苏联中亚某地(46°N,62°E),”和甲地的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对种植玉米的不利影响:有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等。根据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等,推测该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⑵根据文字信息“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和乙地的图中信息,确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对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夏季气温高,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根据吉林省的位置,推测我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也可以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角度来回答)。⑶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 ②降水少(干旱) ③畜牧业 ④温带季风 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 ⑥松嫩 (2)⑦先隆后升 ⑧82.6% ⑨0.28% (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根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 ", 8个“31 ". 4个"33"、1个“12 ", 1个“22",可知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 ⑵C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武汉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土地肥沃       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 D.可垦荒地多

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均温偏低 B.春季气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 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4. (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5. (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2011•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完成7~8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潜力巨大的是(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

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2011•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  )

A.灌溉农业 B.传统农业

C.生态农业 D.石油农业

9.图中M表示(  )

A.光能 B.化石能源

C.一次能源 D.新能源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8~11题。

1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1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13.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

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

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

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1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

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

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二、综合题

16.(2011•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17.(2011•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乙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18.(2011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东北地区地形剖面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从农业生产部门看,图中甲以 业为主,乙以 业为主,丙以 业为主。

(2)指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黑龙江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

【答案】C

2.【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今年”“晚种”等信息,今年与往年相比晚种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偏低。

【答案】B

3.【解析】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判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

【答案】C

4.【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测是经历了移民开垦

【答案】C

12.【解析】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答案】A

13.【解析】由第1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

【答案】C

14.【解析】①②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③为东北地区,④为黄土高原地区,⑤为黄淮海平原区,⑥为青藏高寒牧业区,⑦为西南地区,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⑨为华南地区。①②属同一农业区;⑦⑧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D

【答案】(1)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光热、水源充足

(2)地块小、河网密布 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18.【答案】(1)畜牧 种植 林

(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3)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

高二地理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范文

关于2021高二下地理教学计划5篇

关于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备课组总结

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中考地理试卷评讲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设计5篇

关于高中优秀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范文

    7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