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五篇

琳瑜2 1172分享

管理的常识阐述了从绩效角度出发的管理观、管理要解决的3个效率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以及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看管理的常识,大家的感悟有多深呢?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管理的常识》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1

这本书不是管理的理论教本,而是一本以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为核心的实践指南。这一部分所讨论的管理常识,貌似“常识”,却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非得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慢慢体悟。

关于组织

组织是实施管理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组织,有助于对管理的理解和实施。书中这一部分所介绍的核心是:组织为目标而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企业的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了。

关于组织结构

书中提到,组织结构就是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匹配。可见,组织结构是管理的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我所服务的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本书中所谓的“事业部制”结构。书中指出计划管理可以弥补“事业部制”结构中存在的重复和浪费现象。读到此处,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公司一直很重视各项计划(尤其是生产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本书后面的计划管理部分,则是详细而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点。

关于领导

这一部分介绍了对领导力的理解、领导的艺术和魅力等内容。对于领导的权力,书中提到5点: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和统治权。我认为其核心就是奖赏权和惩罚权。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提到了“知胜负”的依据之一是“赏罚孰明”。

此外,本书中提到的“向上管理”的观点、技巧和注意的问题,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这些应该是非常实用而有指导意义的。例如,“利用好上司的资源和时间”,往往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重要而紧急的问题,而且加强沟通也有助于领导者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

“发挥上司的长处”这一点,我个人更是体会颇深。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遇到一些重要的工作,打不开思路的时候,集思广益,听听上司的见解和意见,往往能够理清思路、有的放矢。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2

一、 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 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 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3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是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和科克斯(Jeff Cox)合著的一部描述制造管理专著,其以小说的手法,揭示了新形势下有关“制造”的全球新法则,高德拉特博士以他本人独创的“TOC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为世人提供了一条有可能优于“JIT”(Just In Time)的更优秀的制造业新法则,而且能够让企业在相比较情况下投入更少而达到效果。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只要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或每个程序各自能持续改善做到最好,那么企业整体必然会有更大的改进,高德拉特博士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应该把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掌握和妥善处理这个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个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否则,单单各自改进每个环节,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整体效果。

高德拉特博士同时告戒我们大家,不能盲目地死抱这些“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个人总结了书中一些观点如下:

1、局部规模的经济性不一定总体就是最优的。如,合乎经济效益的采购就有可能会占用更多的现金,形成不合理的库存;某个制造环节的最大产能可能无助于总体产能,相反会造成过多半成品库存,如上等等。

2、要让所有的资源配置的原则统一于最终赚钱的目标之下(但需要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以为)

3、传统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有净利润(NP)、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量(CASH FLOW),制造业的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应该是有效产出(Throughput)、存货(Inventory)和营运费用(Operation expense)。有效产出是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存货是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营运费用是系统为了把存货转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个人以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4、表达目标的有效方式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库存和营运费用。要根据目标来维持产能,实现一个均衡的生产系统,并且要把产能调节到与市场需求均衡的地步。

5、由于流程各个环节存在依存关系,因此,尽量消除或避免上游环节的波动显得异常重要。

6、不应该在产能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生产的流量与实际需求实现平衡。

7、为实现整个流程的效率最大化,单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可以有些浪费,效率可以有适当的降低。

8、五步法则:1)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2)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3)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决定;4)把制约因素松绑;5)警告!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1),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9、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发现并找到事物或流程运转的内在秩序,顺应这种秩序,必将能大幅改善绩效。

10、管理者所面对的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一种思考过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过程。

书中所提到的一些TOC的法则,有的简单到甚至接近于常识的地步,这正是TOC最大的特点和威力所在。读完此书后,个人认为,虽然书中提到的观点在经典教科书中也多数涉及,但该书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另外,书中主要提出了如何保持制造流程的有效产出、降低运营费用和保持合理有效库存,但其在如何与产品创新进行结合、经济的最佳批量与生产系统的柔性如何最好结合方面,未给出理想的答案,不能不说是略有缺憾。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4

最近阅读了由高德拉特和科克斯合著的《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以下简称《目标》),受益匪浅,愿将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目标》写的是一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罗哥,因其工厂经营不善,面临三个月关闭厂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导师钟纳以“苏格拉底式的作风”抽丝剥茧,以问问题来引导他找出答案,使其从谷底一步步爬出来,使工厂转危为安,最终创造效益的故事。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浓郁,并极具悬疑性,看着罗哥每解答一个钟纳的问题,他要克服多少困难,化解多少压力、挑战和推翻多少条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时,我不禁为其捏一把汗。

阅读完《目标》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一是健行之旅。我们公司隔一周就组织一次登香山活动。当爬山的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具有同一目标,就行成了一个临时的组织,或称团队。如何让这团队在天黑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的确是一个策略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让这支队伍快速到达终点的办法是让一个走得快的人在前面带队,走得慢的人在后面跟着,走得快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走得慢的人,其实不然。队伍的距离会越拉越大,因为后面的人“没有额外的产能来弥补落后的进度”,直到前面走得快的人停下来,等走得慢的人跟上来后,队伍再继续前进。这时,走得快的人已经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体力得到补充,而走得慢的人却没有任何休息,整个行程都是在追赶队伍,到最后体力消耗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影响整个队伍前进的速度。罗哥在健行过程中理解了让他苦苦思索的“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并果断的让速度慢者带队,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在户外登山活动中,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进程,一般都是安排速度慢的走前边,体力好的断后。这样的好处是前者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步伐,使自己状态达到最优,这时候他相当于一个瓶颈,只有当他达到最优状态了,有效产出才能达到最优,它决定了让整个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率;后者可以紧紧的追随队伍,正好符合生产过程中“有些资源必须比其他资源产能更高,生产线最后面的部分应该要比开头的部分产能更高。”这一常识。读到这一段,我不仅感叹,真没想到健行也有学问,竟然可以与工厂的生产运营联系到一起。

二是通过阅读《目标》,我们小组对“约束理论”(toc)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高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toc也是对mrpⅱ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高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正是高德拉特写这本书的目的。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导企业如何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5

我曾在几年前应邀为一家大型海洋渔业公司做“领导变革”的培训,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业家,他很重视这次培训,召集了全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参加。在讨论到公司目前的各项业务到底有哪些应该放弃时,有人大胆地提出,鉴于世界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应该放弃的正是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传统的远洋捕捞业务。这引起了与会者的一场激辩。培训结束后我和这位总经理促膝长谈,他认为开展渔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创新项目都是可行的,但若放弃远洋捕捞,公司的上百条渔轮、上万名从事远洋捕捞的员工怎么办?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企业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渔业公司”了。以后三年,这位总经理为了挽救远洋捕捞,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贷款购置技术装备更先进的新船,但公司绩效却每况愈下。最近我听说,该公司所属的集团总部已做出决定,对该公司进行重组或出售,而在公司内部,总经理把这两年的亏损归罪于“油价高涨”。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企业、对员工很有责任心、很有承诺的领导人,但是他错误地把这一承诺当成了对现有业务和现有商业模式的承诺。套用一句成语,这是一种“妇人之仁”,最后的结果表明,他的决策无论对员工、对企业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

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这种“强制性力量”。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范文五篇

管理的常识阐述了从绩效角度出发的管理观、管理要解决的3个效率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以及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看管理的常识,大家的感悟有多深呢?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管理的常识》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管理的常识》读后感1这本书不是管理的理论教本,而是一本以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为核心的实践指南。这一部分所讨论的管理常识,貌似“常识”,却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非得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慢慢体悟。关于组织组织是实施管理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组织,有助于对管理的理解和实施。书中这一部分所介绍的核心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