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生2020文章

钰媚 1162分享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雅舍谈吃》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1

一日三餐,日复日,年复年,我们这一生与饮食的关系真是密不可分。

大多数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并不能经常外出游玩品尝各地美食,我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生活围着工作转,一年中能有一两次旅行的机会已是幸甚乐哉。生活中总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总是一两年也出不去一次的人大有人在。是以,在无暇外出的时候,我便把旅行游玩品尝美食的期盼暂且寄予书中,这本《雅舍谈吃》便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

梁实秋先生的这本散文,读来甚为快意,因为它单纯地畅谈美食,简单的口腹之欲读来馋涎欲滴,何其酣畅,不引经据典,不讲那么多大道理,就因为吃到美食而快乐。各地饮食口味不一,中外饮食差别很大,但人的舌头构造是一样的,我们所追求的,说到底无非好吃二字罢了。

读先生这本书,越来越发现自己虽然吃了三十来年,却离真正的美食远矣。例如一道简单的“萝卜汤”,秘诀虽简单,可也得点出这简单之法才知道,会了不难。更别提书中描述的许多未见过听过的食物了,例如这西施舌、水晶虾饼、锅烧鸡、佛跳墙、糟蒸鸭肝等尚有机会能品尝得到,一些已经不见了的菜式小吃,却再也找不到了,只能遗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引人垂涎。

中国人爱好美食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在国外也是十分有名的。我们对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真是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我们都想问上一句:“能吃吗?”连长得如此可怕的螃蟹都不放过,不愧鲁迅先生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不过在我看来,勇气是有的,这个人嘛,也是个爱美食的人啊!

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离不开吃的,文人吃到美味总是忍不住动动笔杆,东坡就有一篇《猪肉颂》作者写出来称赞东坡肉,如下:“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居士真是个爱美食的人啊,我也想到他的一个便条:急需刘家为甚酥,再借潘家错放水。哈哈,美食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饱腹感,更有精神上的愉悦。

饮食沟通友情,好友欢聚一起品美食共小酌,人生快事也,怪不得诗人也说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2

没有想到,原来梁实秋竟然是个不择不扣的吃货。有一位先生曾经问他:“为什么您对饮食特有研究?”梁实秋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年,没间断。”这句话说的我好生惶恐,美食乃人间追求,不追求美食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看了此书,我才明白,我这20年的青春白过了,要是再不吃,等老了,就咬不动了。

《雅舍谈吃》是一部散文作品集,不过我更愿意称呼它为“民间美食大全”,文章每篇都以文章命名,而内容都是以小吃展开,五花八门无所不谈,充分展现了“神散形不散”的散文真谛。篇篇精致,看了让人谗言欲滴。

馋,是种生理需求,与性爱一样。民以食为天,我一直认为,在食物方面,西方是无法超越中国的。可能是人口众多,历史常常闹饥荒,导致我国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智慧,把能吃的都吃了,把不能吃的搞得可以吃,不仅吃了,还搞出了各种花样。前段时间听说了老鼠干,不得不赞叹我大天朝人民的智慧,虽听说很好吃,但我是吃不下。这种让人分分钟“高潮”的食物,还是留给真正的吃货来解决。我深知我离贝爷差了两个地球的距离。

怎样吃东西,才最好吃,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都不是,梁实秋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馋着吃,饭吃八分饱,剩下两分想吃什么,吃什么。有胃口的吃,才是最好吃。梁实秋与寻常的吃货不同,他比吃货更高一级,人家是大快吃,他是慢慢吃,优雅的吃。梁实秋的吃货散文并不只围绕吃,内容还包含了那些食物的那些地方的好吃和他与食物的故事,如火腿,《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胃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退”特为著名,进化本地常不能迟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由此可见,梁实秋对美食的研究,不是一般的深。且梁实秋先生的手笔十分有趣,描述的不仅是美食的外在,还对内在进行描写加以形容,让人谗言欲滴、口舌生津。他的描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伙伴,为了吃美食,不惜花几个小时到另外一个城市,只为吃到心中理想的正宗。以吃入道,从吃观人生,这也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吃货路上水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3

那日闲步路过即将关门的报刊亭,心血来潮,随手捡了一本《青年文摘》,读到一文章提到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充满老北平的敦厚人情,不禁神往,遂寻来电子书开始阅读。该书全部读完约耗时三个小时,期间因梁老文字生动又颇有情趣,勾起对其中菜式的强烈好奇心,边看边百度菜谱,额外耗费了不少功夫。显然,该书不宜晚上阅读,虽不伤神,但实在伤胃。我在看此书期间,楞是吃了两碗云吞,一个椰青,后早起看到薄饼一文,讨厌面食的我竟冒雨出门买了酱香饼与鸡蛋饼!虽远不及书中提及那么美味,但也算是解馋了。

比起熬鸡汤的轻松,让我写个书评真的是要我命,因为本人读书真的是“不求甚解”。既然不如,我也不想勉强自己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干脆就说说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感觉文字非常平白又精炼准确,故事趣味十足又有人情味。都说吃好吃的容易,写好吃的难。我觉得一本写好吃的东西的书(不忍用“写美食的书”这种说法来拉低这本书的档次),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让读者在看书的时候“馋的要死”。显然这本书做到了。此外,各种吃货的故事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文字,忘记在在哪一篇,梁老说某个东西“硕大无朋”,虽然心中知道此处的“朋”应作“比”的意思,但现在“--到没朋友”风行网络,我第一反应便是“硕大到没有朋友了”,忍不住笑出声。当然,梁老的画风是这样的:“府门头儿的姑娘、哥们儿,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和穷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儿,也会派底下人或者老妈子拿沙锅去买回家重新加热大喝特喝。而且不会忘记带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备的辣咸菜,家里尽管有上好的酱菜,不管用,非那个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咸菜不够味。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

至于有趣味的小故事,我想到文中有这么一段:“天津包子也是远近驰名的,尤其是苟不理的字号十分响亮。其实不一定要到苟不理去,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买几个包子。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为多的汤汁,汤汁中有几块碎肉葱花。有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才出笼的,包子里的汤汁曾有烫了脊背的故事,因为包子咬破,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举手乃顺着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过天津包子确是汤汁多,吃的时候要小心,不烫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般汤什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棺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如果说故事很好玩,那梁老在夸奖天津包子之后的吐槽更是戳中我的笑点:“那汤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汤里面可以看的见一些看碎肉渣子。这样的汤味道不会太好。我不大懂的,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看完觉得梁老甚是可爱。这种可爱的细节在书中经常时有时无的透露。比如有一次梁老问一个店家为什么自己仿效制作酸梅汤不成功,店家说:“请您过来喝,别自己费事了。”梁老觉得店家回答的很妙,我觉得梁老可爱。

梁老可爱,梁老那群吃货小伙伴也甚是可爱。对梁老的厨艺不太了解,但文中各种烹饪方法写的如此详尽细致,加上梁老时常提到家中日常烹饪某某好吃的,家中孩子如何爱吃,颇像爱在厨房倒弄之人。梁老爱吃会吃爱做,也有许多爱吃会吃会做的吃货小伙伴,很可爱。“抗战期间,偶在某一作家的岳丈郑老先生家吃饭,郑先生是福州人,司法界的前辈,雅喜烹调,他的郇厨所制腰花,做得出神入化,至善至美,一饭至今而不能忘。”还有同学张心因为家中夫人不吃葱,而若干年未吃葱,以至于在梁老家吃饭以心卷饼,对于其他菜肴均不下箸,吃的满头大汗。

除了这种酣畅淋漓的吃的可爱,还有克制的可爱。比如梁老很喜欢溜黄菜(黄菜其实是蛋黄),几经摸索之后,终于试做成功,常常利用剩余的蛋黄炮制,后来得知蛋黄几乎全是脂肪,便“成了无胆之人,见了溜黄菜便敬而远之,由有胆的人去享受了。”又说到烧饼油条里面可能有老鼠屎,又不便经常去观光级的豆浆店吃,便又觉得“好在不上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可以说非常的符合广大吃货点外卖吃路边摊的心态了。

此书文字内容之妙,实在不是我这种小白说的出来的,如果有人能够看到这里,看我举了那么多例子,估计也按捺不住想要去看看这本好玩的书了。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里面的一篇文章《馋》,甚是喜欢,以至于我不知道该摘取哪段来表达该文之妙。既然是谈吃,不如就贴文中一段北平人一年四季如何逢时按节的吃的吧:“北平人馋,可是也没听说与谁真个馋死,或是为了馋而倾家荡产。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罗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看完此书,不得不感慨梁实秋是真的爱吃、会吃,而且是略微接地气的爱吃。文中不乏对各大酒楼名菜佳肴的点评,但也不排斥市井小民的日常菜肴。

尽管同样的菜很,小摊上卖的“粗制滥造”,甚至不能体现该菜之妙,但也普通市民对吃的喜好也若隐若现的体现其中。而文中的菜馆,也令人神往,先不提玉华台、东兴楼等等馆子的拿手好菜有多美味无比,其用心做菜用心待客之道就很吸引人。在芙蓉鸡片一文中,梁老提到:“北京饭馆跑堂都是训练有素的老手。剥蒜剥葱剥虾仁的小利巴,熬到独当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左右的光景。对待客人,亲切周到而有分寸。”如果我没理解错,跑堂放在今天,就是服务员的性质,独当一面的跑堂我估摸就是小组长或者大堂经理的位置(如果理解有误,请指正,因为我没有去详细了解,纯属自己理解)。

再有一次,梁老在东兴楼订了一席再30元的酒席(彼时小学教师月薪三十余元),茶房备上埋看在地下十几年的花雕,色泽光润,醇香扑鼻,“开价并不特看昂,专为留待佳宾“。再一次,梁老以两片苏打缓解某厨子天的胃痛,该厨子以主人都不舍得吃的鲍鱼罐头,给梁老煮了的一碗面。在书中感受北京大馆和一些厨子的如此风范,再回看今天的服务业,怎么不有所感叹。

总之,极其推荐阅读这本书。作为饭桶型吃货,也看了不少和吃有关的散文,诸如《汪曾祺谈吃》一类的文章也是心中所好。那日,有朋友在朋友圈推荐袁枚《随园食单》,蔡澜的知乎专栏,唐鲁孙的《中国吃》,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等等。已一一列入书单,闲暇之余翻读,肯定颇有趣味。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4

梁实秋很早就被人视为饮食散文的大家。他谈吃的文章里,总有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这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实秋先生曾在北京生活长达30余载,对北京风味饮食情有独钟。他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将各种美食娓娓道来,意味隽永,灵逸洒脱处处可见,这也是他一声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

梁实秋在介绍各种风味食品的同时,对其烹调方法和食用方法也进行了一些风格上的比较,其中不乏生动、幽默的文化内蕴。的确,梁实秋对饮食的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一些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笔调下,总会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且让人感到十分的自然和真实。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5

以前一直以为散文是最无用的,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生活的琐碎和无常的心情买单,因为好奇梁实秋其人其文,买了这本书,一篇一篇读下来,果然惊喜。

梁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虽是谈吃,却是顺便谈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草根生活和文化传承。不管是有名的酒楼茶楼还是农家小菜窝头,北平零食小贩,上的台面的上不得台面的娓娓道来,无贵无贱,无偏无颇,各有千秋。看似讲吃的,实则讲文化、历史、渊源,然而还是在讲吃的,最难得的是,信口说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却毫无文人的架子,像闲话家常,又气吐如兰,别有自己的生活品味和闲趣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

梁提倡和担忧的,现在也正是我们现在还在热烈追捧或遗憾的:

比如北平胡同里卖各种吃食沿门吆喝的小贩,梁说北平正在向新颖而庸俗转变,梁说"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的成为回忆",然而现在确成为了永远的回忆,而且越来越新颖而庸俗,北京南锣鼓巷武汉户部巷济南芙蓉姐南京夫子庙洛阳丽景门上海城隍庙全都如出一辙,街头巷末沿门叫卖的小贩早已匿迹,梁所述小食皆经改良或早已查不到任何资料。如此看来梁所著述此闲谈杂记,也是中国近代中盛行和普遍的传统吃食的一段记录和饮食文化的缩影,如有人将来回忆起来这段时期也还可有据可查;

梁书中所谈对杂粮的推崇和营养学常识,也是我们现在每天仍都在热切地谈和尽力地做的;

梁讲到农民牧民胼手胝足耕作养畜,自己白白受其服务与供养,内心有愧,若饭前祈祷,则应为其祈福。讲从小受父母教养,享受美食时,想起双亲教诲,辄起风木之思,如此思想和情怀,也是自杜甫,白居易等古代先贤即所推崇的,不应在现代社会中被民族遗失。

如此说来梁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前瞻性,现在读来毫不过时,而且无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是无可辩驳的。


《雅舍谈吃》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生2020文章相关文章:

《这里》读后感5篇精彩文章高中生2020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2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