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书心得鸡汤合集精选文章

钰媚 1162分享

这本书集中了陈果老师十多年的教学心得,关于生死、孤独、幸福、友情、道德和爱情等人生问题的思考,让人耳目一新,她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人们,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好的孤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1

我原本以为这书是一本鸡汤合集,但结果让我惊喜。它诉说了真理,而真理和心灵鸡汤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帮你看清很多事,而非苍白无力的鼓励。或许如果我是学生,这并没什么说服力。但是,作为一个已在职场摸爬滚打7年多的职员,这本书给我很多感触与启发。

我看的是电子版,但是回国后肯定要去书店买实体书,因为是一本值得反复回读的书。好多道理很想一边读一边划重点。这不是备考,而是值得摘下来时常提醒自己。

《好的孤独》让你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孤独,你又要怎么认清自己。这真的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话题。一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明白什么是开心与幸福,避免了挣扎与痛苦。越早看,越早明白也就可能会少走很多冤枉路。其实也不能说是冤枉路,毕竟所有一切的经历都成就着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思考者,若不是,那这世界会是多么的无趣啊。《好的孤独》对读者最大的帮助有可能就是让人意识到这个,并去认识别人与世界的趣处。没错,虽然书名为《好的孤独》但是它让你认识了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限你的视野。它让你了解到自己的孤独,同时也是别人的孤独。因为这样而保留了对别人的尊敬及好奇,然后视线扩张到整个社会。

它给我的其中最大的启发之一是胸怀。以前都说物以类聚,所以就总觉得朋友们都是相同性格才合得来的。其实很多时候意见都会不同。机缘巧合下交到的朋友并不一定有同样的性格,更别说思维。有时候会纠结,会不能理解。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用一种新的眼光看朋友却觉得所有不同的想法太有趣了。看到了以前被局限的胸怀看不到的一面。

其二是认识到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直面自己的弱点。这样才能改正。我不禁想,要是早些看到这本书,或许这几年的职场生涯就不会是这般浑浑噩噩了。可能更早地去努力自己想走的道路。但是现在也不晚,只是努力需要更多。

肯定很多人的理解会比我更深奥,感触会更多。也可能有些朋友觉得纯粹鸡汤。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活着就需要理清很多事,毕竟谁也不想沦为盲目行走的蝼蚁。究竟生命之道该怎么走,为何不自己去开启这扇门呢?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2

陈奕迅有一首歌,叫《孤独患者》。

很久以前,张楚也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孤独的人,我觉得这种生命的状态是天生的。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孤独患者”,但我不觉得“孤独是可耻的”。我不内向,不自卑,也擅长与人谈笑风生,但更多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呆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实早在大学期间,我就在网上看到过陈果的视频,当时就觉得这个女老师挺厉害的,视频里说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关于“孤独”的讨论。

陈果这次的新书《好的孤独》,可以说是延续了她此前的观点。

“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封面上的这句话戳中了我。我一直都觉得,孤独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可怕,但又说不清个所以然,而这句话终于印证了我的想法,而且也一定程度地颠覆了我的认知。

确实,孤独是一种力量,只有那些敢于直面孤独的人,才能找得到这种力量。

逃避是不解决问题的,如果你为了摆脱孤独而去寻求他人的陪伴,用外界的温暖来遮盖内心的空虚与焦虑,那只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内心。孤独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只能是负能量。

陈果对于孤独最有个性的论点,大概就是“孤独≠寂寞”。

“孤独”是一种充实的完整,而“寂寞”只是一种贫乏的空虚。孤独和寂寞,在陈果的眼里,是两个看似相同、实质却截然相反的概念。

换言之,我们大部分人说自己害怕孤独,其实我们害怕的都只是寂寞,孤独是什么,或许我们根本就没弄懂。

德国哲学家康德,终身未娶,一生从未离开过他的家乡柯尼斯堡。他的生活,充斥着近乎刻板的孤独。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他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用《好的孤独》中的观点来讲,康德孤独着,却一点也不寂寞。

除了康德之外,很多哲学家都是如此,在孤独中不倦地探索着终极的真理。陈果作为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她的第一本书选择以“孤独”来作为主题,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吧。

孤独的人,更能看清真实的自我,更能读懂生命的意义。这种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的感觉,大概只有少数人能体会。

我将继续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前行,同时永远守护自己的“好的孤独”。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3

这本书适合大众化的、用哲学追根溯源方式写的通俗读物,没上过大学的普通人也能看懂,普及一些自由、道德等观念,对社会大有裨益。

书是对普遍道德观念的分析和某种程度上溯源,澄明真相,力图纠正一些世俗观点、谬论,比如书中“朋友无用”论,已经是作者将近10年前针对社会现象提出的看法,源自老子《道德经》,可能不太符合当前世俗的看法。(补充一点,复旦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最早是由生科院李辉提出的,在复旦同学中流传,陈老师那段讲课视频又使无用论传遍全国,复旦前校长杨玉良在2011毕业致辞中确认为学生的精神价值,2017年有好事之徒在北京注册了商标,合并了鹿鸣书店...故事还没结束)

有人以“有用”嘲讽“无用”,实际上无用不排斥功用,也许真的无所用,只求心安,也许恰恰是成就大用。

总之,这本书适合安静的时候阅读,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卖弄概念,没有过多引章摘句故弄玄虚,能感受一种至真、至善的情操。在谈道德、谈善良显得不合时宜的时代,讲好难,共鸣更难。

浮躁、功利的人可能没有心境去阅读。我比较喜欢谈论生老病死的那一部分,一个人可以虚伪、可以不善、可以缺爱、可以不知感恩,但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因此这部分能引起共鸣的可能性更大。比如一部分蛮有感的。引用一部分: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内心对自己说“再见了,我的童年”?是在某一个特定年龄的转折点,还是因为某一件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真去思考的事?

就像法国电影《再见,孩子们》里面那个13岁的纯真帅气的小男孩朱利安,当他噙着泪、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犹太男孩波奈和让神父——这个冒着生命危险将犹太孩子藏匿在自己学校里的沉默而深情的天主教神父——被盖世太保带走时,他知道他的童年结束了。在“童年”向“成熟”转变的第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初次尝到了“自由”的美味,还是首次体验到生活的“沉重”?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4

陈果老师的上课视频在网上疯传,出了这本书以后书单狗强烈推荐我才注意到这位老师,找了所有视频演讲来看,精彩极了,受教受教。至于这本书,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的展示了陈果老师的心得,但是关于孤独、爱情、朋友的等观点并没有演讲得生动和有趣。我反而建议先看视频,再来读书。她演讲的时候,神采飞扬,神态、举止、声音,真的是一种享受,能看到她的风采和魅力。

我最喜欢的观点如下:

1、孤独是万物的真相,孤独不可耻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

孤独者的自我思想是丰富的,对独处有一种近乎贪婪的偏好和享受,不紧不慢,悠然自得

寂寞者的内心荒凉、思想贫乏,精神空洞,对独处感到恐慌,需要人群和喧闹来治疗内心的不安

两者常常会被混为一谈,是因为有共同的父亲--孤单,人们总是选择逃避或者掩盖内心的胆怯。可我们为什么要怕它?我们的命运就是孤单的,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只能自己面对和承受。还有,拿出一点勇气来问问自己,孤单的时候,就这么孤单着不躲不藏,会怎么样,承认孤单顺从孤单,孤单能把我怎样?

孤独有三好,

一是远离人群,做自己,不带面具,做本色、自在、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产生美,和人群太过接近反而丢失了敬意和欣赏。去人少的地方,真的会对遇到的每个人都充满友好和敬意,比如在西藏和青海的时候,一天都看不到人,就会体会到对人群的向往。

二是认识自我,喜欢自己最重要。不管做什么事情和决定,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那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让喜欢的人中多一个自己,这是很重要的角色,让自己喜欢,而不是讨人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才是自信的源泉。徐静蕾就曾经在微博上说过:为什么我们要被教育成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三是丰富自我,成为有思想有趣味的人。人事通过思考自我而非思考世界来初次接近智慧的,人是通过自我批判而非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展示其勇气的。独处时最佳的读书时光,可以和作者发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因为他无声地说出了我们的想法,比我们自己看自己更通透,就感觉到知己和理解的美妙。

2、朋友无用论

之所以需要朋友、爱朋友不是因为它们有用。不是因为可以利用他们,不是为了找情感垃圾桶,也不是衬托自己的优越,更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者同谋。是为了奉献,为了分享,为了相互理解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同在感和依赖感。

朋友是人格上和精神上对等的人,朋友之间能够始终信任就是因为彼此纯真,友情毁于虚伪。

朋友就是能够坐在一起沉默不语却不尴尬的人,是你哭他陪着什么也不说的人,是不时常联系,一联系就热情如初的人。

非常棒,陈果老师在序言中说到,她为什么写书,他说是为了让读者知道有人与他们“共苦”。书里写的都是孤独者对生活、生命、自我、世界的困惑和追问。如果在其中读到了自己,那么至少知道不是一个人战斗。有许多人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读书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精神的共鸣贺理解嘛,这本书做到了。

还有网络视频中我最喜欢她的《谈优雅》。她说香奈儿女士曾经说过,言行自如即是优雅。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深深的自信和自由,这就是一种优雅。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才会有自信和自由。还有这种人会散发出一种感染力,那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活成一束光,接近你就是接近光明。还有还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相互吸引和珍惜。还有还有还有,喜欢自己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热爱这个世界的人。因为正是这个世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5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被序言中的这句话打动了,它说出了我的感受,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这种共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心中的一个点瞬间被融化了,这种被理解喜悦,让人感情温暖。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我曾见过面带笑容参加丧礼者,曾见过因别人遭受挫折而幸灾乐祸者,曾见过落井下石者,曾见过严人宽己者,曾见过笑里藏刀者……这些人让悲伤的人更悲伤,孤独的人更孤独。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几个难过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辈子,父母陪不了,爱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时候总是要独自面对。面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诸事顺畅,当和他(她)们发生矛盾时,这种痛苦和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面对的。很多人都把父母、爱人、朋友当成了自己倾诉的对象,而此时他(她)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们一个人面对观众,怎么办?只能自己坚持独舞。每当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通过阅读《好的孤独》三点体会: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决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先贤圣人著作和事迹中学习;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书陪伴,不在孤独。


《好的孤独》读书心得鸡汤合集精选文章相关文章:

周国平散文《孤独》读后感5篇 - 5068儿童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0字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落花生》读书心得5篇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高中读后感精选优质文章 - 5068儿童网

读书笔记好句好段合集 - 5068儿童网

读书的感受优秀作文500字

关于《呐喊》读后感5篇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鲁迅700字读后5篇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岛上书店读后感优秀文章精选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2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