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红楼梦》借贾府的兴势衰败来印证那即将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的命运。这部数百年前的传世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来品读这部让人为之动容的巨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1

有这么一句话:一本书,一辈子。

或许这说的实在是重了一点,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很多,皂白文字、一方无情之物又何以涵盖生命?但也有这么一个比喻:人生如书。每个人所经历的都是一本书,其内容、其风格、其厚度、其价值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且不论人与书能建立起多少逻辑关系,这里,我想说的,就是一本书——《红楼梦》。

有严格一点的学者把《红楼梦》与《石头记》区分得很开。个人来讲,我喜欢的是《石头记》,而不是《红楼梦》。对于《红楼梦》和《石头记》的关系,这里不多说,刚刚匆忙之中用毛笔写了这六个字,照片在此,通过笔触,也就解释得挺清楚的了。我既然不是专家学者,自然没必要那么刻板,以下,《石头记》多用《红楼梦》代称。

愚者的生命仅仅进行了将近十七个春秋,说“一本书,一辈子”,实在不敢当。不过,红楼眼神,每逢一次,都无法忘怀。自从2005年,我便痴狂喜欢上红楼。大概是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让我喜欢上《红楼梦》的。谈不上为什么,这或许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让人越来越喜欢,从不厌倦。

赞叹曹雪芹的笔墨。我的背功本并不好,但对于《红楼梦》的诗词总能够过目不忘。曹雪芹的美,美到极致——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文笔上,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使悲剧上升到悲剧的极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其实在我的眼中,中国悲剧确实很多,但是能够达到鲁迅这一标准的并不多,又如何要求悲剧到痛彻心扉呢?中国的悲剧,可能用惨剧称呼更为合适——《窦娥冤》突出的并不是悲剧,而是窦娥有多么多么地惨;《赵氏孤儿》也是差不多的。我想,够得上鲁迅那条标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典范,《红楼梦》则是精粹。

或许更多的人把《红楼梦》归类于爱情悲剧。是的,《红楼梦》是爱情悲剧,《石头记》绝不只是爱情悲剧。高鹗那40回,也仅仅有爱情悲剧罢了。对于红学方面的东西,我受周汝昌、刘心武观点影响很大,先入为主。我很讨厌高鹗。至于高鹗是否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那样真的是别有居心的御用文人,我不探讨。但当40回续书摆在我面前,我确实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情节单元被打乱了,人物命运被篡改了,林黛玉酸啾啾的,薛宝钗已不冷,贾宝玉已经从通灵的痴呆变成了痴呆的通灵,王熙凤由英雄蜕化成小人,至于史湘云妙玉这等重要角色,更是一两句带过。我并不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我也不是语言学者。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可以感受到。曹雪芹的雅、真、善、美实在高不可攀,至少我读前八十回每一个重要人物的死,都能引起心灵的震彻——美到极致,悲到极点。晴雯的死,就是典型,尤三姐的死,亦复如是。记得以前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尤三姐之死时,对尤三姐自刎前那个眼神印象深刻。或许那一个眼神,正代表红楼眼神,其含义,能体会,但我说不清楚。曹雪芹塑造了偌大一个净极、浊极的世界,不需要谁去诠释它,《红楼梦》是摆在那里的,字里行间都能够找到答案。

前段时间我读完了刘心武先生续的《红楼梦》。情节挺熟,毕竟听他讲《红楼》好几年了。说实话,他的文字赶曹雪芹差远了,文字的相近程度连高鹗也不如(毕竟高额是清朝人),写的是也确实只有打油诗水平,也难为他老人家了。我读他的续书,仍旧读得惊心动魄。竟至于有时读不下去,比如抄家、比如凤姐扫雪拾玉,读完仍有心悸。或许曹雪芹的《红楼梦》比这还要惨烈,还要深刻,那就不是催人泪下能形容的了,真正的悲,让你哭都哭不出来。曹雪芹经历过这样的悲,于是切肤之痛凝于字里行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眼神,凝视《红楼梦》,恐怕也不是谁能看到的了。他的悲,已成空,贮藏在三生石畔,皆抛入太虚幻境。

脂研凝痕犹未散。今天在此,我说了一下我望见的《红楼》,我不经意间瞥见的红楼眼神。我这不是写散文,文辞不必有多么美;我这不是写杂文,不必将观点摆的那么鲜明;我这不是写读后感,不必循规蹈矩而用《红楼眼神》为题,也确实可以概括全文。朦朦胧胧有时很好,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朦朦胧胧的,虽是现实主义,但如果不虚幻,也就不会有太虚幻境,更不会有“真事隐”“假语存”,也不会有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我讨厌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翻译过去过来的,肯定会下档次,但时代的潮流又怎能阻挡呢?借以安慰,《红楼梦》充满了宿命感,曹雪芹将不幸归结于薄命司的宿命,就是《红楼梦》这部书本身的流传也逃不过宿命,谁又能改变呢?把《红楼梦》交给宿命吧,尊重《红楼梦》本身。

笔者甚累,一口气写了两千字,也不再强聒不舍。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2

高三复读那年,每天中午,我都会到离宿舍最近的饭馆,要一碗5块钱的刀削面,然后坐下来等着看刘心武讲红楼梦。印象最深的是讲秦可卿,各种历史探秘。

也许就是那时候,知道的周汝昌先生。因为刘心武的很多看法跟周相似,外界都管他们叫“索隐派”。

在大学的宿舍里,看过周老先生的一个演讲,那时他的听力已经不大行了,在回答提问时,需要靠旁边的工作人员传话。但说话的声音很深情:我看我们是不是想个什么办法,把红楼梦80回后面的内容补上!

此后,我就看到了他那个让人心神荡漾的观点: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的原型。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妻子。史湘云最后跟贾宝玉重逢,结为夫妻。

最为一个喜欢意淫的人,这样的观点给意淫以很大的空间。但最为一个知道意淫不是文学的人,我不赞同这种这种思维方式,即使脂砚斋真是史湘云的原型。

这种索引和探秘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与文学关系不大了。就如韩寒的《三重门》,分析林雨翔和susan,那是文学;探秘韩寒和他初恋,那就是八卦了。

很多人猛烈的抨击周老后期的研究,认为他堕落了。其实他不过是太爱红楼梦了,忍不住八卦了一下曹雪芹。

周先生还在那场演讲中提到了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说张“定是红楼梦中人”。后来我还从图书馆借了《红楼梦魇》,薄薄的一本。零零碎碎,絮絮叨叨,各种版本考辨,各种细节阐述,我终于也没有看完,就毕业了。其实对于史湘云这个角色,张爱玲说的很清楚了,我觉得也比较的可信。曹雪芹在早期的构思中,贾宝玉和史湘云白头偕老;后来做了改变,史湘云的命运就变成了早寡守节,无法与任何人偕老。

其实说起来,周先生比张爱玲更像是“红楼梦中人”,已经不满足做一个旁观者和鉴赏家,而想进入这个梦,于是周老看到了在贾府没落后,宝玉和湘云于流离中相遇,结为患难夫妻;还看到了曹雪芹坐在昏暗的灯前奋笔疾书,而脂砚斋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研磨,写到伤心处,两人相对叹息。

在网易的留言中,很多人表示不屑。认为不过就是一本书,值得你研究一辈子吗?我是这么看的,红楼梦中探春说过一句话: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气性也得有人懂。

周老先生千古。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3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的神。在中国的文学的地位,是绝对的第一。即使在中国的全部文化中,《红楼梦》的地位也是翘楚。一部《红楼梦》,似乎可以压倒京剧。

《红楼梦》的地位,和毛泽东的地位很相似。神,不容丝毫的怀疑和否定。而《红楼梦》今天的地位,和毛泽东对其的评论有莫大关系。历史在前进,毛泽东在-中的错误已经公开了,而《红楼梦》的缺点也从未公开讨论过。时至今日,敢说《红楼梦》的缺点,还依旧和在-中说时政的缺点一样,必然被打成“文学上的反革命”,遭受“文盲”之类的辱骂和唾弃。

对《红楼梦》的权威评论,是写入中学课本的,几代人接受的都是同一版本。用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的评论,有且只能有唯一版本,因为这本身就包含着政治。

不只课本中,普通百姓所能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网络,从来没有人严肃认真鸿篇大论地谈《红楼梦》的缺点。在讨论一大堆历史与深刻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讨论其中的宿命与唯心、消极与逃避、色情与猥琐、变态与怪异——这本身就不是唯物主义的评论。因为这种权威而一边倒的评论,对文学教育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时至今日,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让孩子读《红楼梦》越早越好,就像尽早接受宗教的洗礼。很难想象,在推行文明素养、崇尚高雅纯洁的现代社会,一个孩子会怎么理解《红楼梦》中的性描写。而一个认真的孩子,会不会像对待课文生字那样,把生殖器俗名在生字本上抄写几遍?

文化界对《红楼梦》的霸权般评论,像红头文件似的从上到下传递。如果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红楼梦》,那么他就必然遭遇到-中的“反革命”待遇,被批评,被隔离,遭遇精神上的虐待。和“反革命”相对应的是投机者,就像-中的政治投机者一样,《红楼梦》造就了无数个见风使舵的“文化投机者”。他们既会大肆鼓吹,又会打击谩骂那些谈论《红楼梦》缺点的人。投机者,很会站队,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原则,哪面势力大就站在哪面。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大肆鼓吹《红楼梦》?——因为他们要靠《红楼梦》吃饭。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你讲完了他讲,站着讲了坐着讲,无非因为讲红楼可以赚钱。如果《红楼梦》的缺点谈多了,谁还会去买书,谁还会去听讲,谁还会去找那些大师们签字?

在中国,《红楼梦》的讨论与研究,已经严重畸形,离文学离学术越来越远。“红学”,从最早的文学探究,发展到现在已类似宗教。“红学”组织,近似于宗教组织。“红学”组织的重要使命,第一,宣扬《红楼梦》,神话《红楼梦》;第二,打击对《红楼梦》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言论。

“红学”,事实上是“红教”。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4

日本偶像女星宫崎葵有一出挺流行的电影,"NANA",中文的翻译又叫做"世上的另一个我".译名非常有味道,可惜电影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两个小女孩只是同名而已,一个扮纯,一个扮酷,敷衍出一段以友爱为主题的偶像剧.这个译名用到这里倒真是可惜了.

基耶洛夫斯基的名作"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文译名也很漂亮,叫"两生花",但若是把"世上的另一个我"的名字给它,岂非更适合剧情?张冠李戴,有时候反而更合衬一些.

可能很多人都曾经冥想,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一个人,跟自己长得也象,性格也象,命运却大不同呢?你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总有一些初次打交道的人跟你说,怎么好像在哪见过你似的?

世上的另一个我,算不是新鲜的创意.法国人玩过,日本人玩过,中国人也玩过.娄晔的"苏州河",也是这个套路出来的.全世界的人想法相去都不远,可以用同一个模子,做出味道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不怕扯远,这些电影人玩的套路,甚至早就被曹雪芹在两百多年前玩过了.贾宝玉甄宝玉,是不是也算世上的另一个我呢?

看第二回.贾雨村和冷子兴聊起甄府和贾府,雨村引甄宝玉的话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条批语很重要:“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贾宝玉是假的,甄宝玉是真的,用脂砚斋的话说,贾宝玉是甄宝玉的传影,但你分得清谁是真谁是假呢? 贾宝玉只是一个影子,却经历了本该神瑛侍者(甄宝玉)经历的故事;甄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现实生活中却反而成了贾宝玉的一个影子!通灵宝玉只有一块,跟着贾宝玉入世,甄宝玉身上并没有;让石头跟"假"宝玉去经历一番红尘劫难,应是警幻刻意的安排吧,方呼应了太虚幻境的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周汝昌校本第一回有一条注脚很值得玩味.他说绛珠误认貌同之"假玉"为真(甄宝玉),此本书精神奇幻之原旨.换句话说,林黛玉用一生偿还的眼泪,原来竟还错了人!真个是木石因缘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想必在八十回后写贾宝玉的下场,当他发现,这一生的悲欢离合原该是"别人的生活",一念至此,是不是万念俱灰?不出家才怪呢.

世上的另一个我,想想也有意思.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5

从前读《红楼梦》,极同情甚至希慕宝黛爱情,觉得即使误会、斗气、吵架、互不理睬,也是极有意思的事。相信跟我当时一样想法的绝不在少数。上次已经领悟二人其实互不理解,只是性情相近而已。

现在想来,即使对一人有爱慕之心,若天天发生宝黛这样的事,自己心里不知何其痛哉,绝不会认为是有意思的事。若将此类事情作假语村言讲给东头大娘们听,这些人精一定是嫌这姑娘烦,叹这小伙傻,定然不会抱着同情。反观我自己,很简单,就是年少无知,浪漫幻想。但在曹雪芹,也是有原因的。他在进入正题之前就跟我们交代了木石前盟,这就是我们同情的种子。而且在自己看书之前,也基本了解了宝黛的前世今生,因为它太有名了,这是我们一般读者都逃避不了的经验与痛苦。

这样,我简直跟神一样,知道一切,看见前面,知道后面,也是带着整个故事的眼光来看前面,正如我们做完一件事尤其是做成一件事之后,回忆从前种种艰难辛苦,那艰难辛苦也是有甜味的,这就是觉得有意思的原因。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时候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超能力,不可能知道结果,不可能带着那种眼光来看待当下、回顾现在,况且自己还深陷故事之中纠结挣扎着呢。

我读书至今,只有读过两本书情不自禁的落泪,一本是《平凡的世界》,另一本便是《红楼梦》,我着实有点想不明白,读红楼梦为何会落泪。读书落泪无非就是书中所写与自己引起共鸣,以至流泪,然曹公所写多为女子之事,并且相隔百年,怎么会感同身受呢?后来细细想来,也知在情理之中,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有些东西就是历经百年也还是不变的。

总有些人说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起初并不相信,到后来经历过之后,才发现确实如此。

在《百年孤独》一书中,马尔克斯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完曹公之书,方觉相似不只是历史,更是人心。在宁荣府走向衰败之际,曹公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写荣府中丫头,老嬷嬷们勾心斗角之事,也是让人看到了人心难测,人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便栽赃陷害,贿赂上下。实在想象不出这是女子所做之事,正如后来宝玉说她们一样:'怎么好好的一个女子,嫁了汉子之后便变的这般恶毒'。

如全书所称赞的一样,所歌颂之女子都是处在豆蔻年华之际,未通男女之事的女子。然而一旦结婚之后,便如变了一个人一般,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便会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形象。我不知道是社会改变了她们,还是这是人之常情,随意年龄的增长都会变的更加现实起来?是否有补救的措施,让人永远保有那般纯真的心灵?根据正常逻辑,这是不可能之事,但是是否可以做到心存之,行避之呢?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我一直想找到这个结果,让它就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已知这是不可能之事,但我不会放弃寻找。就像追求永恒一样,但哪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就是不甘心罢了。如若我们都放弃了,那还有什么是值得做的呢?也许我们应该心存一点希望,偶尔做一下,也无妨。不说了,扯远了,回题。

我一直在想,如果宝黛果真应了木石姻缘,是否还会有那番滋味,可能宝钗应了金玉良缘的话倒会可能如正常一般过活。但如果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下去,这个世界只会多一个普通人,不管他是否考取了功名,都无甚作用,倒不如早早了结。这样一段故事,也终究只是一段故事了,并无其它意义。

在常人眼中,宝玉都应该会去考取功名,然这终归只是俗人之见,并无任何意义。宝黛的爱情悲剧也终归只是悲剧,无可补救措施。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一切美好之物,都毁灭殆尽,方得原满。

毁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才是正路。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范文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10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10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范文10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赏析1000字范文10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0篇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21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