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三年级

钰媚 1162分享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1

1 范进中举

自小对范进中举的印象,就是这人为了考进士疯掉了,对其嗤之以鼻,甚为不屑。可谁曾知读完书后,方才晓得人家后来不仅中了进士,还当了大官,官阶、学问俱长,甚至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心生佩服,而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进一步明白了读书的好处,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被大方之家笑话。

2 翻身之道

自古以来,穷苦人家翻身,读书都是条明路,如此说法,定遭人驳斥,但自有其道理。一则人会说除读书外,经商、从军,皆为坦途,读书无用,但我认为说读书无用之人,大部分都是未曾好好读书的人,不曾享受过读书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又见他人未曾读过多少书,便在外发迹,心生嫉妒,欲走捷径,此投机心理万万要不得,殊不知人与人各不相同,谁曾见:成大事者,几人是书读得不多的?

3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之理,匡超人家庭条件如此之恶劣,但仍捧书夜读,终成一代名家,感动颇深。无论家道如何,个人天资几分,只要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无论富贵贫穷,无论风霜雨雪,付出总会有回报!匡超人连饭都吃不起,父亲病重卧床,仍在照顾之余,日日捧书细读,深夜被路过县官发现,由此发迹,常言道:越努力越幸运,此话不假!

4 风花雪月

每每看及古人登高为乐、临湖对诗,颇觉文雅。虽当今摄影、绘画亦为一乐,却总觉得少些雅趣,不知为何。而自己荒芜诗歌,深感自责。而如今芸芸众生,忙于奔走生计,亦多感慨:莫让柴米油盐,冷落了风花雪月。

借诗云:交游添气色,又结婚姻;文字发光芒,更将进取。

5 人心难测

匡超人,曾经感天动地之孝子,看至半部,却因贪图富贵走上邪门歪道,令人心痛!虽说此后仍被万历授予进士,但人生之污点难以抹去,可悲可叹。由此愈发佩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很多事情作为旁观者可能觉得无所谓,但真正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过去那道德先生的态度也许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所以说人生如戏,但比戏更精彩!

6 恃才傲物

作为读书人,偶尔也痛恨读书人。自古以来,读书人常好风雅,不愿俗流为伍,自恃读了几本破书,便装腔作势,卖弄风采,殊不知与青楼女子无异,人凭几分姿色卖弄风骚,你也靠几本学究书附弄风雅,看起来是在叫人可恨!虽无甚么才气,但留予自省,莫变成自己曾厌恶的人。

7 君子之腹

杜少卿真乃古之风流人物,人言七傻,却不知其所乐。世人读书,无非为考取功名,以为生计。又或者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唯有杜少卿其人,散尽万贯家财,只为助人为乐,此为真乐矣。而其读书为好读书之乐,有官做,却力辞不就,不是他傻,而是时人不懂其乐罢了。有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其他人的是非对错,常常是杞人忧天,抑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想到唐伯虎的一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8 学优致仕

学而优则仕,无论是科举制兴起之后,还是当代中国,都是读书人乐于进取之路,但有些人反不以此为向上之道。庄绍光进京面圣,世人皆以为其仕途坦荡,谁曾想他却婉拒这一升官发财之道,被世人称赞!由此思考:读书人到底是以读书为手段,达到做官的目的,还是将读书做学问作为此生追求,直到如今也难以思辨。似庄绍光辈,实在至雅之极!

9 百善孝为先

自古忠、孝为人称道,古时24孝子,似匡超人、郭孝子等其言其行,皆感天动地,当然如今社会,也有不少孝子,但古往今来,对待孝子的方式却有些不同。《儒林外史》中县父母知其孝知其难,往往直接捐助其钱财,授予其官职,一表天下。但当今社会,孝子总被媒体所消费,善行被放大,孝子压力更大,而被消费之后,往往又被爆出生活仍旧困苦不堪,世人只知其为孝子,却不知其能得到多少来自官府的实际援助,是否能改善生活,实在惹人可怜。

10 温润如玉

古人言语说话,或书本文字,读来皆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仿佛唇齿留香,虽偶有过誉夸张之嫌,但也不流于粗俗,值得多听多看,耳濡目染,以正清气,无怪乎《离骚》中皆以香草比喻君子,或许正是此意。

《儒林外史》读后感2

看了《儒林外史》百分之四十,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因为故事再也变不出什么花来了。

感悟有以下几点:

被人轻视和瞧不起的时候应该感到开心,而不是愤怒,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证明能力的时候,狠狠的打脸的感觉岂不是更好!

同时永远不要小看一个人,尤其不要以貌取人,以这个人目前的境遇来判断这个人,因为人成功往往是需要时运,眼前的人若是时运到了说不定就一步登天了。

愤怒是最没有意义的情绪,因为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许多人这一生,要么为名所累,要么为利所累,为了名利活的卑微并且低三下四,追求名利难免得为权力低头,还不如做个世外高人来活得平和。幸而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想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有千万条,若是生在古代只有求八股文这一条路,岂不是就给憋死了。

如果只有两种选择, 伪君子或是真小人,还是做个真小人比较实在,好歹落个轻松自在。当个伪君子,全身都是伪装,始终做不得自己,那做人就少了许多乐趣。

人是复杂而又多样性的,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就对一个人盖棺定论。孝子有可能是衣冠禽兽,乞丐有可能是世外高人,侠客也有可能是个汪洋大盗。

《儒林外史》读后感3

断断续续看完《儒林外史》,想是功力尚浅,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随文中描绘而爱、恶、敬、厌一番,作者十几年功夫,精雕细琢,慢慢读来——除恨透科举制度外,还展现了世人百态。

全文开头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一段话道尽官场沉浮,笔下有着自身对功名的怨恨后变成释然。以王冕为首,将心中美好愿望寄之,奇人开篇,结尾亦讲述了另外几位奇人异事。

前半部分,讲述读书人士,假风流,装清高,,自诩贤士,作者更有几句讽刺夹杂。中间思路渐开,有世人道“痴傻”的杜少卿,亦有不为名利所动的庄征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远涉千里寻父,救人报国反被诬陷的萧云仙,蕙质兰心的沈琼之……泰伯祠祭祀等情节。总之,其间小人从中牟利,也有仗义疏财之士,故事渐渐丰满而不拘于作者自身。后半部分,汤总镇的一番智斗,亦有举手称赞之处,惜有小人在上,汤反到乐得自在,解甲归乡。假装中书而被壮士凤四爷所救的万青云。而后妓院里的描写,灯花惊梦,那梦中的场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贵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不过南柯一梦罢了……全书从科举考场、战场、风景名胜、宗庙祠堂,旧时南京风貌一一展现,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后面祝文将文中人物几字概括。

更有风俗描写,祭祀礼仪,难怪古人语“先礼而后宾”。礼,成为交往之必备,亦成为趋势之徒借以欺世盗名。不拘礼法者,要么是奇怪才,要么便是无知。那么,现如今,礼静默地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德改装换面在地上铺了几层?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里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现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请教姓名和经历的呢?多数都是聊得畅快无比之时突兀地问对方姓名。 “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是出自果断的行动,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

文中有美好品质之人,像是鲍文卿——有情有义。只因自七岁学戏念的是向鼎创造,便向按察司求情,虽其间迂腐,但贵在忠义,不为名利所动。惜其养子因变故,未曾学到分毫。

最可恨的场景之一便是王玉辉家三姑娘殉节时,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这样一句看得我心惊胆颤。虽后面,王玉辉后知后觉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恶的封建思想。殉节在明绝非罕事,怪只怪当时那可恨的理学教条,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绝路——思想上的绝路,远远比现实封杀更决绝。

关于其间诗文,我就不随意评论了,只是应了那句“盛于早,衰于早”。

以上是我读文感受,其间制度问题我未能深刻领会,带给我的只是一些感慨和教训罢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4

所谓外史,大抵既有一点正史的庄重,也有一点野史的诙谐,是一种综而合之兼严肃和幽默皆有之的叙述方式。

后人有把吴敬梓与塞万提斯搁在一起品味,把《儒》称之为讽刺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吴敬梓写的是儒士外史,塞万提斯写的是骑士外史。一中一西,一文一武,而其中内容又都同样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不免掩卷不语。盖出于其文其事虽读来荒唐,却又无端亲切,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不久。

荒唐,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世界的离奇性和生活的趣味性。惟其荒唐,才能于肤浅中有了娱乐性,于沉重中有了深刻性。惟其荒唐,才能于善中见到恶,于悲中看到喜。惟其荒唐,才能于短暂中体现永恒,于喧嚣中品味无声。

某种意义上,小说是对真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某种影印,影印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而被影印的原件,亦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其荒唐又甚于被影印件。看上去,对于个体而言,影印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在于一种展示的效果。设使一件影印品从未得到展示,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受到什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小说作品,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不可克服的荒唐性。而恰恰就是这种荒唐,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世界的荒唐和生活的荒唐本身,正是世界与生活的意义所在。

《儒林外史》叙述的荒唐是一个群体的荒唐,从周进与范进的痛苦与疯狂,从伪装斩下人头的张铁臂到炼银的假神仙,从散财如土的杜少卿到建功立业的萧云仙,荒唐的看上去是那样郑重,郑重的看上去又是那样荒唐。在荒唐之间,没有被矫正的荒唐,只有被抽象到荒唐得近乎不能被觉察再也正常不过的荒唐。而也有一种荒唐令我们不免肃然起敬,杜少卿问其父遗言,杜父说,我活着是我的事,死了是你的事。此话荒唐而坚硬,坚硬到我们不免为之一振,有想要喝采的愿望。

相较于《儒》,《堂吉诃德》叙述的是一个人的荒唐。然而荒唐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作为疾病的一种,难以避免其传染性。所以桑丘受到感染。其后,当荒唐得一本正经戏弄堂吉诃德的贵族以骑士之礼戏弄吉诃德时,贵族们也正在与同等量和质的荒唐戏弄自己,然而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荒唐。而荒唐的作者曾经在小说中郑重而荒唐的和主角进行了对话,却忘记了与荒唐的贵族讨论关于荒唐本身。作者的荒唐,的确未免太荒唐了。

读完了这本书,吴老先生笔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很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吹牛扯淡,道德败坏的读书人,也有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情洒脱的真名士,真豪杰。这些读书人群体总的来讲层次都不算很高,很少接触到高层,这就与很多正儿八紧的史书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人生与人品。今人都说人心不古,实际上不管古今都有道德败坏及道德高尚之人,古代有些人之虚伪龌龊不亚于如今。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儒林外史》读后感5

这本书很难读,故事很碎,结构一直掩映在幕后。不像是一本小说,倒更像是一本野史。情节虽然有出色之处,但是整体氛围都太压抑了,要一口气读下去真的非常辛苦。最好的办法是每天读一点,然后读一点想一点。等整本书都啃完了,回顾起来,终于免不了惊叹一声:这是何等的杰作!

读完书,顿时感觉眼界顿时又开阔了很多。语言的美,人设的巧,情节的绝,这是儒林外史的长处。结构散而不乱,横跨上百年,数代人,以祭祀泰伯为高潮,随后吹吹余波,干净利落地结束,不留半点废话,这是儒林外史的精髓处。写人性写得入骨,刺制度刺得惊心,这是儒林外史的无可比拟处。

我翻来覆去地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厉害,不只是因为讽刺功底的强,更多的是因为它写的是人的毁灭,写的是灵魂的挣扎,写的是思想的衰落,一整场悲剧,从头到尾看不到出路。讽刺看了容易让人笑,但悲剧看了却容易让人哭。

我其实一点也不觉得范进周进可笑,我感觉得到他们的惨,也同情他们。周进穷困潦倒的时候,想要一头撞死,后来他正的中了举,当了考官,审查卷子的时候看到范进身上有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忍不住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地看范进的卷子,这个细节我觉得特别感人。还有那个迂腐的马二先生,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难道他不曾向往自由,向往成就?如果王玉辉真的不心疼女儿,他为什么还会哭?难道他的心是石头做的不成?还有像萧云仙,虞育德,庄尚志,鲍文卿,这都是相当可敬的人。没有堕落之前的牛浦郎,发迹之前的匡超人,难道都不可爱吗?但他们一个个都被榨干了汁水,成为了行尸走肉,这难道不是一场大悲剧?看泰伯伺的建立与倒下,难道这不心酸?倒过来看,小人的趋炎附势,乡绅的丑恶嘴脸,真是令人痛恨!最后几章里面,那个凤四算什么人物,一个有手段有见识的流氓罢了,竟然也敢称爷!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儒林不止写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于是到了这个地步,读完的人,必能开始反思:社会的悲剧,根源必然不在个人,而在制度,而在宏观的秩序设计。明清二朝的问题都太多,我说不来;但若只从这书看,依我之见,其中之一的问题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培育的全是无用的知识分子。这类人既缺乏社会实务的经验,又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只知做做文章,装装样子,真到了任上,还不变成被下面的吏们戏耍的官?最后的结局就是,整个国家里最优秀,最有资源和潜力的人被完全废掉了,而国家事务的运行全然赖于一个臃肿低效的官僚系统,导致政令不达,上下不通,国家秩序的崩坏,社会精神的颓败,早已无法阻挡。好比一个大房子已经快倒塌了,这时候再做粉刷,买新家具,也不顶事。必须要推倒房子,重新建立新秩序,才能令格局焕然一新。

破局的法子在哪儿?泰伯祀已经失败了,狂徒杜少卿显然也不是的。答案在于铁与血。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

我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警示一下自己:过去曾经有这么多的人,过着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理想,也失去了挣扎的信念和奋斗的希望。而我们这些后人应该过得更加警醒:反正这条命本来就是赚来的,就应该过得更有信念一点,更有追求一点。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年级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2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作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初三学子《儒林外史》读后感获奖范文五篇赏析

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10篇

小学《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五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作文

    相关文章

    22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