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

钰媚 1162分享

 季羡林《谈人生》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谈人生》读后感1

一本书看完了,就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觉得应该从中找到一些能让自己受用的东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时就在想,也读了些许书,而有的到头来只记得只言片语,甚至有的一点也记不起了,那这样有用吗?我能肯定是有的,因为正是在这个忘记的过程中在不断找寻自己心灵的平衡点,明白生活的意义与乐趣。

人生是什么?我想这个是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人生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饿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就会让我的头脑清醒点了,也减少了一些糊涂。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实有时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当我和家人,朋友,爱人在一起时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当我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时的愉悦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让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快乐、幸福;能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能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能量与快乐。

《谈人生》读后感2

季老生前我对他以及他的书籍的了解也仅止于泛泛,关于他生病入院有所耳闻,却不曾想我对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反应如此之大。09 年夏天的那个早晨我站在窗边对着报纸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泪。为了季老,为了生命的流逝,为了那一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也许吧。岂止是没有大师,在这个充斥着“秒杀”、“山寨”,甚至连真正的牛奶都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还拥有什么?

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

时间从不曾改变过什么,变了的是你我的心。

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感叹和傲视一切的结论,就这样在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感染,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欠缺和不足,那个东西叫作——平静的心。

《谈人生》读后感3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谈人生》读后感4

晚上闲来无事抓紧时间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第一次看季老先生写的书,真的很好,从书中让人能够感受到一个国学大师的风采,在文中的引经据典,看出季老先生的文学底蕴是多么的深厚。

书中对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先不说思想如何,光从文字和知识覆盖方面来讲,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很长知识的好书。

书中提到的“不完满人生”我是赞同的,人生没有完满的,都有遗憾都有不知足的地方,人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获得你预期想得到的结果,这就是成功,你想成为什么人,你成为了,你就是成功,成功是看你是否达到你心中的目标。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讲一个美国母亲,他的儿子在哈佛读到大二不读了,他去参加登山队,等山去了,当他把登上珠峰的照片寄给妈妈,妈妈很高兴,因为他的妈妈知道他的儿子成功了,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对每件事情的满足程度也是不同的。在书中季老以一个年过九旬老人的身份说到,人的一生不是平坦的,总会遇到很多的不愉快的事情,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该如何去面对,无论何时,无论遇到何事我们都应该笑对人生。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谈人生》读后感5

季老在《成功》篇里说到,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个道理作为成人都不难理解,但现实生活中如遇失败,我们总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虽然这个话题说的很多,概括的经验也是一大箩,可今天对于浑浑噩噩的我无疑是一鞭子,一个激灵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无聊的我把季老的话摘抄如下,如果你也很空虚,不妨看看下文。

什么叫成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他说,人与人的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谁也否定不掉,对于自我的天资要客观和实事求是,不要自命天才,毕竟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他本人为例,如果清华不派自己到德国留学,就不会有它后来的样子。

他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项上狠下功夫。古人的教导很多,为大家熟悉的韩文公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应该不是疏漏吧,而是写的角度不同。

《谈人生》读后感6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谈人生》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相关文章: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初一作文精选五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24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