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小学生900字

钰媚 1162分享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品有很多,说《朝花夕拾》的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1

小时候就读过《朝花夕拾》,薄薄的一册散文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好像是初中的课本内容,高中课本中也有整整一个单元是鲁迅专题,选了几篇小说和杂文。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距离读的时间太久,记忆模糊,这次又有机会重读一番(海南出版社2016-8新版),因此能重新寻找一个抒情而非严峻的鲁迅。

散文中是48岁鲁迅记忆的浮现,在《狗•猫•鼠》中,追忆小时候对隐鼠的喜爱,对猫的厌恶,以猫来隐射讽刺“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图》批判传统孝道的虚伪;《阿长与<山海经>》回忆长妈妈,虽然迷信但是非常善良;《五猖会》写对迎神赛会的向往,父亲却硬要“我”背《鉴略》,以致迎神赛会的情景全部忘记,只记得背书的那段记忆;《无常》写作者对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喜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者由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童年到进入私塾的生活转变;《父亲的病》写作者父亲生病后,被中医耽误,最终去世的回忆;《琐记》写作者离开绍兴到江南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堂再去日本的经过;《藤野先生》追忆作者与在日本仙台医学院求学时的授课老师藤野先生的友谊,其中提到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范爱农》则是追忆不满革命的范爱农的人生悲剧。

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以上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童年鲁迅长成青年鲁迅的过程。如果说鲁迅写作以上作品是因为批判现实的需要,如批判正人君子、批判儿童读物、批判中医、批判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批判革命的失败等等,从而召唤了符合的记忆,那么如何解释鲁迅的这一系列按照时间排列的散文会与他的成长轨迹相一致呢?我认为,鲁迅在下笔时,已经是有意识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在记忆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当然,这些如孤岛一般的记忆的浮现,与现实社会状况的响应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曾鼓励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而要读外国书。鲁迅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淫很深:无论是小时候对无常的喜爱、对迎神赛会的向往,还是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在北京绍兴县馆缢死过女人的院子里抄古碑。虽然儿时仍然留存有一些温馨的记忆,然而这个世界却是如铁屋一般让人窒息,必须要寻找、走入别一类的人们,才会寻到希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2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如一座山一样,冷峻威严。记得以前从书本上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们都要重视再重视,解释再解释。因为对于我们当时那个年龄来说还不足以了解文章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看到无辜同胞被人肆意杀戮,看到麻木彷徨的同胞,他又是内心何等郁结,沾着血与泪写出的文章,在满纸的鲜血背后,又有何等的呐喊。只觉得当时读他的文章,里面的人物都太可笑,一个个对生命都是如此的无知以及冷漠,这时候是满目疮痍的国土,是麻木不仁的国民,外有强敌,内有痼疾,正是他的一声呐喊,逐渐唤醒了这个民族的灵魂。

从课本里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拿来主义、社戏,虽然学的不多,但是当时觉得好难,每次考试都会问道这些课文里某句话有什么深意。现在随着年龄与知识的不断增长,才开始渐渐明白当时觉得是折磨自己的那些文章对我们这个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再次读到以前学习过的课文,跟当时比起来可谓是又有一只新理解。

再次都到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在一个小孩子眼里可能很难记得去恨谁,并且将这份恨保持长久也是难以做到的,但是阿长偏偏能够把幼年鲁迅的话记在心理,这明明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了,对自己视如己出的孩子,当然是有求必应,力所能及的提供他所要的,重读此文感觉到的是慈爱。这也是我觉得鲁迅文章里面最柔情的一篇,可见不仅阿长把小鲁迅当作家人,鲁迅也把她当作了真正的“长妈妈”。再读藤野先生的时候感触最深的是周围同胞一个个是那么可笑,作为我们的敌人,却又是那么优秀,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折磨的他郁结难消,即使有藤野先生这种难得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的老师,即便学医一直是童年起的心愿,正是这种差距才促使他弃医习文,也正是在哪里,唤醒了鲁迅自己的民族魂。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鲁迅回忆童年时光的散文,虽然这时候他家也是家道中落,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很多,但是起码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肩膀上是一个家庭,还有家人帮着分担,而当他后来的针砭时弊的杂文面市的时候,他的肩膀上是一个民族。以一个孤单的呻吟,在黑夜中发出最无奈的呐喊,灵魂上愈是声嘶力竭,纸上的笔愈是奋笔疾书,好像要把那满腔的不甘全部都一吐为快。把这个民族所有丑陋的一面全都撕开给他们看,让他们无法再做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于是他也越来越为人所不喜,于是越来越横眉冷对,但是眼越冷心越热,俯首甘为孺子牛叫醒一个又一个彷徨的灵魂。

先生与世长辞之后,那些被叫醒的灵魂嚎啕痛哭,但是先生为这个民族树立了民族魂,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精神支柱,即使现在和平年代,没有了外族入侵,但是民族魂仍然需要觉醒,叫醒那些沉睡的人、自欺欺人的人、叫醒那个曾经沉睡的民族。

朝花夕拾读后感3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朝花夕拾读后感4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着?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着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5

《朝花夕拾》这篇文章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这一篇是叙事散文,从文中充分表现出鲁讯先生的爱国精神,因为无法苟同于当时中国人的态度,为了唤醒、拯救当时已经麻木的中国人,他也在此时改变了学医救国的初衷,虽然从此与藤野先生分别,但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给了鲁讯先生极大的鼓舞。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另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且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我,因它而感动…


朝花夕拾读后感小学生900字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900字初二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心得体会

小学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五篇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小学生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初中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小学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范文2020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优秀精选作文

    24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