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长恨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长恨歌》读后感1

从小家碧玉、婷婷袅袅、顾盼流连到形容枯槁、满是皱纹,这便是王琦瑶一生的浓缩,也是大多数女人一生的浓缩,这浓缩又是如此让人感时伤怀的。

这一生是动荡不平的一生,歌舞升平吴侬软语的民国上海、建国后一切计划中平淡无奇的上海、--时是非黑白颠倒流言四溢的上海、--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上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旧时上海女人,又经历这时代的种种变迁,就更添了那沧桑感和历史气息。

王琦瑶的繁华里是带着质朴的,而这质朴中是透着娇媚的,就像这书中的字字句句,诉说着万事万物的两极,而这万事万部无一例外的都在这两极之间流连穿梭,不知停歇。

王琦瑶懂这闹中的静,知这扬中的抑,明这欲中的拒,这在我心中倒是显得可爱的。她的出生和出身也似乎决定了一生,其中有些命定的理,但又不忘了成事谋事都在人的理。几十年的风雨沉浮,也有着几十年的感情纠葛,可纵使再刻骨的爱,在这岁月的风蚀下也终成淡然和稀疏平常。而这其中的爱,是较着劲的;说成是一种博弈,不免伤人,可怎么看,那感情也只是这模样。

王琦瑶其实是势利的,她本是这上海城市的边角料,但那股上进心是非得要让她跻身这上海舞台主流的,这也是天生丽质的姑娘们所抱着的最大憧憬的。

程先生纵使有千万般好,纵使无可挑剔,可单凭一点,就注定了他是王琦瑶用来垫底的。那就是,程先生也是这边角料里的,虽说是这边角料里最为完整的一块,但也是王琦瑶所看不上眼的,自始至终都看不上眼的。王琦瑶宁可要当李主任没名没分的情人,宁可后来为康明逊忍痛生子,也是满心里看不上程先生的,因为她是将自己看作那上流中的一部分的,哪怕是那上流中的边角料也是与程先生不同世界的。

而程先生呢,对王琦瑶的百依百顺与其对蒋丽丽的任意放纵形成这书里最大的感情反差,最是让我心酸,也让人明白再好的人总会有其有恃无恐的时候。你或者会问,“凭什么呢?”可这感情里都是你情我愿,又何必探个究竟寻个明白。有时越想得,越不得;而不去想这得,也是不得的,这就是命里无时,不论强求与否,终是个无。

蒋丽丽本是有机会同程先生有个结果的,只可惜女人凡事太求个真,其实也不只是女人,总之太求个真反倒只能得个空。蒋丽丽是极致的,牺牲是极致,占有是极致,文艺是极致,革命是极致。满是要溢的啊,极致只能是让人内心负荷的。蒋丽丽是不懂王琦瑶那七八分的学问的,蒋丽丽也是不明王琦瑶那隐忍等待的命理的,也就只能吃了极致的苦,患了极致的顽疾,离了这极致的世界。

《长恨歌》是拖了一年的时间才读完的,作者散文似的笔触极其细腻,字句都能在读者心里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画面的。有了电影和电视剧,虽没看,但也知晓现代的影音技术再怎么发达也无法将这活灵活现的笔触不失真的表达。

而回想自己这一年,也是一个不忍,自知是个感时伤怀的人,也就在这样感时伤怀的文笔中不能自持。回忆也是有着生命力的,某个街角、某个桥头也是会有一幅幅画面浮现的,昔日之人之情之景已不复存在,又似乎是永存了,化作永恒,如同一尊望夫石。

这也只是一年的光阴罢了,倘若是几十年后的回望呢。不想不想,罢了罢了,前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长恨歌》读后感2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苏青,不管是茅盾,还是王安忆,但凡涉及老上海的繁华锦瑟,心里总是会起一个结,是嫉妒,也是羡慕,是不屑,也是无奈,是忿忿,也是遗憾。北天津,南上海的气势磅礴如今不仅被上海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就连北平也远远不如了。虽然表面上总是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渲染地域性的仇视,似乎又可以光明正大的指责政府了,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肚鸡肠。

同样,上海女人全国闻名,却不是什么好名,势利,市侩,斤斤计较,好像把女人能有的缺点都套了上去。可是,又有王琦瑶这样静静的邻家女孩儿,淡淡的透着温情,虽然不是极艳的美,却带着风韵,让人上瘾。识大体,明事理,清清楚楚,好像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可是这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也是有人不喜欢的,觉得这样的人虽然仪表是端庄的,谈吐是高雅的,却精于心计,琐琐屑屑,没有大智慧。而这位清晰地画出分界线,拼命证明自己是真诚的,肝胆相照的“大智慧”却天天烹制心灵鸡汤,放那么多盐也不嫌齁儿。

王琦瑶成长于弄堂,悠闲慵懒,充满着小情调,人生发展顺水推舟,不骄不躁,看似平常,又在平常里透着不平常:天生的敏感中流露出来的是腼腆和沉着。这份含蓄恰恰成为她最有利的武器,男人看重的也恰恰是这份不经意。借着这份不经意,王琦瑶踏入了上层社会,红极一时,可随后便是急转直下,大富大贵后的忍气吞声。也不奇怪,那件武器毕竟是女人的武器,是胭脂水粉小世界的武器,抵挡不住刀光剑影的大世界。

随后的上海看似斗转星移,骨子里还是透着小情小调的慵懒。王琦瑶看似独当一面,实则还是靠着旧时代的荣耀。旧上海时虽不惊人却忘不掉的美带给了她一世繁华,这繁华又给了她在新上海不曾消逝反而会随着时光生长的美。

生为人母的王琦瑶明白漂亮的女生想用自己的美貌换取一个好价钱,却难免眼花缭乱地错过了去,所以劝诫张永红不得,心里也遗憾,也可惜。可她王琦瑶年轻时不也是无视一个中共地下党,被眼前的炫目繁华吸引过了去。所以到头来王琦瑶虽然仗着经验怜悯着张永红,可更多的却是惺惺相惜的闺蜜情。

想来也是,哪个闭月羞花的十分女生不希望自己能过上十二分的生活?可惜大多要么像张永红,自觉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游戏人间,哪知却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最后草草了事;要么像王琦瑶,堕入大户,哪知男人们在外厮杀,屋檐下又怎会不染一滴血?就算熬成了正室,也躲不过大宅门里面的明枪暗箭,消磨心智,冷暖自知。真正幸福的,反而是忘掉了自己的十分美貌,过着七分的日子,慢慢酝酿,在时间里缓缓化成三分,反倒成就了十分的生活。

王琦瑶发迹于这繁华,也亡命于这繁华。在十里洋场的阴柔上海,王琦瑶可进可退,尚且死于非命,现在这个骄淫失道的社会里,王琦瑶张永红们又该何去何从?

自古红颜多薄命,独留青冢向黄昏。

《长恨歌》读后感3

别问我为什么取这个标题,因为长恨歌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句。

书名《长恨歌》,简单分析一下。长是说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恨是说她从未找到过好的归宿,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本书主人公对得起她的名字,美丽,招惹了无数男人。

先说第一个也是此书最爱人物,程先生。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是爱到骨头里了,情一念而起,一往而深。程先生总让我想起金岳霖,而金比他还幸运些,起码得了回应又高寿。他从未放下过王琦瑶,他一直放在心上的。知道王琦瑶做了上海小姐,也是不愿相信,自己却是形销骨立了。不管王琦瑶后来怀孕了,种不是他的,他依然在孩子生下后感到欣喜,好像孩子真是他的一般。知道王永不会回应他决然地说从此不会再踏入平安里一步,虽是爱惨了可还保留着自尊,我欣赏。而这样一个喜爱摄影的人竟在--中死去,莫大的冤屈那。文中还提过他本业是铁路设计,真真是多面俊公子。

每个人对爱自己的人都是自私的,程先生也不例外。程先生对蒋丽莉一直是残忍的,他在她面前不断地提王,一遍遍揭她的伤疤。但他们之间本是有可能的,他也曾真心对她,也许虽然只是感动,但王对他的影响太大,街上的一个背影都可错认。蒋丽莉终爆发,她明白自己永远替代不了王了,于是她一遍遍在他面前提王的名字,既刺痛自己又伤到对方,“王琦瑶这名字本是要用时间抚平的,哪经得起这翻来反复的提及,倒成了刻骨铭心。”我一直觉得这句写的很好,提醒女子不要在男人面前多次提前女友。

这里岔开去讲一下文中另一个我认为还要悲惨的女子,蒋丽莉。蒋丽莉写的一首小楷,她将王琦瑶视作好姐妹,甚至邀请王住她家,真真把她作姐妹待。可她爱的男人竟爱上了她的好姐妹,这让她痛不欲生。但她一直是不争不抢的,她只是心痛当得知姐妹抛弃了程先生,也为姐妹的未来心疼。她始终未得到幸福,她后来嫁了人也生了三个孩子,可竟连孩子也对待她像陌路一般,而她为加入共产党与家里划清界限,这让自己连个吐苦水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她这么迫切的想加入共产党,如此急切甚至肉麻的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这是她的精神依托。她最终年纪轻轻的得了恶瘤去了,一声叹息。却也是痛苦的结束。

王的第一个男人李主任,权势通天,是王两倍年纪,也是真正怜惜王的。他如此强势,迫使王不得不接受成了他的金屋藏娇的女人。不能说他们之间有爱情,王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从未遇见过这样的男人,她只是接受了命运安排,在我的理解里,李主任是她的依靠。她一直在等待李主任的到来,最后一次相见两人都内心惶惶,因为他们都有预感。而这预感成真了,王等到了李死亡的消息。

后面几个人物我不想写了。直接跳到王的女儿薇薇。

薇薇和王真的不一样,她一点都不像王,她不美,所以她一直嫉妒母亲也许还带着怨恨。她和朋友在一起是陪衬,可她仍然很开心,一点不在乎。她看不惯老式的东西,就像她和母亲永远不和。王也会吃味女儿的年轻,她虽比女儿美,可这青春是比不来的。我看到这些情节突然就能理解在我和麻麻一起照镜子的时候麻麻每次都会发出的感慨,到底是老了啊,皮肤什么的都比不上了。我以前会觉得好笑,不是你的女儿么。可我现在明白,我就是她的对照,她通过在镜子里的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薇薇似乎是这文中唯一幸福的人,“也许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太去计较反而不得。当然一定要说,她也不一定幸福,她为男人向母亲要钱那个情节就像是铺垫,“不能对男人太好”。

王最后的结局真正是意外。就好像一场戏被中途打断。当然作者在前面也写了很多铺垫。老卡腊已与她断绝往来。这里我又要吐槽一下王的悲剧了“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只是想买这最后的年岁,你竟不同意么”。王这一生到最后竟是无人陪伴的,女儿远走美国,一直不把她当母亲,未体验亲情,虽前后有过6个男人爱她,但没一个能真正娶她,杜拉斯比她幸福多了。她的死因是李主任给的黄金,这似乎又成了个循环。此恨绵绵无绝期那。

打引号是文中引用,也许不完全一致,凭记忆所写,见谅。

《长恨歌》读后感4

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笔下,描写着一段传奇而又有着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是一篇叙事诗歌,所谓这段“传奇的爱情”的主人公不简单,是当时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杨贵妃。诗中前几处就描写到杨贵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娇。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哪个男子不动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马封杨玉环为“贵妃”,所以叫杨贵妃。从此以后,唐玄宗连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娱乐。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于是爆发出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战乱的鼓声打破了宫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和大臣潜逃,然而守护皇帝的将士执意要杀害杨贵妃,因为是这个贵妃害的国家不得安宁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杨贵妃杀害。当杨贵妃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南方的荔枝来了,(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留下了无限伤感……

从此唐玄宗想着杨贵妃,积郁成疾,最终也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悲惨结局。从这里,相信许多人已经有点同情这对特殊的情人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红颜薄命啊!许多君王都是因为美人而把江山丢尽,何况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杨贵妃一下子享受尽人生的荣华富贵,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换做是我,都不想丢开这些财宝啊!但正是这些财宝,才使得人性进一步迷茫,进一步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个走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经过这条小路,不断进取的前进,把小路开辟成阳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险恶,有许多诱惑,一旦被诱惑,就像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下子跌入无穷的深渊,无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点一点的被消逝,结局也是如此悲惨,遗臭千古。就说最近,现在许多人也是因为情感纷争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学生流血案件等,许多都是处理不好情感的问题而导致,这首歌虽然是个悲剧,但我们要从悲剧中了解到它中间的内涵。

白居易如果只写到这,这首诗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笔锋一转,于是虚构出一段杨贵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话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个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转达给杨贵妃,没想杨贵妃成为了仙子。一听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热泪盈眶,把自己的金钗交给道士转交唐玄宗,以表旧情。人鬼情未了,两个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坚贞、执着的爱。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像唐玄宗和杨贵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对方的心呢?有些人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恋爱,也有的看到对方美貌而恋爱,这算是爱情吗?这只是利益爱情。

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然而这爱,也是情感,不能过度,过度等于溺爱,深陷于情感之中,我们便会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们的情感,澄清我们的人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记住的最为根本的道理!

再来,《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妻子、对亲人的思念,相对白居易笔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显得更加温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异乡,晚上,在宁静的河边见到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们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种爱,爱其实就在生活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爱都有它的特点,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对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无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纠结在对杨贵妃的思念,导致整个人神魂颠倒,这个就可怕了。但我们也要有适当的情感,人没有情感还是人吗?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发,适当的调节,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显得更加和谐,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对情感要有一个清明的理性和认识。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们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学的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我们不应当再响起第二首《长恨歌》。爱、情感,正如《长恨歌》的最后一句一样——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读后感5

买入绛红色封面的精装《长恨歌》是在张爱玲故居楼下的彩和坊,那是我第二次去,淅淅沥沥的下雨中,从静安寺转个弯,就到了这个地方,收了伞,进到店内,只有两个店员,没有顾客。

一点也不意外,这样的天气,又不是周末,过了晚餐的时间,夜幕下的上海,在常德路一带,洋气的公寓楼即使很旧,也在夜色的灯火里,意兴阑珊。

店员是个有着纤细身材的姑娘,说话轻到需贴近了才能听到,我浏览着书架上的书,询问她为什么不多上一些张爱玲的书,她微笑着说,她也不知道,今天是第一天到这个店里来做part time工作的。

有几本香港出版的张爱玲纪念版小说,另一个店长模样的女孩子说,价格都不菲,超过两百块吧。

我放弃了看那几本张爱玲,想想,张爱玲与旧上海里的旧时光,都是飘在半空中的云絮,那小说一样也不曾是她的生活,即便是片刻,也是幻化的镜像,美好、沧桑都蒙上了模糊的迷雾。

随后,我在转角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绛红色的《长恨歌》,书脊上还是模压的油皮一样的精装书脊,仿佛这是一宗放置了几十年的收藏。

我拿了下来,沉沉地坠在手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文库,《长恨歌》是其中的一本,2005年头版,2014年第二次印刷,印数自5001册开始,想来十年前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才印刷了5000册。

《长恨歌》一直没看,大约是抵触过王安忆的文字,也或者在年轻时无法消受上海里弄生活的细腻婉转,而今,品过人生的粗粝,越来越回归生活的细节万象,跳跃而浮躁的心终于安宁于乱世间,这本书,以绛红色封面在这个角落,终于等到了我的翻开。

我跟那个第一次来店里做part time job的姑娘说,买这一本吧,你再帮我选一本别人写张爱玲的书,算作此行的留念。那个姑娘叫圆圆,她认真的说,她也不知道哪一本写的好,要不然,她帮我去问问店长。

寂静的店里,没有客人,我们之间的对话像是没话找话。圆圆帮我结账、送来制作好的、冰镇的“倾城之恋”,也是红色的,有树莓和草莓的味道,这饮料也是消费张爱玲的文化,倾城之恋变做饮料的名字,不知道是否取了酸甜,失了苦辣。

后来,夜深了,小店要打烊了。圆圆特别低声地来说要下班了,我的“倾城之恋”才喝掉了三分之一。她抱歉地微笑,就像这错是她的问题,我收拾东西,跟她聊天儿,问她正职是做什么的,看上去还是个学生样。

她这时好看地笑了,说自己是毕业于上海的海漂,本科是学计算机的,但是毕业后开始修心理学,已经拿到心理咨询师的执照,靠接案子赚钱。我问,接案子赚钱吗?她笑的更深了,然后说,所以才来这里兼职的啊。

跟着她和店主打烊了小店,深红色、橘黄色和几柜书香,连同张爱玲的蕰息,都随着灯光有了隔离感。外边依然下着雨,常德公寓门口有屋檐,我们站在一起躲雨,叫车,有一个老人,瘦弱而佝偻着身子缩在公寓门口的另一角,圆圆走过去,放下五块钱,老人递给她一只玫瑰。

圆圆走回我身旁,我问他老人的事,她说老人也许住附近,你给他一点钱,他给你一只玫瑰或者一只小绒熊。我们一起觉得这事也挺平常的,身后的常德公寓却曾经住过张爱玲,我们靠着的墙壁上,钉着一句话介绍的铜牌。后来,我叫的车来了,跟圆圆笑笑,我先走了。

读书、度人

《长恨歌》在这个夏季初期的六月,成了我阅读的主打。王安忆的文字在这个长篇里,尽情洋溢了一种女性的细密、敏感,在上海的弄堂背景下,织就一张生活的网,网住王琦瑶和她周围的人们,闷他们在50多年的时间里,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王安忆惯常用这种“制造意象”的手法,引着读者在她所营造的“意象”之中,跟着她故事里的人物,兜兜转转,操心着王琦瑶们的命运,悲哀着王琦瑶们的悲伤,理解着历史动荡中王琦瑶们的得过且过,纵容着王琦瑶们的长歌当哭。

小说阅读给读者带来的快感,这本小说一丝一毫也不欠缺,情节细水长流,该柔和处百转千回,该凌厉处快刀霹雳,意料之中窥见意外,意外之中慨叹难调法定,这些笔法、布局、收放自如,成就了《长恨歌》的赞誉基石。

人物塑造上,看出王安忆的偏心,王琦瑶是男人的试金石,长意短情、真心假意,碰到王琦瑶这个女人中的奇异之人,一准儿露怯,或者躲闪,或者激情后猥琐,或者偷窥,深情长久的唯有一个程先生,却在道德、大义、唯诺、不幸中,败下阵去。与王琦瑶过手的这些男人中,无论身份、地位、年龄、品质,最懂王琦瑶的是程先生,最不懂王琦瑶的也是程先生,最爱惜王琦瑶的是程先生,最不爱惜王琦瑶的也是程先生。

一生之中,有这样一个程先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幸运,也是她的最大不幸。王琦瑶的长恨,与那动荡不安的时局直接相关,被命运摔到谷底无数次,她努力着伸出脖子呼吸,也要保持生的好看的细碎生活,她的长恨,因为程先生永恒的恋爱、落不了地的牵挂,蔓延开来,使王琦瑶都不能躲在世俗的欢乐里歇一会儿。

雅致的女人,再生的绝代佳人一般,被钉在画框里,人生也就上了墙。王琦瑶其实也想过普通女人的生活,相夫教子,但她不可以了,她不能在世俗里沉沦,沉沦了就如卖了身的女人,成为街头巷尾唾沫星子里的不洁之人;沉沦了,就不能再做程先生的女神。

王安忆笔力杀人,把王琦瑶想跟世界和解的机会都抹去了,不让她变老,不让她身材走样,不让她长皱纹,不让男人停止对她有想象,不让她跟下一代人有代沟,不让她跟女儿和睦相处,不让她有机会给程先生晚年梦想成真的机会,不让她在天成的美貌之下做任性而正确的选择,不让她死于安宁,不让她有好结果。

天生一手好牌,打得乱七八糟,王琦瑶是也。可这也由不得她,她自叹,宁愿生个儿子也别再生个女儿,女人太难自主了。这叹息其实也矫情,她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虽然被命运带到了红尘的顶端,做了傲娇的上海三小姐,但是她也被命运带到了谷底,没有办法嫁作普通人妇,只能做个忍气吞声的打针护士。虽然,这些峰顶谷底的人生,是大时代的摆布。可是,谁又躲得了时代的洗礼?

陪着王琦瑶人生的蒋丽莉,是一种女性人生的典型代表,回顾自己的同学同事中,多多少少有其影子,好强、盲目、心胸不宽、却又热情待人、为了一种目的拼命地表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蒋丽莉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她内在和外在的不和谐,是一种毁灭之火,会烧灼了她自己。被烧灼的她,其实才是最被命运冤枉的,她糊里糊涂地不懂自己到底该如何与比自己强的女人相处,如王琦瑶;也懵懵懂懂地不懂如何与真心待她的人相融,如她的母亲;更加不懂如何在自己所钟情的、人家却并不爱她的人面前,按下一份春心荡漾;她撕开自己给人生、给朋友、给社会、给革命,但是这些人和环境,无情地撕碎了她。天可怜见地,王安忆对待蒋丽莉,如此,毫不留情。

琐碎、细腻

生活是琐碎的,又是细腻的,对于在痛楚中仍然要苦中作乐的乐观者来说,是《长恨歌》里唯一有些安慰的安排。对于上海里弄的旧式生活、新式环境,大量章节里,铺就了这种琐碎而细腻的文字,饕餮之中,可以细细品赏这些一辈子都不可能经历的刻意生活。王琦瑶们的上海日子,才在悲伤中有些烟火气息。

读了《长恨歌》再去沪上,走在一些有旧上海影子的街道上,脑子里会浮现出王琦瑶的平安里或者爱丽丝公寓。那红色屋顶上飞来飞去的鸽群,很难在上海的天空中寻到了,但是去往新天地或者田子坊的梧桐树下,有些如布景一样的角落,路过时,生出几丝恍惚。矮矮的屋檐下,沿街还开有怀古的咖啡馆,幽暗的窗玻璃里,也许坐着三个人,一男两女,隔不久要见面,喝一次纯正的咖啡,三个人之间,你情我愿又期艾怨念的,扯不清理还乱的情丝,游离进入夏夜天空。

夜里睡不着,看着沪上窗外的月亮,也会想起王琦瑶们那时的夜晚,未遇见生命中的那第一个男人之前,夜晚里会听到很多声音,谁家孩子哭,奶娘的哄骂;老鼠在地板下赛跑的声;抽水马桶的漏水声,遥远的钟声......夜声中侵蚀了人的实感,会有很多幻觉。后来,有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夜里听到只是那个人回家的脚步声,或者鼾声。女人有了男人,就成为沉底的鱼,敏锐了的只是傻乎乎的爱心,其余的感知,自动地,就消失了。

也是,读了书之后,想起了去乌镇住的那一个夜晚。石板路狭小到只容一个人通过,黑色两层的木楼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个时候,乌镇夜晚不让留客,我央求一个阿姨将我留在她的底楼,一间开向镇子中水道的小屋,有一张红色的带床慢的大木床。阿姨一个人带着一个外孙女住在楼上,她说孩子们都去上海做工了,只有她们祖孙两个住在这里。

王琦瑶外婆家说是在邬桥,我不晓得王安忆写的是哪里。江南古镇的水和桥,其实骨子里是一致的,“水道成网的江南,邬桥这样的地方更是星罗棋布,云层上才数得清。它们是树上枝上的鸟巢,栖着多少失魂落魄的人。失魂落魄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像日长夜消的潮汐。从他们的来去,便可窥见外面世界的繁闹与动荡,还可窥见外面人心的繁闹与动荡。“ 王琦瑶自是在人生遭遇重大打击的动荡中,被外婆接了到邬桥来,在失魂落魄里疗伤。

乌镇停留的那个夜晚,我坐在那个木床中间,听着窗外的流水声,阿姨细声慢语地说,这张床是她妈妈的婚床,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她从小在这个小楼里长大,结婚嫁人都还是回了这里住。现在世道安宁了,乌镇里白天人来人往,夜里却多少年都是这样的静寂。你自己睡吧,早晨不要出门,等着我下楼喊你,镇子有规定,不让外边人留宿,遇到人,你就说是我外甥女吧。

我不属于失魂落魄地来乌镇的人,那时候还算是有好奇心的,一百多年的婚床上,我被硬木板搁着也没睡安稳,窗外,乌镇水道上的桥影,被我半醒半睡地斜睨了许久,若我是这个阿姨的经历,一辈子就守着这黑漆漆的老楼,我可待的住?我可守得住?

王琦瑶外婆怜惜王琦瑶,你以为人生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的人,都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可是,这梦如今破了,是破的太早了一些,还没够呢,可哪里又是个够呢?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只能这样了,早点梦醒未必是坏事。

这外婆是生活在邬桥一辈子的明白人,王琦瑶呢?是缩在大上海里弄角落里的糊涂人。《长恨歌》里外的人们,究竟谁的人生更长恨呢?

永远不要!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相关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

《长恨歌》读后感作文800字读书心得体会

长恨歌读后感范文五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高中

长恨歌读后感300字

《长恨歌》读后感范文二篇

品读《长恨歌》-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优秀作文

长恨歌读后感高二满分作文

长恨歌读后感初中优秀作文

    相关文章

    24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