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10篇(5)

马绍 1140分享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九

我在书架的里层发现了一本业已破旧不堪的《西游记》。我随手把书翻到了目录,就被许多故事所吸引住了。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一本神话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在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剧情一波三折。

书中的主人公都个性鲜明:机智正义、是非分明的孙悟空;大腹便便、贪吃偷懒的猪八戒;忠厚老实、认劳认怨的沙和尚;心地善良、迂腐执着的唐僧。

整部书围绕取经这个主线来展开,其中包含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经典,如《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真假孙悟空》等。

其中有一段《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林中赶路,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孙悟空用他练就的火眼金睛一眼便看出她是个妖怪,随时会威胁到唐僧的生命,便迅速使用金箍棒打死了这个小孩,而不明真相的唐僧却误以为他杀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孙悟空表示了强烈的愤怒和责怪,孙悟空虽然非屈但还是原谅了师傅唐僧。接下来,妖怪又故伎重演,变化成一个寻找女儿的老太婆,这又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了,情急之下的孙悟空忘了师傅刚刚的责备,又挥棒将老太婆打死了,这一下更加重了唐僧对他的误会,以为他野性未改,幸好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苦苦求情,才得以饶恕了孙悟空。妖怪已经发现了,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师徒关系已经非常脆弱,再次变化成一个寻找妻子和女儿的老翁来迷惑唐僧,在孙悟空的一再提醒之下,唐僧仍是看不明真象,就在妖怪对唐僧下手之时,为保住师傅的生命,孙悟空无奈之下挥棒打死了老翁,最终导致师徒关系破裂,逼走了满腹委屈的孙悟空。于是妖怪的计谋得逞,当唐僧发现真象之时,已落入魔爪。虽然后来师徒二人冰释了前嫌,唐僧获救,读了《三打白骨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常常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如果这时有人善意的提醒,我们一定要多加思考,避免判断错误。

《西游记》中这样精彩的故事很多,众多故事都是用来体现取经这件事的艰难,有的时侯,师徒四人都已陷落了绝望,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又都化险为夷,说明只要我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最终总会走向成功。精彩的故事,加上本身的奇幻元素,深深的吸引着我。

其实,对此道理我深有感触:小时候的一天,一位陌生人问我:小朋友,跟我走,我带你玩好玩的。我正想答应,妈妈狠狠地拍了我一下,说:“小心被拐走!”我吓了一跳,连忙和妈妈回去了。万一妈妈不提醒,万一陌生人真把我拐走,我可能和唐僧一样被抓走了。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十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老先生的著作,讲述了一只神通广大的泼猴,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师,一头留恋红尘的神豕,以及一名深藏不露的将军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它色彩斑斓,却又暗藏玄机。

《西游记》写西行求法,象征着一项了不起的事业。一遇重大困难,猪八戒就想回高老庄,“回炉做女婿”。孙悟空也不是没有回花果山“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的念头,只因头上戴着紧箍咒,“恐本洞小妖见笑”未走罢了。唐僧虽无半途而废之念,但也常作乡关之思。心不旁骛,笃而行之,宁静淡泊,一直坚定着去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孙悟空一路炼魔降怪,图名不图利。猪八戒一路所作所为,图利不图名。纵然是圣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心无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默默奉献。在取经途中,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像八戒动辄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还筑上一钯,嘴里大叫:“此是老猪之功!”这种事儿沙僧是不会干的。面对孙悟空的天马行空,沙和尚虽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却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仅始终没有去干扰孙悟空的建功立业,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两个师兄都去降妖时,默默担负起保护师父的重任。当妖怪来袭,自己明知本领低微,也要挺身而上。这就使他不失为一个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取经群体的人。

但是沙僧仅仅只有美德,还谈不上一个成功的形象。《西游记》的可贵,在真实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点,那就是“奴性”意识。“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敢说敢干,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苦行僧”意识,使他不能同猪八戒一样,无所顾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欲。总之,是赎罪意识与奴仆身份决定了他的性格缺陷。沙僧本来是在天宫稳做卷帘大将的,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这个偶然性的失误,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此,观音菩萨劝他跟取经人当个徒弟,他当即表示“愿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经,希望以此赎清自己打碎玻璃盏的罪过。第40回,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说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导致他依顺随和,忍辱负重。悟空说他是“好人”,八戒背后讥他“面弱”,实际上都是说他太少“自我”,太少“个性”。

沙僧的驯顺服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奴仆身份。《西游记》中的沙僧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虽然也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但身份却相当低微,实际上只是奴仆。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游记》中描写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脸雷公嘴”;描写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长嘴大耳朵”,都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唯有描写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却是“晦气色脸的和尚”。当我们明白了沙僧的奴仆身份,我们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描写,是多么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最独特的外貌特征。晦气者,倒霉也。沙僧既是奴仆身份,平时当然饱受窝囊之气。特别是他的职责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说“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吗?长此以往,他那张脸便不能不变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他的驯顺服从个性也就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被体现,成为一个奴性人格的形象。

总而言之,沙僧形象既体现了奴隶文化的本质特征,又代表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而奴性又是妨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大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表现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与强健的个性和富于抗争与进取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焕发出真正炫目的光辉 。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10篇相关文章: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书笔记优秀范文1000字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优秀作文800字精选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作文100字-1000字范文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00字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的读后感900字作文范文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高中满分作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 5068儿童网

《西游记》读后感心得500字作文范文10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3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