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优秀学生作文10篇

张洪 1172分享

  《呼兰河传》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360截图20200507155642287.jpg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

  《呼兰河传》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整本书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让人的思维跳跃很快,这个故事还没回味够,另外的故事已经展开但读起来生动自然,淳朴清新。令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有活泼但短命而亡的小团圆媳妇,喜欢和动物说话不喜欢与人说话的二伯,突破世俗眼光的冯二歪嘴和王大姐,都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常态,结局并不是很好,带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作者一生命运多舛,写下的作品也都倾注了作者儿时童年的情感,能感受到作者对小城的热爱及对大院生活的人深切的怀念,能感受到过去的回忆不管是美好或痛苦,都在作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回忆,刻骨铭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

  我最近在读一部小说,名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出生1911年,她的原名叫张逎莹,在黑龙江呼兰县生长,病逝于香港。

  这部小说较为独特,她常写到呼兰县大街小巷的人们,没有主角;虽然是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共7章可各独立却俨然一体。

  其中我最喜欢第3章《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70了》。这章说‘我’在大花园里观察昆虫的情景。祖父一直在后院里边。跟着祖父,学栽花;拔草;种地,可‘我’一直瞎闹。还白谷子当成狗尾巴草,‘我 ’东跑西跑,黄瓜也许还没吃完,有去捉蜻蜓,跑了几步有采一个倭瓜花心,又捉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在祖父的园子里就是无忧无虑的。

  这本奇特的小说里,萧红以她幽默而富韵律感的天才笔触,明快而万物有灵的童谣风格,造就了一部‘回忆式’文学巅峰之作。让我感受到萧红童年是多美好,在他们家是多么美,而且萧红阿姨敢于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敬佩。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

  我读了呼兰河传,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写作方法,也会让人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现在的我们懂得去努力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也可以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知道我们祖国的花朵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一章让我了解了这个地方,比如学校或是一些小店,读完第一章以后突然让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家乡的感觉。作者像把这里的人物写活了一样比如一个卖馒头老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过路的人趁老人不注意拿几个馒头就走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后面几张都是写在这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每天开开心心也很好他们在这里很幸福不用天天那么伤心。

  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家人更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

  每个人都拥有童年,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痛苦的,但萧红姐姐的童年是多样的。

  在这本书里,我感到童年时期的萧红姐姐是一颗未熟的葡萄肉,纯洁的内心看到肮脏的表皮,看到社会的肮脏,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怪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慈祥的外公……

  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二伯了,他要是被一块砖头绊倒了,他会指着那块砖头骂上半天,可见他脾气有多么古怪可是他又可怜,又善良,有二伯就没有了母亲,他是喝羊奶长大的,长大后,有二伯从来不不吃羊肉。萧红姐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教诲”。《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呼兰河传》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呼兰河传》用孩童讲述的方式,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说显得纯净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着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

  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

  《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于皓然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讲了小城呼兰河—萧红童年的事。

  从书中可以看出,呼兰河是多么的冷:过了一夜,就冻得门都打不开了。而且生活多么的单调:种菜﹑背诗,有时去看跳大神﹑去参加娘娘庙大会……

  但萧红却写得惟妙惟肖,如“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了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有小了。大家都对它起着无限的关切。”这段话中,萧红并没有抒情,但大泥坑子的形象却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作者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因为祖父烤过“掉井猪”和“掉井鸭”,作者叫牧童把家禽往井里赶。

  那“野台子戏”也很有趣:台上的戏子扯着嗓门喊,台下街坊邻里拉家常,如果一人嫌太吵说出来,立刻就还嘴说“这又不是你家的戏台!”如果还还嘴就打起来了。因为有习俗的约束(娶亲不能告诉女方),姑娘们都带上最漂亮的首饰。

  一到了晚上,亲戚才可以送礼物。更有趣的是,问“看戏”的人演的什么戏,却一问三不知。

  跳大神是最古老的习俗了:“大神”(和祭祀差不多)先“请神”,如果不“上身”(或“二仙”(他助手)对错了),就烧香点酒,再闹要上红布,再闹就杀鸡(再闹就不行了)。之后跳完后跳神者就拿了酒,染了布,煮了鸡。

  从中我体会到了小城呼兰河那浓郁的习俗。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

  先说说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花了八两银子在女孩八岁时就订下来的儿媳妇,之后的每年还要为这个儿媳妇支出头绳钱鞋面钱等,为了减少花费,等到女孩十二岁的时候胡家就上门把她从外地的娘家接回了自家。

  这个团圆媳妇虽说只有十二岁,但长的一个大个,辫子又很长,公婆怕人家笑话,就让她对外人说她十四了。就这样一个“十四岁”的团圆媳妇刚入门没多久就讨来邻居们的非议,说她太大方了,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一点儿都不知道害羞。还说她哪像个规规矩矩的团圆媳妇,女儿家家的,坐到那儿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飞快,吃饭一顿能吃三碗。

  邻居们总是闲言碎语,婆婆听着觉着更是忍无可忍,三天两头的打她,觉得她是个另类,一点儿都不像媳妇的样子。婆婆打她,她竟然还反抗,婆婆拧她大腿,她反咬婆婆,再不然就说要回家去。从此以后,这个团圆媳妇就十分不受家人和邻居待见,常常受到婆婆的毒打和邻里人的言语攻击。

  可团圆媳妇还是那样,整天还是笑呵呵的,不知道害羞,一打她她就反抗,还一个劲的说要回家去。胡家就视这个媳妇为歪门邪道上来的,要么就是有病了,需要找法子治一治。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个儿媳妇实施一系列的“治法”。先是天天夜里请神仙在团圆媳妇门前跳大神,说是媳妇被鬼附体了,跳大神给她赶鬼。这样跳了一冬天,团圆媳妇的鬼不但没走,还真的生病了。

  这个时候旁边善心的人都开始为胡家“出谋划策”了,有说用这个偏方的,有建议用那个土办法的。最终婆婆采纳一个人的建议给媳妇吃了半斤猪肉加二两黄连,由于黄连是大凉药,媳妇吃了出虚汗,泄了元气,病情开始加重了。夜里睡觉,她忽然就坐起来了,看了人她也害怕了,眼睛里还总是充满着泪水。

  胡家人一看这情况,钱也花了不少钱,媳妇的病还是总不好。于是更加坚定媳妇是妖魔上身了。又开始到处求偏方,请大神,“抽贴儿”。钱也被骗了不少,媳妇的情况还是每况愈下:不笑了,目光也呆滞了,一滴水也不进了,行尸走肉了一般。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优秀学生作文10篇相关文章:

1.《呼兰河传》优秀学生的读后感10篇

2.呼兰河传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3.《呼兰河传》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4.呼兰河传读后感高中作文10篇

5.《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范文10篇

6.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7.《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8.《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10篇

9.呼兰河传读后感初中生作文10篇

10.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10篇

    相关文章

    9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