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给学生创设自主预习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自学的第一步是要学会预习。而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空间。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低年级时,学生的预习目标、任务、方式可以由老师统一制定。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意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预习,切不可一手包办,牵着学生鼻子走,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空间,才能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切实发展。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3.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来鼓励他们。

  三、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刚开始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教师要以设计问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在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应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还应注意:预习题要有针对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设计预习问题,要注意层次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1)“导学单”落实预习法;(2)阅读理解―尝试练习式;(3)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式;(4)系统归纳―温故知新式;(5)材料准备式;(6)小组合作式;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四、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预习习惯,还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面强化学生预习习惯。每一单元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在课后巧妙的设计一个悬疑,几句话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预习。如学完了“平移和旋转”后,教师在最后几分钟适当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是平移。但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有一种现象,它们的运动方式都是绕固定点转动,我们称为“旋转”。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照镜子,镜子中有什么学问,镜子中又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呢?你想了解吗?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不费吹灰之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预习当中。

  五、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2.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3.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4.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预习任务的设置类型

  一、记录型预习任务

  记录型预习任务比较适用于知识零散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学内容,效果较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针对教材内容,布置相应的记录型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书写数学日记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设计了如下任务卡:①自学教材46页到48页的内容。②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画出来,并解答课本相关的问题。③回答如下问题:2016年一共有( )个月,其中( )都是31天,( )是30天,而二月有( )天,2016年全年共有( )天。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该部分知识是研究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等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在讲解新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预习卡的问题展开讨论,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在布置记录型预习任务时,应注意预习内容与教材知识的关系,即通过预习学生就能了解到章节知识的主干。同时还应注意预习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使得整个预习过程适得其反。

  二、操作型预习任务

  操作型预习任务主要应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有利于他们养成数学空间想象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操作性强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预习任务。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布置如下预习任务:自主预习教材28页到29页的内容,说一说你所认识的长方体,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题;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并说一说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形状的。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同桌或小组之间互查,反馈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对长方体的认识。

  三、实验型预习任务

  实验型预习任务是根据教材中的总结类知识设计的,即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过程,最终得出教材上的结论。该预习类型适用于总结性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可行性,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就可布置如下实验型预习任务:①自主预习课本教材内容,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下来。②完成如下算式:42+31,31+42,99+27,27+99,234+76,76+234,86+54,54+86,并尝试说明加法交换律适合于所有的加法算式吗?③思考:在减法、除法和乘法中也有相应的交换律吗?并结合预习②中的算式进行验证。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加法交换律适用于所有的加法算式吗?有谁能写出不适用加法交换律的算式吗?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即考虑a+b能否写成b+a的形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四、模仿型预习任务

  模仿能力是小学生所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上的例题格式,完成相关的变试题。虽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有些知识也要求背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还要考虑模仿型预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解方程”时,教师布置如下预习内容:①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并画出自认为重要的知识。②完成课本上的思考题与填空题,并认真观察例题的解答过程。③模仿例题完成如下变式题:x+4.5=7.2和2.4x=9.6。

  教学时,教师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做题步骤,注重小细节,培养他们仔细、认真的良好品质,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相关文章

    7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