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展开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工作

庄宇 224分享

  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进行自学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培养课外预习习惯

  通过课外预习可以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扫除知识障碍,对难点和重点经教师的讲解,启发指点能更深刻的领会,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同学科的预习方法不同,本文介绍数学的几种课外预习方法:

  (1)读。就是阅读课文,学生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明确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如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从总体上作概要性把握。

  (2)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查阅有关内容搞清楚,力争经过自查不留问题。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示”查阅有关资料。例如预习《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为什么分大月、小月、还有2月的天数等概念有些模糊,就要查阅一些课外书籍或网上查询关于年、月、日的相关资料,扫除绊脚石。

  (3)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所预习的内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预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对于它们的进率与长度单位的进率为什么不同有疑问,这时,学生预习的时候应当暂放下课本,思考如何推导对照,或在课堂上和教师推导的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自己有无推导错的地方。当然,对于课本中的其他例题,也尝试先做一做,再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一题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总之,预习的时候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

  (4)记。对于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结合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若寻求出答案的,可把答案记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若想不出答案的,也要把问题记下来,待老师讲课时,再听其所以然。

  (5)练。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定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练习是可以做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根据具体的预习内容选择适当的课外预习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

  2.注重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从低年级开始,鼓励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释疑的方法:找一找,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和工具书;想一想,联系新旧知识思考;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理解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问一问,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听一听,同学发言和讨论的内容是否自己的思路一致;做一做,动手摆一摆,动手画一画,写数学小日记(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感受)等。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难处理: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操作,组织讨论;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开拓思路;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老师适时评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中对所学内容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知识,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讨论交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预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立体图形的认识”在预习时,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建立空间概念。

  2.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首先,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点;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其次,尝试看懂例题,读懂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用特殊符号标记,以便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问题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二、营造探索氛围,提供自学的机会

  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多让学生去做,不要一味“灌输”。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有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绝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好数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要始终以课堂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讲3/8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三次,其中的三份就是3/8。这样做不仅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四、注重意志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习惯

  “严师出高徒”,这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学习数学离不开严谨思维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2厘米、8厘米、7厘米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厘米、4厘米、5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教师引导注意三边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动手操作,动脑筋,发挥想象得出来的,这样,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相关文章

    73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