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可以怎么培养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能力是当今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自己的终身,让学生从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敢想,恩人未敢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数学中有一节《摸球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演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自学的能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重要的,它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它有局限性。而第二课堂以其“活、新、全”的特点成为第一课堂的继续和补充,是同学们自由活动,发展个性,任意驰骋的广阔天地,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数学家协会”,“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2 课堂引导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1)18÷3=-6、(2)18÷6=3、(3)3×6=18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裁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我适时激励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方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方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像方法一那样,注重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该转变观念,像方法二那样,遵循“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来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引导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3 课堂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3.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iE&,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相信学生,放飞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广泛地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

  二、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自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对学生进行了解,通过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备课时找到教材中可供学生自学的内容。笔者依据三个原则:①文字叙述的多少,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的程度;②与前面的知识在逻辑思维上的相似性,便于学生类比的程度;③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便于学生概括总结的程度。笔者把高年级数学知识分为以下三类。

  1.完全由学生自学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其特点是文字叙述较多,学生阅读无困难,完全由他们的能力可自行理解,或者这些内容与前面知识点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通过类比很容易自己理解。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2.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一般文字叙述不多或者逻辑性比较强,学生阅读无困难,但他们对关键词语不能理解透:或者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的紧密,但在逻辑思维上与前面内容有一定的不同;也或者是前面几个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强调教师的讲“少而精”,引导性内容多于知识性内容,充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同时,学生在思考、自学、自悟时,教师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通过积极巡视、观察学生的表情及阅读、学生书写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引导。如:“求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笔者放弃课文中的例子,用了56和72这两个较大的数来教学,先让学生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公约数,然后直接给予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接着马上抛出问题:求最大公约数,都要这么麻烦吗?有没有规律性的方法?在学生一阵思索而无头绪时,给予他们关键性的提示:大家把56和72最大公约数8也分解质因数一下,再比较它的质因数和56、72的质因数,看你们能发现什么?从而让学生自悟出最大公约数的内在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自学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并自悟出短除法的除,实际上就是在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质因数。

  3.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一般与以前学过的内容联系甚少或者不明显,且逻辑思维性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不能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一般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把一个个问题进行融会贯通。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主动中。同时,在不断的重复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逐渐临摹到了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这无疑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如:分数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必要知识点的复习后,笔者给出一道例题: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充分展开思路。然后笔者开始逐一出示问题:①这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工程问题)②怎么求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③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在哪?在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后,个别尖子生已经能联系前面的知识找到解题方法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被卡住了。于是提出问题:④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答后,又有一部分同学会解答例题了。笔者继续提出问题:⑤工作效率怎么得到的?(30÷10+30÷15)⑥例题能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得到效率?(学生:例题里没有工作总题)⑦例题里工作总量没有吗?是没有具体数量。那我们可以……(联系刚才复习内容,学生得出把工作总量看作“1”)。再让学生试着解答,最后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1÷10和1÷15得到的和为什么是工作效率。

  三、培养学生课外的自学习惯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毫无意义。因此,笔者也很重视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预习。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数学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预习,因此,笔者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并不是很纲化。笔者总是在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成以后,才给学生布置下一个知识点的预习目标,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总体说来,笔者让学生预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掌握知识,而只在于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性。

  2.做作业。由于学生数学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单一性的,而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权威心理”,即一切向班上的几个尖子生看齐。

    73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