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自学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学就可以不要教师。学生的自学过程依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有效的进行自学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组织和帮助,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保证自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应当做到“授之以渔”,积极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在学生刚开始进行数学自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学习,交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自学方法。比如:怎样进行新课程的预习;如何进行知识要点的标记;怎样进行新旧知识的结合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自学提示运用到自学实践中去。其次,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一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学生要进行自学,能够看懂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时,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看懂例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做例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课堂发问,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最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做到温故知新,从而,更好的把握重难点,扫除知识障碍。

  二、合作学习,提高自学效率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使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自学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搭配,组成科学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中开展学习,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而且有助于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习氛围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合作学习记录表”,让小组的各个成员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鼓励小组成员共同找出最佳答案,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做到查漏补缺,从而使让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切实促使学生自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疑境,激发自学兴趣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疑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的创设疑境,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

  首先,数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难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自觉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创设疑境。比如:开展对答的游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乘法口诀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与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各种立体图形,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如: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大胆放手,提高自学信心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已经具备进行自学的能力,能够做到大胆放手,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相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让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如: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进行答案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干涉,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予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自学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自学的乐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为学生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3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