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庄宇 224分享

  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新颖活泼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节中,先讲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唐僧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摘了6 个桃子,唐僧要把桃子分给三个徒弟吃,怎样分合适?(让学生动手分分看)唐僧分的是:孙悟空3个,猪八戒2个,沙僧1个。沙僧对对唐僧分的有意见吗?(有)有什么意见?(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怎么分没有意见?请一名学生假扮唐僧重新分,老师指出像这样分的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兴趣。

  二、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 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认识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了乘、除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红和小明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红住五楼,小明住四楼,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明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解这道题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忽略了一楼没有台阶这一重要条件。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小红住5楼与1楼的间隔为:5-1=4(层),4层一共有80级台阶,那么每层就有台阶:80÷4=20(级),小明住4楼,与1楼的间隔是:4-1=3(层),因此,小明回家要走3个20级台阶,即:20×3=60(级)

  因此,小亮回家要走60级台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观察实践萌发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了“2”的认识后,我叫学生说出“人”身中有“2”的器官。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纷纷说出人有“2”只手、“2”只脚、“2”只眼睛、“2”只耳朵;如果叫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2”的东西,就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小鸟有“2”只脚,鹅有“2”只脚等,视野、范围都比较狭窄。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有的观察到自行车、摩托车都有“2”个轮子,有的观察到羊的“2”只眼睛、“2”只角......有的将自己观察到的小鸟有“2”只脚、“2”只眼睛、“2”翅膀、“2”个鼻孔,一口气说了出来。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就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无穷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古人云:“趣浓劳轻,乐学不疲。”课堂上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前提。每上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开场白”。上课开头处理得好,就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我在教学时非常注意上课刚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刚开始,我说:“同学们,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我就可以判断它能不能被2、5、3整除。”同学们一听,半信半疑,都想试一试。一个学生说:“58”我说:“能被2整除。”一个学生说:“294”我说:“这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说出了很多数,我都能迅速地判断出来。并经过同学们的笔算验证,都准确无误。这时同学们都感到奇怪,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由好奇心又转变成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因势利导地向学生说明,我是如何根据数的特征作出判断的。这样通过“开场白”的引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接引用,巧妙设计,引疑激趣,导入新课,使一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更有兴趣地学习本课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歩得到发展。又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提出这样“古怪”问题让学生回答:“小英的妈妈40周岁的生日,才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听了感到十分奇怪,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能迅速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利用教具,激发兴趣

  直观教学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具或实物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能帮助学生丰富想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我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拆框架比较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拆散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拆—装”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由动手操作,引发思考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特别是在学习几何形体知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

  四、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尝试和广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如:利用课外活动搞数学知识竞赛,举办数学墙报等。

  五、趣味总结,启迪思维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趣味化。”相信,充满情趣的课堂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并把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到最后。如:如教学“互质数”时,剩下最后5分钟,我让大家来做游戏,让6号的学生站起来,自报自己的学号,接着我让与学号6互质的同学起立,这一说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和思考,都在想自己是否和6互质,这样及时得到了知识的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适时地总结出互质的种种情况。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

1.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2.小学数学要怎样教才能教好

3.怎么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4.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哪些方法

5.小学数学要怎么教

    75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