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时代在发展,知识的陈旧和更新的速度在明显加快!这一方面要求人们树立终生受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除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应肩负起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和各种能力的重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实施策略

  一、激发学生自学数学的动机

  众所周知,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抽象的,它也是一种文化,有思想,有情感,也有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任何一种艺术,都和数学息息相关。甚至,数学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史诗、音乐、造型、数学)。毕达哥拉斯发现,在相同张力作用下的弦,当它们的长度成简单的整数比时,击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和谐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毕达哥拉斯派定出了音律。达芬奇说:“任何人类的探索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表达方式和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他甚至说:“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所有这些既是数学的,也是美的。当然,这里无意主张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只是说必要的时候,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数学文化氛围,比如讲一些数学史上的名人趣事,是有助于化解数学学科“面目可憎”的印象的。

  此外,教师的教育素质很关键。笔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在“你喜欢怎样的数学教师”一栏里,70%的学生以“平易近人,幽默”作为首要条件。可见,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很难设想,一个把数学课上得如同数学本身那样缺乏情感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趣味。

  二、自学中注意阅读能力培养

  在这方面,老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应主要着力于学生应该“读什么”及“怎样读”。“读什么”主要让学生首先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然后是对其练习和课外读物的选择。“怎样读”是这部分的核心。好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思”、“练”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概念,较为生疏的问题,比如:符号“x∈J”中的“J”表于什么?“二面角”是什么样的角?复数与点与向量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这时要学会在向别人请教前,自己先去查找相应资料,尽量通过

  对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书籍,来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自学体现的第一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思”是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读而不思,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所读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但这种对数学的理解,也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现出差异,表现为机械的、联系的、逻辑的、创造性的四种层次的理解水平。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水平进而作不同程度的指引。

  所谓“练”是指将阅读到的知识加以巩固,更深一层地掌握所学内容。老师可以在学生“练”后,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并学会现实中的运用,使学生懂得了数学本身是从量和形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准备。

  三、抓“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备手段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自学三、四本书,掌握一、两种方法看成是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那无疑是一种错误。这是因为知识和能力原本就是各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能力的形成往往要比知识的接受来得慢得多,但能力一旦形成往往会比知识更具有持久性、耐用性,知识往往会由于遗忘而减少,并且需要不断更新,能力只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提高。

  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提醒我们:能力不是一人、一事、一日、一地就可完成的,要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就必须抓“养成教育”。要想把“养成教育”抓好,除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外,还得使其保持自学的连续性、持久性、稳定性。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种种注意方面以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但是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自学成效的因素,即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应该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呈现多边多向的互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人习惯或经历,耐心接纳学生的差异甚至错误;保证学生质问、提问的随机性与充分性,思维活动的发散性与求异性,思维结果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语言表达的自主与畅通;要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友善、宽容,同时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达成师生共享经验、知识、智慧、意义和价值。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7*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73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