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科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启蒙科目。做好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学习认知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做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对于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意义重大。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过多的注重自身的备课以及课堂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被动:往往是在上课的时候才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自身的理解与消化。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的时候就对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遍熟悉,这样以来就能够理解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能够有重点的进行听课,对于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往往比较好动,在课堂上小打小闹、做小动作的不在少数,这样以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旁边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班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课堂秩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以便能够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比如教师就可以让一些上课比较“活泼”的学生轮流来当“值日班长”,监督大家的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够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低年级的数学知识往往是与数字打交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很多学生往往会不在意审题,特别是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不进行总结就会感到迷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氛围,学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和身边的同学一起进行思考、探究、解决,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八、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是有规律的,小学生的记忆也是如此:学得快,忘的也快,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科学的记忆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以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加牢固、更加有效。 “熟能生巧”,复习的多了,相信学生也就能够更好的进行运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积极动脑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为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可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解决问题,学生写出或说出题目中的信息和所解决的问题等。通过这类练习,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要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并引起观察兴趣的题目。如学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出示:1、3、5、7( );90、80、70、60(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课堂上多让学生勤动脑想问题。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学生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在课堂上抓好“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让学生会说,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充分组织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训练学生敢说、想说、大声说。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会学生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其次,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最后,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不断地体尝思考的乐趣,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读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因此,数学教师们,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使他们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讲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

  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有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更多,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的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课内阅读,就是在课内学习课本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的阅读要求,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

  刚开始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语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进行评议,以调动“自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严格规范的书写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是学生升学还是各类竞赛,都要求学生认真规范地写在试卷上,才能以此为凭据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数学学科的作业又和其他学科不同,数学作业主要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完成作业依旧是学生最基本、最常见的一项实践活动。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格式规范。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

  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可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也会大大降低。

    729483